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復旦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立 探索賦能方法和應用場景

發佈時間:2024-05-20 09: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今年5月是首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為推動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質增效,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電腦科學技術學院聯合成立“計悅心晴” 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發揮專業特色,立足科技前沿,貼近師生所需,探索將各類AI賦能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應用場景積極融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打造覆蓋面廣、多元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矩陣,做好守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必答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5月17日,復旦大學“計悅心晴”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立暨“AI賦能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倫理規範”研討會舉行。歐洲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社會智慧研究中心(籌)首席科學家傅曉明作主旨報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吳和鳴,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員朱林蕃,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錢捷作主題交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電腦學院等相關師生參加活動。

傅曉明老師以“理論、數據與模型的三角對話”為題,探討計算社會學如何通過理論指導數據收集和模型選擇,形成一個互補和強化的框架,更好賦能社會科學研究,並以一項基於心理學的人際關係研究為例,鼓勵大家積極開拓創新,運用最新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和人工智慧技術加強社會科學領域與電腦科學技術的有機融合。

朱林蕃老師從科技倫理的角度探討了AI運用於心理健康需要關注的倫理問題,提出AI作為工具已經大量運用於社會治理方方面面,一方面為人類帶來了福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倫理學的邊界,比如不能將人過度物化為“治理對象”,心理治療更需要尊重具身體驗,而非冰冷的對話,且需要通過在AI設計中借鑒“認知不正義”思想,讓AI理解人類生命與文化的意涵,促進人機關係和諧共生。

吳和鳴老師和錢捷老師結合多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闡述了AI在心理學中的運用,其核心使命還是在於關注人本身,把人作為心靈的主體,通過心理學專業的知識、技能去幫助學生在校園階段實現個人在專業成長和個性發展、人格健全方面的有機結合,盡情活出各自生命的精彩,促使學生進入社會後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工作,復旦大學將切實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和不懈奮鬥、榮辱不驚、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