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公開課

心理公開課 | 超越原生家庭,建立高品質親密關係

發佈時間:2024-04-18 08:4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碧蕓


你可能疑惑,為什麼有時候戀人的想法或舉動讓你無法理解?

你可能感嘆,為什麼付出了很多努力,卻無法和愛人的家庭處好關係?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般,刻進我們的人格、行為模式中。這些影響一直伴隨著我們,還會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帶入到自己的小家庭。了解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會在與親密關係的相處中找到問題所在,及時覺察調整。

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指的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處的第一個社會團體,包括重要看護者和兄弟姐妹。當然,一般情況下,重要看護者指的就是我們的父母,而我們在討論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時,與父母的關係也是討論最多的一個部分。原生家庭對於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以及在成年後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有深遠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對父母婚姻模式的繼承性

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結”,會在成長後在夫妻相處中不受意識控制地重復出現,從而使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父母的行為方式。

朋友小A,父親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説了算,母親對父親唯命是從。小A雖受過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結”卻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圍繞著自己轉,因為他從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是來自父親照顧母親的家庭,因此,她不認同一切由男人説了算的想法。這使男人的權力欲、權威受到了挑戰,一有機會他就會使用從父親那兒習得的強勢行為。

-對父母婚姻模式的排斥性

還有許多子女在目睹和經歷了自己父親或母親的強勢統治家庭後,對此産生了很多不愉快的體驗和認知評價。於是,他們長大準備成家或已經成家之後,對自己的身份和對配偶的要求就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與強勢的父親或母親正好相反,變得非常尊重對方和民主,這被稱為反向形成現象。

如果一位女兒從小看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很強的處事能力,在生活中處處受到他人欺侮,那她長大後,可能就會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很強勢的男人;在她的頭腦中,父親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自己的婚姻中,她就要無論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從而找一位強勢的丈夫。

-畸形的情感産生

如果原生家庭的環境,包括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不健康的或不完整的,就有可能在子女長大組成家庭後對親密伴侶或家庭體現出一些不健康的影響,所謂畸形的情感。比如,父母雙方關係不好,冷漠、經常爭吵,並把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或是在教養方式上專制或放縱,或是單親家庭。那麼子女在自己的婚姻關係中會對一些重要情感敏感,表現為過度追求安全、依戀或愛;或反向形成,逃避各種感情,不懂得怎樣愛別人,自我中心,或情緒情感的表達具有兒童式特點、幼稚等。

超越原生家庭,建立高品質親密關係

-認識到沒有完美的父母

事實上,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而且,即便父母做正確的事情,孩子也可能體驗到糟糕的感受,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糟糕的體驗,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其實都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創傷中長大,但人能夠在創傷中成長併發展自己,發展出自己的關係、事業和生活。

-清理各自的原生家庭 

夫妻雙方會從自己生長的家庭裏帶來不同的規則。如何把兩個家庭版本的規則變成一個版本,是婚姻中非做不可的必修功課。分析各自原生家庭裏的種種利弊,利用易得的資源,

制定出一個屬於兩個人的、原生家庭“邊走邊退”的雙邊協議,最後成功實施雙方達成的協議。

-覺察過度強烈的情緒反應 

大多數人都有著某些特別敏感、一觸即發、人際殺傷力特強的“痛點”,這些“痛點”往往最容易被親近的人引爆。許多人在外面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但一回到家就會脾氣火爆。日常生活中,每當自己對某些事或情境産生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的情緒,很可能背後掩藏著“原生家庭”裏的“原生情結”。

-分清此刻和過去的界限 

一種強烈情緒宣泄出來後,要留意哪些是針對現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題發揮的、屬於過去的。不要把屬於過去對父母的情緒摻雜進來,投射併發泄在另一半身上,令對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在過去和現在的情緒之間設一道防火牆,不讓過去的情結繼續糾纏在現在的婚姻裏。

-滿足對方的需求

與所有的社會系統一樣,家庭有它基本的需求:價值感、安全感、成就感、親密感,等等。我們的小家庭缺什麼就補什麼。丈夫自己僅有價值感、成就感還不夠,還需要妻子的欣賞,妻子就給他一點,這可是事半功倍的機會。丈夫想成為決策者,就送他點權利。他想成為父親那樣的權威者,就多給他點面子……這些招式省心省力還低成本,不妨試試。

幸福婚姻的標誌

● 夫妻的彼此信任

● 基本的安全感

● 滿意的性生活

● 一定的物質保障

● 良性、有效的溝通

我們每一個人從小生活的家庭,不僅塑造了我們的形象、性格,還給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生活模式。有反省能力的人,會對這些模式進行修改、取捨。另外,再生家庭與原生家庭的交往,要保持平衡狀態。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在與自己的配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新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係。當另一半帶著一堆問題來見我們時,我們忽然意識到要有多大的胸襟才能接納這一切。輪到自己時,發現自己也一大堆東西要甩給對方,既然要別人接納這麼多問題的自己,憑什麼不能接納別人呢?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僅僅有愛的願望那是不夠的,愛是需要學習、需要探索,同時需要成長的。唯有在學習與成長中才能滋養愛的能力。(張碧蕓/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教師發展中心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