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公開課丨兒童15種表現背後的心理分析
發佈時間:2024-03-19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平時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執拗起來;抱了一會鄰居的小妹妹,自己的孩子就不理人了;一帶孩子出門孩子就總是躲在家長後面;打人、插話、撒謊、發脾氣、不合群……
一、打人、咬人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辦法:媽媽應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時間我一直在反思,然後就開始行動了。
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幾份,帶著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裏一起吃,或拿到別人家吃。禮尚往來,別人也會有好吃的想著我們。
這樣關係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覺也越來越好。
變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門,想見見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還説: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
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裏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
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他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
辦法:加強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如人家往他碗裏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麼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説‘不喜歡你往碗裏放土,我正在做飯!’”
然後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明白了。當然要達到完全用語言表達還需要一個過程,媽媽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長到這個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輕打屁股來逗著孩子玩)的行為。孩子會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別人身上。
辦法: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這種形為,如有應即時改正。
當他打了人後,要及時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原因,告訴他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再告訴他媽媽愛他(以免他有種做錯事不被愛的擔憂)。
這樣,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對,也知道下次該怎麼解決,還知道媽媽無論何時都是愛他的。孩子感覺被愛包圍著,他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中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説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産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處理方式。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
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
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閒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産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
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2.“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3.“言傳身教”。
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倣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
三、撒謊
“你聽我説,我們家有三個電視機。”“哎呀,太棒了!”“一個是爸爸的,一個是哥哥的,還有一個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動畫片啦。”“當然啦。一吃完飯,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當這個孩子的謊話被揭穿時,他受到了母親的斥責。媽媽責備他“撒謊就是當小偷的開始。”
兒童的心理分析: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究竟有什麼必然聯繫。對孩子來説,與其説不懂,還不如説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繫。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講這句話的孩子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
“如果我家能有三個電視機該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個電視機,爸爸就不會因為要看夜間棒球比賽而霸佔電視機了;哥哥也不會因喜歡足球賽節目而獨佔電視機了;當然我也就可以獨自看我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他把這個願望和空想聯繫在一起了,因此,採取了“有三個電視機”的語言表達形式。
幼兒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幼兒心理的一個特徵。
媽媽的高招:
兒童“説謊話”的種類繁多,想像謊話、願望謊話、無知謊話、遊戲謊話、辯解謊話、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幼兒的大部分謊言來自想像、願望、遊戲和無知,偶爾有出自辯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無論哪一種都不屬於真正的謊言,更不至於發展成性質惡劣的小偷行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就談不上正確的處理辦法。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
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説“我家裏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説:“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説:“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夥伴中在智慧、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較好看新穎,心生羨慕;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産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採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説,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於好嫉妒的孩子,家長試試這樣做: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於助人;對於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為動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夥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五、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你説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
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後再説。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裏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於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係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説:“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麼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後,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並把這個資訊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説,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好轉。
六、重復
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看動畫片、繪本時,特別喜歡重復。即對看過的動畫片和圖畫書不厭其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新的、未看過的反而不太感興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出現喜歡重復看同一部動畫片和繪本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這一特點。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個性的原因。
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個性的不同特點,孩子的個性正在形成和發展,這種個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表現出來。
喜歡重復看同一部動畫片和繪本正是一部分孩子喜歡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喜歡重復的個性的一種體現。
二是心理髮展水準的原因。
由於幼兒的認識能力、想像能力和記憶力的發展還很不完善,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資訊。
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動畫片和圖畫書,就會出現記不住、無法接受的現象,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則能避免這一現象,使孩子在重復中檢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一般來説,隨著孩子心理水準的提高,這種現象也會逐漸消失。
所以,孩子喜歡重復看同一部動畫片和繪本的現象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七、撒嬌
對於愛撒嬌的孩子,有人説: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也有人説: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該聽誰的呢?
