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東:學會在孩子身上“淘寶” 給予關鍵陪伴
發佈時間:2024-02-07 10:09:2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岳曉東採訪對象
岳曉東,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著有《登天的感覺》《少年我心》《關鍵陪伴》等多部心理學著作,先後在國內外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余篇。
主要觀點
培養孩子,關鍵在於陪伴,父母不僅要給予高品質的陪伴,還要能在關鍵時刻和關鍵事件中給予引導。
岳曉東:學會關鍵陪伴,重構親子關係
口述 | 岳曉東採訪 | 蘇錦瑟文 | 李彥霏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已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還有很多孩子一上學就會出現頭疼、胃疼、牙疼、眩暈、心跳加快等症狀,而到醫院檢查,沒有一個指標異常,但去了學校,身體就出毛病。這就是應激性功能障礙的“軀體化表現”。對於一些學習困難的孩子來説,學校成了自卑訓練營。只要排名落後,家長就不斷訓斥。孩子每天疲憊不堪,鬱鬱寡歡。
從根源上講,這些問題都與父母養育孩子時缺少陪伴,或者陪伴陷入誤區、抓不住關鍵有關。
陪伴孩子的關鍵是質而非量
陪伴孩子時,家長最大的誤區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於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從3歲的“相看兩不厭”變成了初中(13歲)以後的“相看即生厭”。那這10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是因為有不少父母極度功利、挑剔和冷漠,只看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只關心孩子是否出色,而不看孩子是否出力;只看成績不看成長……用別人家孩子打壓自家孩子,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處於弱勢的孩子只能忍受,於是給家長造成一種幻覺:自己説話好使,再狠狠心,孩子的成績就上去了。其實,孩子成績上去的那一刻,也對父母産生了深深的怨恨。他會覺得,父母不愛我,這個家沒有溫暖。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爆發”的孩子反抗父母的安排,對父母態度極端惡劣;“滅亡”的孩子錶現出抑鬱傾向,做出自殘、自傷的事情,並從抑鬱症中獲益。很多孩子求著家長趕緊把自己送到醫院,求著醫生鑒定自己是抑鬱症,這樣他們就不用上學了。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現在有不少孩子已經不是“厭學”,而是“懼學”“拒學”。家長是怎麼把孩子養“廢”的呢?第一招是孩子願意做的事情不讓做,第二招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逼他做。兩招就會導致孩子“學習肌肉拉傷”。例如,孩子不想學奧數,家長非逼著學;孩子想學藝術,家長卻不讓學,導致孩子經常飽受內心撕裂和衝突。
學齡前到小學期間,家長的陪伴側重干預性和主動性,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發育不夠,需要父母提醒、指導。但是到了初中之後,家長不要成為孩子頭頂的直升飛機,一有問題就“啪”地俯衝下來,令孩子深感窒息。我呼籲各位家長要學會放手,陪伴大於管教。為此,我總結出“三放”:放手、放心、放權,讓孩子追求“三自”:自主、自律、自信,這樣孩子才能開心健康成長。我的理念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陪伴而非管教,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優質陪伴。
在我新出的《關鍵陪伴》一書中,有一張親子陪伴圖。橫軸代表陪伴時間長短,縱軸代表陪伴有效性,這樣就産生了4個象限:陪好時多(優陪)、陪好時少(良陪)、陪差時多(差陪)和陪差時少(劣陪)。
