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大咖談 | 王紀瓊:父母要教孩子了解人性

發佈時間:2024-05-29 15:49: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思齊

採訪對象

王紀瓊,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理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心時代父母研究院院長,著有《心理學生活化》《紀瓊談家》《紀瓊談學》等。

主要觀點

了解人性不僅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也是家長更理解孩子、更好育兒的必修課。


一提到讓孩子了解人性,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無需過早涉及,其實不然。人性之道是探討人類本質與人的價值的一種哲學思想,目的是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性之道被視為一種核心價值觀,與仁、禮、義、智、信等價值觀,一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石。更好地了解人性,便可以更好地處理跟自己、跟他人的關係,無論對於父母還是對於孩子都是極其有益的。

了解人性,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跟他人相處

人性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本質特徵、心理和行為傾向,是複雜多變的,孩子們年齡小,又處在愛玩的年紀,對人性的認知有限,做事難免有“孩子氣”。

孩子與人相處,家長要教他注重邊界,遵守規則。孩子入學前,我會主動告訴他和同學相處的原則:不用過度尋求別人的認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別人的態度可以聽,但沒有必要爭高低對錯;還沒有實現的目標,別急著説,先默默去做,等實現了,別人自然就知道了。除非是專業人士,一般很少有人喜歡把自己當成垃圾桶來吸收你的負能量;也沒有人喜歡聽你炫耀,大多數人都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不要侵佔別人的東西,想要的東西可以和爸爸媽媽説;不要在背後説人壞話,更不要刻意去攻擊別人,也不要輕易暴露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家庭中的問題,愛你的人會愛你,不愛你的人會嘲笑你。

倘若孩子問在外面“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但凡能跟父母公開説的,大概率是能做的;反之,大概率是不能做的。雖然以上這些聽起來有些晦暗,但都屬於人之常情,也是孩子該懂得的人性。

另外,我也會跟孩子説,不要跟同學比吃穿,不要在宿舍裏議論任何人;無論關係多親密,如果要借用別人的東西,一定提前跟對方打招呼,得到允許才能用……明白這些人性規律,孩子能避開一些坑,學習和生活就會更加順利。父母告訴孩子這些人性的規律時,要注意儘量做正向引導,以免孩子變得憤世嫉俗。

曾有父母向我訴苦,説孩子不分場合跟他們發脾氣;還有父母反映,孩子在家不願意好好説話,看到媽媽進他房間,毫不客氣地説“出去”。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光頭爸爸的話。他和朋友聚會時偶遇兒子,兒子見到他後,立馬當著大家的面,在他的光頭上“啪”地拍了一下。場面頓時陷入尷尬,他被氣得夠嗆。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只是處在叛逆期,其實,孩子敢公然跟父母“叫板”,是對父母缺少尊重和敬畏心。另外,孩子雖然長大了,家長卻仍然習慣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去對待他,並且沒幫他了解人性,才導致他出現各種問題。

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尊重、理解、體諒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家長也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尊重父母,以及怎樣尊重父母。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可以發揮孩子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價值,承擔相應的責任。人在不同的環境裏有不同的角色。孩子在學校的角色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回家後的角色是孩子,在家裏的功能是承擔家庭責任。一個能承擔家庭責任的孩子,會是一個有擔當有良心的孩子。

我有3個孩子,一直注重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孩子們也都很會照顧我。大兒子今年15歲,早在他還夠不著灶臺的年紀,就站在凳子上做飯炒菜;跟我一起出去講學時,他也會主動站到凳子上幫我擦白板。我的兩個閨女都是十來歲,她們也像哥哥一樣,在家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經常給媽媽製作禮物,為我按摩、端茶倒水,逗我開心,一家人其樂融融。我們夫妻倆也感受到了孩子對父母的關心、關愛和尊重。

反觀身邊,當孩子在吃東西時分享給父母,有些父母會推託:“媽媽不吃,你吃吧。”孩子小,不懂父母的心,以為父母真不吃。父母在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愛父母的機會,孩子愛父母的能力也被弱化了。

了解人性、懂得做人的道理和智慧之後,孩子還可以避免與同學等其他人爆發人際衝突。

一位學員和我分享了她的親子故事。有一次,她發現兒子情緒十分低落,跟兒子聊天之後才得知,有同學因為老師經常表揚他不服氣,總在背後詆毀他。兒子説:“我都快煩死了!現在只要看到他和其他同學在一起,我就感覺他們在説我壞話。”

這位媽媽先共情了兒子,隨後耐心開導:“寶貝,妒忌是人之常情。再過幾年,等你進入社會後就會知道,有人喜歡你,有人討厭你,有人羨慕你,有人妒忌你……我們要做的是一笑而過,同時把心情調整好,繼續發自己的光。”聽完媽媽這番肺腑之言,孩子豁然開朗。

還有個孩子被同學起了外號“豬八戒”,他難過了好幾天。家長了解到來龍去脈之後,跟孩子説:“別人欺負你,是覺得你弱。人們普遍敬畏比自己強的,所以我們要變強大。”這位家長還教給孩子一個應對方法:“當同學叫你豬八戒時,你別急著㨃他,可以讓他再大點兒聲。”孩子照做後,對方覺得無趣,自然退卻了。通過這件事,家長不僅讓孩子了解了人性,也培養了孩子的強大內心。

