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發佈時間:2024-05-15 11:23:5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孔小平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説,“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説法得到了很多點讚認可。

“情緒勞動”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情緒勞動”可以被理解為:為了推動任務順利完成,個體需要壓抑真實情感,從而表現出合理情緒的心理過程。對此,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燕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情緒勞動”的産生,往往因為自我要求高,以及對他人期待多。而在親密關係中,它又很容易被忽視,所以會形成一種壞情緒迴圈。她建議積極自察,轉換情緒的同時要積極有效溝通。

“情緒勞動”大多來自“不被看見的勞動”

記者注意到,關於家庭內部的“情緒勞動”,網友們的吐槽大多集中在家務活兒、家庭事務處理這些方面。

家務方面的吐槽最多,有網友説,家務活但凡她不做,整個家就仿佛停滯了,老公就是從來不管,“有時候我只想休假一天不做事,但是沒人替我做這些,心很累”。

還有網友説,前男朋友洗完澡會把沐浴露開著口橫著放,結果流光了;廚房紙巾用得超快,沒多久就要買新的,但永遠等她買;吃飯都是她來規劃,出門趕車也都是她記時間……現在想起這些都還會生理不適。

有娃家庭則多了對孩子學業監管方面的“情緒勞動”。有位網友説,家裏的所有家務活包括不限于:孩子的學習規劃和監管,及時閱讀大大小小學習群的通知和執行學習任務;買菜做飯,拖地,洗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洗廁所,收拾家裏所有東西擺放好;計劃家裏所缺物品,並貨比三家,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接孩子放學,接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參加家長會,孩子生病負責送醫院,按時吃藥。她也嘗試過溝通和提醒,但很快就反彈回了原先的生活節奏和規劃。

有網友用“給家裏買生活用品”舉例,聽起來好像很輕鬆、好解決。但事實上,不僅要選品牌、比價格,還要在這個過程中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喜好、感受等。更糟心的是,買回來後還可能會被家裏人吐槽一番:“一下子買這麼多東西,這不是浪費錢嗎?”“這個紙巾好難用,你是怎麼挑的?”她根本不知道如何解釋,或者撒個氣,或者默默地把委屈吞進肚子裏。

在網友們看來,家庭裏所有這些情緒上的努力,都屬於“情緒勞動”,而被情緒勞動所累的網友們又將這些定義為“不被家人看見的勞動”。

易“情緒勞動”的人內心可能有很多“聲音”

針對網友們的這些吐槽和際遇,張燕分析表示,大家所提到的“情緒勞動”,更多表達的是人際關係中,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繼而帶來彼此的不接納、埋怨、委屈、攻擊等情緒,是一種在關係裏有所付出後,期待對方有積極反饋的心理。

什麼樣的人容易産生“情緒勞動”呢?張燕認為,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這類人群的內心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和要求,比如,特別喜歡為他人考慮,同時也希望他人能夠理解自己,並替自己有所分擔等。他們通常追求完美,人際關係中有點強迫觀念,也容易産生情緒波動,特別在意外在對自己的評價。

進一步來看的話,面對某一件事時,通常他們的內心能“聽到”很多聲音,包括來自原生家庭的教育觀念,社會的道德約束,以及自我的需要,等等。

張燕以做家務為例來詳解這眾多的內心聲音是如何主導個人行為的,“很多人認為家裏必須保持乾淨,可能是因為父母曾經教育過,然而呢,她的內心其實也不想做家務,就想休息,甚至想‘要是有人替我去幹就好了’,一旦不能如願,只能自己做的時候,就會心生不快,長此以往,可能會積累成怨恨,帶來內耗,繼而向其他家庭成員宣泄情緒。”

而且這種情緒會迴圈,其最終根源在於,別人不一定會接受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他們不僅沒做,甚至看起來因為不做,還比自己更加舒服愜意。張燕表示,這是人與人交往相處中常見的心理狀態,是不可避免的。但從産生的因素來看,更多的是自我要求高且對他人期待多而産生。

可以用三步來降低“情緒勞動”的不舒服

鋻於網友對家庭“情緒勞動”的吐槽較多,張燕也對症下藥,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建議,以避免這種“情緒勞動”帶來的不良反應,或者降低這種不舒服程度。

首先要覺察自己的想法,“這裡可以用到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的核心在於,我們的情緒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決定的。”張燕表示,調整認知能改變産生的情緒和行為。

如何認知呢?在家庭事務中,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時,先思考“為什麼不開心”,把理由寫下來,再看這個理由是否真實存在,因為有時的不開心與自己的情感投射有關,比如我們是不是先入為主地給對方貼上了“不良”標簽?當意識到這點時,就需要調整成積極認知了。

然後再處理自己的情緒。張燕認為,一個人在做事情時除了滿足他人期待,最重要的是要滿足自我期待,只有真正順應內心的聲音,才能坦蕩。

比如家裏打掃衛生,如果你有精力去打掃,心裏感到舒服,那就去做。但如果很累不想動,那就安心休息一下。關鍵的是你做這件事時的心境,把每件事當成樂趣,而不是壓力,情緒會輕鬆很多。身體需要休息、情緒需要滋養,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不要被道德和你認為正確的想法綁架,同時還可能綁架了家人。因為小事而導致關係緊張,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這時你需要更多的自我關照。

最重要的當然是商量解決問題的策略。張燕説,不少人開始做家務的時候覺得自己做是應該的,付出時也會産生自我感動。隨著其他人挑三揀四,以及做著做著發現事情越來越多時,才意識到其他人也應該分擔,但這時可能其他人做事的積極性並不高,也沒有養成習慣。

解決這種困境,也需要講究方法。張燕建議,把“討好”變成“示弱”,對於繁重的家務、孩子的教育等事情,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家庭成員的合作。在大家心平氣和的狀態下商量分工,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很重要,先説自己感受,再説期待和想法,達成一致後執行,“當然了,可能在執行時會有反覆和拖拉,也沒有關係,彼此尊重,給彼此一些時間來適應。另外,積極的反饋也是很重要的,要為對方的付出而感恩。如果暫時做不到,也不強求。”

綜合來看,對於家庭裏的“情緒勞動”,張燕認為,一家人生活,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帶著問題一起生活才是人生常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些“問題”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