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工作上癮?運動成癮?空洞的心等待你的探索與療愈

發佈時間:2024-05-17 16:48:0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之琪

“成癮”可能來自煙、酒、網路遊戲,還可能藏匿在工作、購物、健身、飲食等看似更無害、更日常化甚至看起來更積極的行為當中。

試想你有位朋友:他在自己專業領域內成績亮眼,工作能力超強還超有責任感,是“社會頂層受人尊重的工作狂”;他還是古典音樂“發燒友”,最愛在唱片店收集CD……然而這個看起來優秀自律、興趣高雅、“技能滿點”的人,他與你吐露心聲時卻説努力工作、熱愛音樂都令自己痛苦糾結,廣受外界讚譽更使他深感孤立無援,你會覺得這不過是玩笑話,還是會理解他的處境?

一名“工作成癮者”以及“古典音樂唱片的強迫性購物患者”——這就是加博爾·馬泰醫生,也是《空洞的心:成癮的真相與療愈》作者對自我作出的診斷。他在書中詳述自己收集唱片的“高雅愛好”其實是種“無法克制的狂熱衝動”,面對心儀的CD“如果無法獲得就會感到空虛和匱乏”,獲得了卻又會“充滿負罪感”並開始“自我貶低、悲觀、負面評論自己”;對昂貴唱片的強迫性消費已嚴重影響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他選擇通過超高強度的工作來排解來自內心、家庭及個人開銷方面的巨大壓力,長此以往他也會身心俱疲……

別人只看到喜歡音樂、工作負責的“馬泰博士”,可“患者馬泰”在成癮中迴圈往復卻不被理解。這種掙扎既是他,也是諸多已知或潛在成癮者的痛苦。馬泰博士以自己為典型病例,分析自身成長及成癮經歷,從個體心理、神經科學等多方位視角辨析“成癮”與“熱愛”“激情”的細微差別,如半自傳般的患者自述兼具客觀性與人情味,令人耳目一新。

基於幾十年來的成癮心理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馬泰博士更關注患者本身如蘆葦般搖擺的心理意志——對成癮行為的依賴又懼怕,厭惡又羞恥。他始終認為,救贖成癮患者需要本人、家人朋友、醫護人員乃至整個社會在認知層面的理解和包容。因此,《空洞的心》創新性地從人文關懷視角出發,談論“成癮”的當代內涵與外延——它可能來自煙、酒、網路遊戲,還可能藏匿在工作、購物、健身、飲食等看似更無害、更日常化甚至看起來更積極的行為當中。

對自身近乎苛求的學習工作規劃、以緩解壓力為由的衝動消費或強迫性購物、嚴格遵循的運動健身及飲食要求、對外界評價的高度關注乃至奮力追逐……儘管這些行為的社會評價可能很高,卻都可能是成癮的跡象。《空洞的心》提醒讀者,隨著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個體普遍承受著更多來自外界或內在自我的壓力刺激,類似成癮的不良心理狀態消磨人身心健康卻往往更難覺察。

就以運動健康為例,當“自律”“養生”成為社交媒體高頻詞,“運動成癮”現象在年輕群體中悄然出現——當個體“對有規律的鍛鍊生活方式産生了心理、生理依賴,為了運動而運動”甚至演變為負擔,個體身心壓力反而更大、擺脫不得。在社交媒體上,有人因容貌焦慮導致運動成癮,“極度自律”卻最終帶來焦慮抑鬱、厭食暴食;也有人在高強度工作後依賴健身釋放工作壓力,反而導致身體機能受損甚至過勞猝死……事實表明,成癮行為刺激人體分泌的多巴胺、內啡肽確實能給人帶來短期愉悅和快感,卻在長期損害著身心健康——即便很多行為看似積極,但錯誤的認知及行為模式卻會給個體帶來痛苦和傷害。

那麼,我們該如何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出於熱愛、激情還是成癮?書中拋出幾個問題:你的行為是否會傷害自己或他人?如果造成傷害了,你願意停下來嗎?在“實現自己的激情”後,你離你愛的人更近還是更遠?你“成為真正的自己”抑或是感覺更空虛……當你“無法放棄或者做的時候還總保證會戒”,那就可能是上癮了。但不必過度焦慮恐懼,我們完全可以“對它保持警覺和耐心,以心平氣和的方式對待它”,認知成癮的真相就是開啟自我療愈最重要的一環。作者進一步指出,成癮其實是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心理現象”,大眾不必將其妖魔化、邪惡化;每個人都可以把握成癮心理的實質,在“廣泛而微妙的連續譜係中定位自己”。

因此,即便沒有成癮行為,但當焦慮、空虛、倦怠等負面情緒在生活中頻頻出現,我們也需要思考:自己是否過度依賴外界的“關注、認可或愛”來改善自身情緒,也更容易“吸收他人身上的焦慮,並在自己內心製造巨大的焦慮”?這可能由於“自我調節能力的缺乏”,也是“易成癮人格”的一種表現。

書中用豐富的案例展開論證,通過解讀各種病例及其所處社會環境總結個體心理狀態的特性與共性,引導大眾認識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心理現象”並進行自我療愈,同時詳述了正念認知、自我干預等方法以切實幫助讀者預防或擺脫成癮困擾,更嘗試教會大眾去認可自身能力與價值、主動欣賞並悅納自己。

如今,“情緒穩定”“內核強大”越發成為焦慮社會環境下的寶貴品質,馬泰博士則從“成癮”的專業視角出發檢視內心,引導我們向內探索情緒價值,“在面對生活的挑戰、困難、失望或是滿足時,無須依賴於他人的回應、外界的活動或物質的幫助,來讓自己好受一些”。“空洞的心”並不可怕,我們完全可以找到“維護真實自我”的勇氣,“當我們可以開放地面對內心的真相時,我們也就能為他人的療愈提供安全空間”。

當更多人能夠主動“向內”認知、探索自我時,也就能夠更多地“向外”去寬慰、包容他人。我們可以想像並期待,隨著大眾對“成癮”的認知逐步走向客觀深入,鬆弛且包容的大環境也將保護更多焦慮不安的心靈,守護它們逐漸變得成熟堅強。(中國青年報 陳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