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閆洪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發佈時間:2024-04-04 18:17:2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蘇向東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專訪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閆洪豐

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閆洪豐

中國網心理中國4月4日訊 (記者 蘇向東)“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心’文化、‘心’教育。”在接受中國網心理中國記者專訪時,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閆洪豐表示:“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給我們專業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基於中國本土國情實際,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週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援系統。”

《論語》等經典古籍裏

蘊含著“心”教育的大智慧、大學問

閆洪豐説,縱覽中華歷史典籍可以發現,無論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是古代教育體系中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藝,以及“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等等,都是針對“心”的教育。

比如,《論語》開篇第一句就蘊含著“心”教育的大智慧、大學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校老師通常是這麼講解的:學習知識時時溫習、復習,這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他人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我並不生氣,這就是君子的樣子啊。這是比較淺層的意思。

第二種更深層的解讀是“學而時習之”的“習”,不僅是復習溫習,更強調練習、實踐、實習、應用。即學習知識後還要付諸實踐,做到知行合一,才真是一件愉快的事。

“有朋自遠方來”的“朋”在古代有志同道合的意思,三觀一致、價值觀相同才能成為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看望我,這才是真正令人開心的事。

“人不知而不慍”的“慍”,不只是生氣,還有憤怒、鬱悶之意。別人不理解我,不了解我,甚至誤解我,但我並不因此感到生氣、鬱悶、憤怒,這才是君子之風。這樣的君子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典範。

閆洪豐説,這層解讀從心理學角度看,三句講的都是情緒,“不亦説乎”,愉快、愉悅;“不亦樂乎”,開心、幸福;“人不知而不慍”,不生氣、不憤怒、不鬱悶,這都是情緒。

這句話還可以解讀出第三層意思,告訴我們要很好的處理各方面的關係:

第一句,講處理與自我的關係。怎樣讓自己開心愉快?學習後能做到知行合一,這就很愉快。

第二句話,講人與人的關係。“有朋自遠方來”是指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朋友之間有志同道合的價值觀,這是一件很愉快、很開心的事兒。西方研究發現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會更幸福,這一點,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已經很清楚了。

第三句,講應對挫折、壓力和負面情緒的方法。“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別人不理解我,不了解我,甚至誤解我時,還能夠不生氣、不鬱悶、不遷怒。如果我真能做到這一步,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這三句話意義非常深刻,上述提到的關係處理之道,可以這麼理解:如何處理與自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智商;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是情商;第三句話以豁達的心胸應對各種壓力,就是逆商、抗挫能力。

“當我們真正把這些經典讀懂了、悟透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真正遇到了挫折,就懂得如何管理情緒,正向引導自己,成為心理健康且快樂幸福的人。”閆洪豐説。

再比如,古代教育的“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六種科目,就是六種中國古人心理學的自我修養方法和訓練方式。

閆洪豐進一步解釋:比如“樂”,與西方音樂不同,中國古琴、古箏彈奏的樂曲是修心養性、陶冶性情的,讓人在體驗音樂的美感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比如射,射箭要有靶子,人生要樹立目標。通過練習射箭,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從小立志併為之努力;射箭若射不中靶子,我們需要做的不一定是調整或更換靶子,很可能是要自省和反求諸己,通過自我調適和改變方法以命中目標。

“再比如‘禦’,是駕馭馬車的技能。孩子抑鬱了,最核心的問題是他失去了自控力,掌控不了自己。駕馭戰車的技術,也是在培養人的管理能力、心理的自我管控能力。‘六藝’,與現在提倡的‘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實質上殊途同歸。”

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賦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首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日前在山東省濱州市舉辦,與會專家聚焦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未來發展方向,暢所欲言。大會上,作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專家,閆洪豐明確提出,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社會心理服務,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

閆洪豐在接受中國網心理中國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綿延至今,我們身體裏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要有文化自信,用我們自己的文化,解決我們的身心問題。在借用西方心理學這個“術”的時候,別忘了中國文化的“根”,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術道結合,才能真正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把中國人的心理健康搞明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到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建設,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概念和路徑日漸清晰。

具體在實踐中應該構建怎樣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它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未來如何發力?

“簡單説,‘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就是10個字5個詞。”閆洪豐進一步解釋:“社會”是指服務對象為全社會、全人群、各領域;“心理”指的是服務手段,以心理學方法為主,綜合運用社會工作、認知神經科學、教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知識技能;“服務”是關鍵和根本宗旨,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決生産生活實際問題;“體系”是指頂層設計,意味著社會心理服務是一個系統,一個網路,是要搭建一個全方位、全週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援系統;“建設”就是指我們的理念和方法要落地、要有具體的實踐。

閆洪豐強調,這裡有個重要的理念要明確:社會心理服務不是心理治療,不能把社會心理服務放在治病的範疇。它更多地是一個面向社會治理的概念,要從兼顧教育和發展的視角理解社會心理服務。

閆洪豐表示,與“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心理干預”等概念更多強調“被動解決”不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更多關注源頭髮力、主動預防、系統解決,並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支援,面向的是全社會、全人群、全週期。

“社會心理服務涉及的範圍更廣,不僅僅是關注個體的身心疾病。”閆洪豐將其總結為“頂天立地、四面八方”。

“頂天”即在政策規範引領下,堅持政治性與人民性;“立地”指立足於中國具體實際,堅持實踐性與服務性;“四面”指在我國國情和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心理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堅持科學性和融合性;“八方”即打造以人民為中心,覆蓋自我、家庭、親朋鄰里與同事同學、社區(村)與組織(單位)、專業機構與行業組織、政府與法治、社會與文化、生態系統的八層社會支援系統,堅持目標性與系統性。

“現在各地在實踐中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有治病模式、預防模式、治理模式,也有精神文明建設模式。從現在的成果來看,精神文明建設模式更符合中國的當下實際,它是把社會心理服務和當地的文化、城市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閆洪豐説,這種模式可以叫“潤模式”,潤物細無聲,是外化于形、內化於心的一種方式,社會心理服務的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會慢慢形成一種共建、共治、共用模式。

閆洪豐表示,實踐證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回應現實需要,是創新性的中國方案。下一階段,要深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路徑,容納和整合包括心理學、社會工作、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學科在內的理論研究成果,建設具有時代特徵、地域特點、文化特色的中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