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如何面對創傷性記憶?——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

發佈時間:2024-05-11 08:2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雅玉

原標題:給我一個理由忘記

——情緒性記憶的定向遺忘

有些事情需要我們主動去忘記

“打個響指吧,他説,讓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一部頗具質感的年代劇情片《漫長的季節》將許多人的目光拉回了20世紀90年代的東北小鎮。在劇中,因由一起懸案,將所有人物的生活困在了九十年代的秋季,溺水少年王陽更是成了縈繞在父親王響記憶中無法抹除的一道傷痕,此後的十幾年,每當父親午夜夢回,濕漉漉的王陽似乎就會坐在餐桌旁邊,兩人的手緊緊相握,好像夢裏用力握住他的手,離去的少年就會回到自己的身邊。經常會有人勸説頭髮斑白、年逾六十的父親王響“放下”,個中滋味,唯有自知,痛失所愛的哀傷記憶,會是越努力就越能忘記的嗎?近年,邱娟等人(2019)圍繞“越努力遺忘是否就越能忘記”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近年來,伴隨著外部環境的災難、動蕩與創傷性記憶,定向遺忘的心理機制研究成為記憶領域頗受關注的新興研究課題,尤其是情緒性記憶相關的研究。定向遺忘,在心理學上是指由主試的“忘記”指令引起的記憶內容受損現象,強調遺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通俗來説,指的是忘記某件特定的事情。關於這個現象最經典的莫過於“白熊效應”實驗——“千萬不要去想一頭白色的熊”,當實驗者發出這個指令,參與者的腦海中反而會浮現出白色熊的畫面;而情緒性記憶,則是指對曾經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比如童年去遊樂園過生日時愉快的記憶、創傷事件留下的悲傷和痛苦的記憶。

為何有些東西讓我們難以忘記

在以往研究中,許多因素都被證明會影響定向遺忘的效果。其中,情緒已被證明具有記憶的增強效應,會通過增強資訊的編碼和鞏固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簡單來説,一本妙趣橫生的故事集往往比枯燥無味的流水賬更容易讓你記住,往日時光裏的某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紀念日總是會比一個平凡的日子更讓人記憶深刻。楊文靜等人(2012)通過實證研究對定向遺忘心理機制展開討論,結果表明,負性情緒會干擾定向遺忘效應,相比于中性材料,參與者更不容易忘記負性材料。

動機強度是一種更為複雜的潛在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對某些記憶會有著更強烈的遺忘動機,但往往許多人在經歷過創傷性事件或意外變故後,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將腦海中痛苦的記憶抹除,以致積鬱成疾,引發諸多身心疾病。考慮其複雜性,研究者分別對語詞性材料和圖片材料的定向遺忘加工機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語詞性材料中,研究結果總體呈現努力程度越高,定向遺忘效應越大的特點;而在圖片材料當中,情緒性圖片總體定向遺忘效應不顯著,進一步分析表明,此結果出現的原因是,在高、中努力程度條件下,參與者並不能夠有效遺忘,而低努力程度會最有利於負性情緒圖片的主動遺忘。

研究者認為,首先,圖片材料更適合無意識加工,有意遺忘的效果不佳;此外,更重要的是,圖片材料在記憶上有天然的“優勢效應”,視覺和語義雙重精細加工都會參與到記憶過程中。也就是説,當我們記憶一幅圖像的時候,不僅是看到了這幅圖像,語義加工還會輔助我們進一步細化這個過程,比如説,當看到一幅小狗的圖像,它的圖像語義除了自然語言單詞“小狗”之外,還會呈現“金毛犬”這類表示屬性的符號,這就導致圖片更加容易被記住。而當人們用高努力程度去忘記時,這個過程實際上會使得記憶加工更深入和精細。

面對創傷性記憶:向前看,關注當下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為什麼渾身濕透的少年總會“閃回”父親腦海中的原因:劇情的另外一幕,父親王響配合警方辨認溺水者身份時,是他最後一次見到兒子的模樣,被打撈上岸的王陽雙目緊閉,側躺在草地上,沉默著,這是一種無論父親如何呼喊都無法再喚回的沉默。這一幕,永恒定格在歲月長河之中,也定格在父親的腦海中,如同一幅越努力去遺忘,銘刻在記憶里程度就越深的圖像。

在劇情的結尾,鐵軌與鬱鬱蔥蔥的玉米地一同鋪滿整個螢幕,向前延伸去,像是沒有盡頭。火車駛過,意氣風發的火車司機王響扳動器械,無盡的綠色中伴隨著長鳴的汽笛聲,身後,頭髮花白的王響追逐著年輕時的自己,放聲大喊著“向前看,別回頭啊”。

向前看,別回頭,是啊。

創傷性事件之後,人們總是最難與“遺忘”二字和解,似乎忘記會成為一種背叛,像是《尋夢環遊記》裏説的那樣,記憶是生命的延續,只要被深深地記住,逝去的人便不會在另一個世界徹底消失。因此,在面對這部分記憶時,內心的對抗、衝突總會格外強烈些,非常容易困在精神的痛苦迴圈之中,身心俱疲。不過,也許研究的結果想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面對創傷性的記憶,我們的關注點如果放在“不應該做什麼”,痛苦反而會一層層疊加,而當我們著眼于“可以去做什麼”,才會有力量撥開生命的陰霾,重新點燃對生活的希望。

也許,並不需要努力地遺忘,也不需要努力地對抗,生命的長河會永不停歇地向前流去,不要拒絕踏入這條河流。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像時過境遷後王響所體悟到的那句“向前看,別回頭”,卡巴金亦在《多舛的生命》裏安撫過創傷中的求助者,那便是——“此刻,是你的唯一擁有”。關注當下,著眼未來,漫長的季節終於過去,白雪皚皚之中,會再度迎來希望的新生。(王雅玉/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