兒童心理分析:
兩種説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別對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後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産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
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並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脾氣撒嬌的孩子,父母就不能聽之任之、百般遷就、百依百順了,否則會養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
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裏,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心理分析:
1.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2.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
3.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
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儘量不要去干預。
九、摸生殖器
2歲多時,豪豪開始時不時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從小帶大他的爺爺奶奶認為,男孩子嘛,都是這樣,長大自然就好了。有時爺爺甚至還以此當眾逗樂。
3歲多上幼兒園後,老師漸漸地發現了他的問題,這才引起父母的重視,但似乎已經來不及了,耐心説服、批評教育、甚至巴掌“伺侯”,軟的硬的都用過了,豪豪卻只不過將原來的公開行為轉為地下。白天躲在沒人的地方玩,晚上入睡前或早晨醒來後躲在被窩裏玩。
更糟糕的是爺爺此時仍不以為然,有時父母教育豪豪,爺爺還充當其保護傘。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過程,所以,孩子對性的探索是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部分。
理論上講,七八個月時,豪豪的小手就應該偶爾摸到過自己的生殖器,不過這時,如同摸到眼睛、耳朵一樣,他完全是無意識的探索。
慢慢的這種探索開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增多,但仍然不受性慾和性幻想的驅使;他們只産生感官上的愉悅反應,而不會引起各種複雜的情感反應。
不過,探索精神再值得嘉獎,我們還是有責任引導孩子選擇恰當的方式。尤其是如果孩子玩生殖器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就不再是小事一樁了,家長有必要採取恰當的方式儘早糾正。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像講其他器官一樣以平和的態度告訴他們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使他懂得這些都是身體不可缺少的有用部位,要學會愛護和保護他們。另外,可用講故事或做遊戲等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開始探究他們的身體時,對他們來説觸摸和發現他們的生殖器就像觸摸和發現他們的手指、腳趾和肚子一樣自然,你只要正確地告訴他,那是解小便的“小雞雞”,摸來摸去弄臟了就會生病,要愛清潔,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它。
給孩子用尿布或穿滿襠褲,也會減少孩子玩弄性器官的機會。
十、執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家長們採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
那麼怎樣才能處理好呢?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童心、童趣。
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這關鍵是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
舉例來説,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拗來表示反抗。
通過這個例子,應該了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後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
因此,當孩子執拗不聽話時,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
不能隨便發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更執拗。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才的。
十一、發脾氣
一方面,孩子如果感到,只要我發脾氣,在人前大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願望。那麼每當孩子有新的願望,父母不答應,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後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到了會走路的時候,孩子的“什麼都想自己來做”的意欲便開始萌發出來了。開始表現出自發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話就大發脾氣,不是哇哇叫喚,就是在地上打滾,或者是亂扔東西。
這種“動肝火”不一定是對著別人,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
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十二、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採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
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姦”都是不可取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還沒有分清楚“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所以當家長髮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
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並替他還錢。
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説:“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於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
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臺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
十三、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地説:“那聲音太響了”、“夢裏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兒童心理分析:
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後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
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第一年裏,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産生恐懼感。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了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友善。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
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
十四、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裏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麼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裏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害羞是由於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
例如像妞妞就屬於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於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採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也可能由於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問題。
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
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
還有的父母經常採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於一些敏感、情緒不穩定的孩子來説,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害羞、孤僻。
1、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
多鼓勵孩子出門與小朋友一起玩,孩子通過與小朋友的交往,會找到自己的榜樣。
2、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繪本故事,如《害羞的香蕉》、《我會害羞》……讓他踏出害羞情結。
3.善於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孩子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
4.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兒期的孩子愛提問、愛模倣、愛做遊戲。在行為上,喜歡爭著做事,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樣逐漸的就會增強孩子的自信。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氣質,並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十五、纏人
孩子愛纏人、磨人,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兒童心理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是因為肚子餓,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
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
2.是一種心理依賴。
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妥當,會使孩子離不開父母。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
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泄。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是許多家長常説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説歹説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
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著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
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警苑心語)
家庭諮詢室 | 一上學就胃疼?可能是"校園焦慮症"2024-04-01
家庭心理諮詢室 | 我和爸爸中間隔著媽媽2024-03-29
教育部:“防未病” 今年著力破解學生身心健康重大問題2024-03-29
"AI復活"生意興起 心理專家:形式如同網路海洛因2024-03-29
放飛風箏,長沙市實驗中學學子享受藍天下的“心理按摩”2024-03-29
心理研究|一個對年輕人心理健康有益的城市是什麼樣的?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