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親子關係丨長板思維:讓孩子成為世界的孤品

發佈時間:2024-05-27 08:2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人平

原題:你想要孩子成為完美的庸人還是世界的孤品?

教育孩子,需要“揚長避短”還是“取長補短”?這背後是短板思維和長板思維的差異。

長久以來,短板思維一直都是父母教育孩子時秉持的主導性思維。這一思維來自木桶理論: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用在教育上,就是説孩子要均衡發展,不能有短板。例如父母常跟孩子講“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老師時常提醒學生要全面發展、不要偏科,都是短板思維的體現,即要求孩子樣樣都行。然而,用短板思維來教育孩子,會不會也存在某些局限和問題呢?

短板思維:讓孩子變成完美的庸人

短板思維關注的是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讓孩子無法客觀、全面和公正地看待自己。受制于自身年齡和認知的局限,孩子往往不具備自我評價的能力,會以父母的評價來評定和認知自己。當父母總是指責孩子的短板,如膽小、自私、霸道、孤僻、不好好學習等時,孩子看到的就是一個怯懦、貪婪、任性、無助和厭學的自己。這樣不僅容易進一步固化孩子的這些短板,還會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削弱孩子的自尊,壓制孩子的個性,打擊孩子的自信,導致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和退縮。一個孩子的自信和生命力一定是來自“我行”“我能”的自我激勵和自我肯定,而不是“我不行”“我不能”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短板思維會影響親子關係。沒有人會喜歡天天指責自己這不好、那不行的人,孩子更不會向討厭自己、貶低自己的人學習。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性地盯著孩子的短板,批評孩子的缺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現實中的人,而是父母心中所期待的那個完美的孩子。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時刻生活在被愛遺棄的恐懼中,無法與父母建立起生命強有力的連接。沒有生命的連接,就無法構建起好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不好,父母就沒有影響力;沒有影響力,就沒有教育。教育説到底就是生命影響生命。

短板思維會導致孩子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缺點和不足的改正上,而忽視去發展特長和優勢潛能,最終變成一個面面俱到的庸人。每個孩子生來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優勢潛能,如果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彌補不足上,那麼,最好的狀態充其量也只能到平均水準。一個人努力達到的天賦最高點,可能只是另一個人天賦的起點。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愛,在自己擁有優勢潛能的領域去深耕,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那麼就更容易做到極致,取得成功。

作為全球領先的資訊與通信技術公司,華為所取得的成就令國人讚嘆和自豪。創始人任正非先生在談到自己的人才觀時説:“我就是最典型的短板不行。在家裏,太太、女兒經常罵我笨得要死。我這一生就是短的我不管,我只管做我的長板,再拼一塊別人的長板,拼起來就是一個高桶了。自己為什麼要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呢?完美的人就是最沒有用的人。我們在公司從來不用完美的人,我一看這個人追求完美,就知道這個人沒有希望了。這個人有缺點,我好好觀察一下,在哪方面重用一下。”

著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和他的合作夥伴查理·芒格都認為,他們之所以能通過投資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能遵循“能力圈”的心智模型理論。能力圈簡單説就是只投資自己擅長的領域、能看懂的公司,堅決回避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和公司。芒格曾説過:“如果你不清楚界限在哪,就不能算是一種能力。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範圍在哪,就會身陷災難之中。”“在你生命中擁有有利條件的領域裏持續投入。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優勢,並持續留在那些優勢點附近……你必須弄懂自己在哪些領域具有優勢,而且持續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內進行遊戲。”在我看來,能力圈的本質就是那句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就是長板思維。

短板思維本質上是一種自限式的思維模式。相對於短板思維,我相信長板思維更利於孩子的成長。這一思維認為,將木桶傾斜一些,就能夠容納更多的水,而容水量的多少取決於木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對於教育,我們要重在發展孩子的優勢和長處,而不是一味糾正孩子的不足和短板,讓孩子變成完美而平庸的人。