我在《婚姻與家庭》雜誌開設的專欄裏曾講過優陪家長蘇洵,他能夠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的方法靈活多樣,陪孩子時沒有功利心,讓孩子享受與他在一起的時光。而陶淵明則恰恰相反,他雖然每天陪著孩子,但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人在心不在,陪伴的效果很差,所以是差陪的代表。
我們再聊聊良陪家長代表李白和劣陪家長代表賈政。可能有人會好奇:李白是飄在外面不回家的男人,為什麼還能算良陪呢?李白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但能給孩子足夠的寬容和自由。回家不給孩子壓迫感,也不會一見面就靈魂拷問:你學得怎麼樣,老爹的詩你背下來沒有?他對孩子民主、隨和,屬於開放式教育。不像現在很多父母一回家就開孩子的批鬥會,孩子不願意聽,家長還説個沒完,然後就是一個巴掌一聲吼,一個叉腰一瞪眼:“我對你好才給你報班。”“不讓你玩兒遊戲都是為了你好。”這就是心靈磨難,這些孩子最後就被養成了賈寶玉。
在小説《紅樓夢》裏,賈政很少陪伴孩子,對賈寶玉非打即罵。由此,我對《紅樓夢》提出過一個全新的解讀角度:賈寶玉最後出家的決心是來自哪?就是因為親子關係惡劣,他選擇了報復。你讓我科舉考試,我給你考上後就出家;你讓我娶薛寶釵,我跟她圓房後就出家。賈寶玉是因為內心受到極大傷害,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懲罰父母。
家長要想給孩子提供優質陪伴,對孩子得有更多理解、更多尊重、更多商討,我總結出來五字訣—“愛商因理解”。具體來講,愛,對孩子多愛護、包容和接納;商量,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和他多商量,商量著來;因人而異,對孩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因地制宜,要根據孩子情況來講;理性,對孩子,多講理解、理會、理智;解釋,塑造親切的形象。做到以上五點,就是給孩子提供了優質陪伴。
其實,父母對孩子管教太多是在給自己挖坑,到最後孩子並不感恩。“原生家庭成原罪,孩子記仇不記恩”就是這麼來的。
一定給孩子關鍵陪伴
關於陪伴,我之所以用“關鍵”二字,強調的是抓大放小的智慧,不要事無巨細,要在關鍵環節給孩子引領,平時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性。這裡有兩個關鍵:一是關鍵的事情,二是關鍵的時候。
關鍵的事情比如中考、高考,需要全家總動員,家長要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孩子在關鍵事情上不掉鏈子,發揮正常,心想事成。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宣佈恢復高考,我當時是內蒙古自治區應屆高中畢業生中,英語成績考分最高的。在這件事情上,父母給了我關鍵陪伴,做到了全家總動員。例如,為了幫助我學英語,父母專門買了一台電唱機。要知道,在1974年買電唱機就跟現在買車一樣,是重大投資。他們還想方設法從國外買了英語教材,帶我拜訪名師求教。後來,我對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濃,自己還辦了一個英語輔導班,教弟弟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英語,以教促學。
怎麼抓住孩子的關鍵時候呢?可以通過“梳理里程碑事件”來培養孩子的優勢品格。無論孩子受挫還是成功,家長都要幫忙做好復盤分析和推盤分析。比如孩子和同學鬧矛盾,老師偏心,自己感覺受傷,但沒有主動去溝通,然後開始生悶氣;雖然復習準備充分,但考試臨場發揮不到位,成績起伏,情緒波動……這些時刻是需要家長幫孩子梳理的。
當然,梳理不是給孩子開設人生大講堂,而是和孩子共同思考。復盤分析就是回過頭來看,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推盤分析就是面向未來,怎麼可以做得更好,需要做什麼準備。家長參與的必要性在於,如果讓孩子自己消化,有可能越走越偏,越來越壓抑、懦弱或暴力。
另外,小學階段是孩子“築夢”的關鍵期,因為孩子最初的興趣愛好是在幼兒園、小學呈現的。“志趣變志向”是築夢最核心的部分。比如有些孩子玩樂高、搭積木或者拼拼圖特別投入,他就有可能在建築設計上有天分。如果做測評後發現孩子確實有這方面的天分,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搭建平臺,比如參加興趣班、比賽,帶孩子拜見專業大咖,讓孩子不斷積累,將來就可能進一步施展抱負。