讀懂人性規律,會變得更包容和接納

伴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也都有人性的弱點和局限,孩子需要正確面對。

有些孩子不能夠理解,甚至因此無法接納當下的自己。小李學習成績優異,對自己期望很高,每次考試都希望是全班第一,不然就會把自己的劉海剪得又短又醜,父母對此感到無可奈何。因為不接納自己,小李有時候會陷入對最高期待值的胡思亂想中而缺乏行動力,反而更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還有一個一度不上學的孩子,經過我們開導之後重返校園,但隨之而來的,是他上課聽不懂,學習很吃力,心情也跟著變差。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告訴孩子,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之前一年沒上學,成績差是正常現象、合乎規律,孩子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當下的不如意,後期再通過努力學習慢慢進步。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兒,沒有人隨隨便便地成功;學習累的時候,人都是想退縮的,家長要接納孩子的退縮,給孩子具體的支援、情感的安慰,喚醒孩子努力奮鬥的心。

這裡想説一句,其實在引導孩子去理解、面對人性的弱點和局限時,父母要先順應人性。如果孩子想在週末的早晨多睡會兒,家長就尊重他的意思;若硬是要孩子早上5點起來背單詞,無疑是違反人性的。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孩子厭學。

同時父母還需要明白的是,人的情緒腦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通常不會先啟動理智腦。

一位朋友騎電動車帶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忽然提出不想上學了。朋友很吃驚,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但他很快冷靜下來,溫和地跟孩子溝通:“哦,你不想上學了啊,我上初中那時候跟你爺爺説過同樣的話。要不咱先回家吧,飯都做好了,咱們到家邊吃邊討論。”結果,孩子到家後心情好多了,“不想上學的事”就此翻篇。

試想,如果朋友上來就否定孩子“不想上學”的想法,難免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孩子可能本來還在糾結,但為了跟家長對抗,真的就不上學了。

前段時間,一位親戚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説兒子在運動會上玩兒手機。她氣得恨不得馬上趕到學校狠狠教訓兒子一通,好在理智佔了上風。兒子回家後,她了解到,兒子是在閱讀資訊,被老師誤以為玩兒手機。

她很慶倖自己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給孩子一頓批。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信任,是很難認可她接下來的教育的。

發掘並展現人性的美好

人性既有善良、勇敢等美好的一面,也有自私、貪婪等醜惡的一面,父母要幫孩子去發掘人性的美好。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發現人性之美,父母自身要展現非常好的生命狀態,孩子才會跟著一同綻放。

在事業方面,父母要展現奮鬥之“美”,父母的一步步成長也會激勵孩子向上;遇到問題時,父母應有解決問題之“美”,如此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問題解決者,而不是一個情緒發泄者。

除此以外,良好的夫妻關係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人性的美好。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埋怨、詆毀對方,孩子的快樂將被打折扣,甚至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長大後可能很難相信愛情。

在父母恩愛、和睦幸福的家庭中,孩子能從中感受到足夠的愛,不僅擁有被愛的經驗,也會有愛人的能力,更容易獲得幸福。

説到這裡,想再談一些育兒感受。不少孩子在家裏感到不開心、不幸福,喜歡往外面跑。我認為,這是源於他沒有在家庭環境裏獲得成就感。孩子在家裏的成就感越高,他的歸屬感越強;歸屬感越強,他的安全感就越強。

身為父母,我們要善於創造一些機會來提升孩子的成就感,我也經常這樣做。有時在家洗澡時,我會請大兒子幫我搓搓背。大兒子站在我身後,一邊幫我搓背,一邊跟我聊天。他還會跟媽媽説“爸爸很辛苦”,很樂意為我做點兒事,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位朋友的禮物,是兩盞需要用樂高積木拼裝的檯燈。助理覺得組裝過程複雜,提出想幫我,我則選擇讓喜歡拼裝的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後來,幾個孩子拼裝好檯燈,看著既有科技感又很可愛的檯燈,個個成就感十足。我也毫不吝嗇地誇獎他們,並將檯燈送給他們,孩子們更開心了。

我知道,孩子們不缺檯燈,他們高興的是享受了拼裝的樂趣,還有爸爸的認可和獎勵。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被人認可和誇獎,這也是人性,家長要善於以此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我的一位學員也注重讓孩子感受幸福。以前,她開車送孩子到興趣班門口,總是直接説:“到了,下來吧。”後來聽了我的課程後,再送孩子時,她自己先下車,然後面帶笑容地對孩子説:“老闆,請下車。”孩子又驚又喜,走路的步伐都是歡快的。

家長切記不能讓圓滑世故以及負面的生活態度影響到孩子。有一次,我帶著孩子乘車時遇到交警。司機當場吐槽交警,而且絲毫不避諱孩子,直到我及時提醒,他才停止。

無獨有偶,我的一位學員因不注意,當著孩子的面談論單位裏的負面資訊,用不好的語言污染著孩子,自己卻渾然不知。

家長還要培養孩子的求助意識和能力。很多“70後”“80後”的父母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諸事靠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事實上,有所作為的人很少靠單打獨鬥而成功,就像劉備身邊有諸葛亮、朱元璋離不開劉伯溫一樣,孩子在沒有正確方法的時候,與其在自卑和自強的交織中艱難前行,不如適時求助別人。

我就經常告訴孩子們,想要提高學習成績,不僅要努力,還要學會“用人”,用好父母,用好老師,大家的勁兒往一塊兒使,成績不進步都難。

另外,家長還要提醒孩子做好人生規劃。有目標的人生叫航程,沒有目標的人生叫流浪。我們不僅要引導孩子做學習規劃,還可以讓孩子做外出旅遊等之類的規劃。

今年夏天,我們一家人決定去海南玩兒,我和妻子將制訂旅遊規劃的任務交由孩子們負責。我們相信,孩子們會下功夫做準備,用心規劃他們期待的事情。具有規劃的能力後,他們會不知不覺地將這個能力遷移到學習中去,家長的放手促進了孩子的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人性無形,卻關乎著每一個人,對於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讀懂人性,可以避免一些問題,也能更好地處理一些問題。(文/思齊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