長板思維:讓孩子成為世界的孤品

我在初中時就曾讀過蔡志忠先生的《莊子説》《老子説》等漫畫書。後來了解到,在他4歲那一年,收到爸爸送給他練字的小黑板。結果,蔡志忠發現自己很喜歡也很擅長畫畫,便對爸爸説:“只要不餓死,我就要畫一輩子,一直畫到死為止。”15歲起,蔡志忠便開始成為職業漫畫家,2011年獲得“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説到一個人如何才能走向成功,蔡志忠給出的建議是:找尋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物,做到極致。在做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一天比一天好。身心合一、排除一切,沉浸于自己所愛。他説:“當一個人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最喜歡的,把它做到極致,無論什麼,沒有不成功的啦。”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原創、孤品,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個性和成長軌跡。父母總要求孩子取別人的長補自己的短,變得面面俱到、完美無缺,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最終,我們把孩子塑造成山寨、贗品,讓孩子既遠離了生命的那份從容和優雅,也扼殺了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喪失了差異化的核心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説: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能力來判斷一條魚,它會終其一生都認為自己是愚蠢的。猴子生來擅長爬樹,它的樂園是森林;魚生來擅長游泳,它的樂園是江河;鳥擅長飛翔,它的樂園是天空。如果非要擰著來去補各自的短板,讓魚去爬樹、鳥去游泳、猴子去飛翔,後果註定是災難性的。

很多父母或許會擔心,如果孩子有短板,比不過別的孩子,會産生自卑。其實,真正導致孩子自卑的恰恰是父母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短板上。優秀從來就不是贏過別人,而是優於昨天的自己。我們的孩子無論多優秀,都不可能在所有賽道、所有時間段都成為第一。一個人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良好自我認知和不斷自我超越之上的自我認同,與他人無關。

在教育中秉持長板思維,還有利於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對發展孩子正向思維、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審美、情商和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益處。孩子通常都是以父母對待他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這個世界的。如果父母能以尊重、欣賞和信任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眼光就會更正向、更多元、更陽光。如果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短板,不僅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尊和自信,也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在與人相處時,習慣關注別人的短處和缺點,看不了別人的好。試想,一個沒有胸懷和能力看到別人長處、理解和包容別人差異的人,又怎麼可能擁有人格魅力和影響力,與人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長板思維也是人工智慧時代對教育提出的需求。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是工業革命的産物,遵循的是工業社會的標準化、效率至上、大規模複製的基本邏輯,採用一套制式、標準化的知識體系,把人改造成同質化的人力資本。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這種教育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在人工智慧時代,越是標準化、同質化、可複製的知識和技能,越容易被替代,越沒有價值和競爭力。

這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這背後固然有經濟週期和大環境的因素,但也跟很多大學和專業的課程體系老化,與社會需求、時代需求脫節有關。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從標準化和應試轉到個性化、創造性上,只是單純卷知識、卷學歷,只會讓更多學生的路越走越窄,最終無路可走。

所以説,要孩子能適應時代發展,教育的變革方向必須轉向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激發出每個孩子的獨特天賦、熱情和生命力,培養出能夠有別於智慧機器,又能與智慧機器深度合作的“人”。人工智慧越是發展,人性越需要自由綻放。

我們倡導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秉持長板思維,並非要父母對孩子的短板完全視而不見。特別是在道德品質方面,一些短板可能是致命的,需要家長給予重視。但在知識和能力的學習上,在特長和專業的發展上,要允許孩子有短板。

學海無涯,生命有限,同樣的時間、精力和付出,是用在“揚長避短”上,還是用在“取長補短”上,孩子的生命體驗和可能取得的成就,會有很大不同。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的期待,也不是把原本的孤品和原創塑造成贗品和山寨,而是激勵孩子活出自己的個性、精彩和幸福,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王人平

著名兒童教育學者,長期致力於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和父母自我成長的研究和實踐。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