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全國政協委員張其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是療愈身心的良藥

發佈時間:2024-02-28 10:41:4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晶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加強人格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年來,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關注和重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説,今年“兩會”他將繼續為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

張其成介紹,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多發是受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共同影響,學校教育的功利化與唯分數論也較為嚴重,尤其是缺乏對學生的人格教育。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張其成坦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邃博大的人格修養理論和實踐經驗,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營養品”,也是療愈心理疾病的一劑良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的作用不同於藥物治療,它並不直接針對心理問題本身,而是生命的整體提升和超越,認知提升了,思想轉變了,心胸就開闊了,心理問題也解決了。

為此,張其成建議:

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課程體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資源,比如國學經典中“樂天知命,故不憂”的人生態度,“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維,“變易-不易-簡易”的認知方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遠大志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堅定信念,“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面對青少年人格成長形成階段的心理學需求,開發一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課程體系,建立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支撐的人格塑造系統。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認知系統教育青少年,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成為有信仰有信念的接班人。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將學生人格健康教育貫穿德育思政工作全過程,融入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美育浸潤行動、勞動習慣養成計劃。目前,一些地方開展的中醫、京劇、書法、國畫等課程進學校進課堂,這是非常好的進步,要與人格教育有機結合,不要各自為政,不要增加學生負擔。將傳統文化人格教育“潤”入學生的日常學習、日常生活中。

加強國學經典的系統學習,改變固有教學模式。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既不要碎片化,也不要膚淺化。要改變傳統文化“背默考”的固有教學模式。追求分數掩蓋了經典的光芒,枯燥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從經典中汲取營養的興趣。答案的唯一性、教師課堂的權威性、部分學校規章制度的僵化,導致學生思維的固化、心靈的禁錮,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要學以致用,根據人格教育不同章節具體內容設計不同的實踐作業。如通過《論語》有關章節的學習,觀察一下近期以來自己在家裏的行為有無改變以及父母態度有無轉變。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格教育搭建良好的社會支援平臺。中華傳統文化強調道德倫理和家族價值觀念,對中國人的心理健康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倡導崇尚孝道、忠誠和誠信的價值觀念提醒人們與他人的關係,促使個體更加注重親情、友情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家庭-學校-網路-社會支援平臺,有助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社會的競爭導致教育極度的內卷,孩子們很多時候心理問題的産生是因為缺乏重要的社會支援系統,通過情感教育,讓孩子從家庭、學校、朋友、社會中吸取情感營養,為內心的情感情緒疏通搭起通暢的宣泄渠道。(人民政協報 記者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