如果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對初中、高中,包括大學學習有自己的設計和夢想,他再學習就不是為父母學,而是為自己、為未來的夢想而戰。內驅力被喚醒,他就有樂在其中的心流體驗了。這時,父母要做好後勤,敲邊鼓、打掩護、創造條件,最終與孩子共用夢飛。
怎麼才能激發孩子的夢想和內驅力呢?“興趣變志趣,志趣變志向”。家長要學會在孩子身上“淘寶”,淘三點:特點、優點和亮點。
淘特點,就是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專長,比如我語言學習有優勢,就走文科。如果走父親給我鋪的理科路,我會非常痛苦的,很難找到成就感。
淘優點,比如孩子面對困難表現是什麼?自信、感恩、抗逆、幽默、勇敢……這些就是他的優點。
淘亮點,高光時刻。家長看孩子,不要一天到晚講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做得好,因為孩子可能很受挫,感到不被愛。你要找孩子以前做得好的、照耀一生的里程碑事件,把那些事件梳理出來激勵孩子。曾經輝煌過,現在再造輝煌,而不是別人輝煌過,你像別人一樣輝煌。我一輩子可能都做不到別人那樣輝煌,但是可以做到自己的輝煌。孩子突然感覺到父母終於看到了我的艱辛,我的不容易。找到孩子的初心,找到喚醒狀態。
讓孩子接受陪伴的關鍵方法
有人可能會説,我知道陪伴很重要,也想認真實踐,但是,孩子不肯接受怎麼辦?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好方法,也是我的哈佛導師的家教法。每天吃完飯,父子倆就會在客廳聊天,今天學校有什麼事,今天學到什麼了,跟什麼同學有糾紛……
每每説到衝突點時,導師不會直接告訴孩子你做錯了,你不該這麼做,你應該這麼做。他會問孩子怎麼看,你覺得自己哪做得好,哪沒做好;你覺得別人哪做錯了,哪做得對……他啟發孩子獨立思考和分析,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加進來。開放式提問最養人,會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自省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導師曾對我説,千萬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讓他自己思考,把別人當成傻子的人才是最傻的人。我總結導師的哈佛家教法:給孩子話語權,讓他把話説完;給孩子評判權,讓他評論是非;給孩子決策權,讓他自主決定事情。如此,孩子跟父母溝通才會沒有壓力。
玩兒遊戲也是家長頭疼的大問題。我曾諮詢過一對母子,小乖特別喜歡玩兒《王者榮耀》,媽媽很擔心。我就問小乖媽媽,你喜歡做什麼,她説喜歡SPA。我問,“不讓你做SPA,你會怎麼樣。她説會非常痛苦。我説,小乖也是一樣的,你不讓他玩兒遊戲,他也很痛苦。
現在,很多家長沒搞明白一個最核心的道理,電子遊戲、手機、平板電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過度使用。孩子需要娛樂,這是不應該被剝奪的。問題是怎麼讓孩子適度遊戲?父母要跟孩子溝通,講“家庭契約”。先約好玩兒多久,其間我不干擾你,玩兒完之後,我有權問責,叫你停止是師出有名的,因為我們之前達成了共識。就這麼一個小的流程,很多家長都沒走。最愚蠢的做法就是斷電、掐網、搶手機。
家庭契約實際是一個承諾訓練、規則訓練和自律訓練,也就是你説話算數,我也説話算數。你到時間不玩兒遊戲了,我狂點讚。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一天到晚求點讚,很多家長最大的悲哀就是孩子求點讚時不點讚,孩子不在乎點讚時再點讚也來不及了。
説來説去,想讓孩子願意接受父母陪伴、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需要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愛。我説的愛,是指心理學上的愛。日常生活的愛和心理學上的愛區別在哪呢?日常生活的愛是摟摟抱抱,親親跳跳,而心理學的愛是尊重、理解、賞識、肯定、撫摸。如果孩子覺得你願意走近我,你願意理解我的不容易,看到我的不容易,看到我的付出,就會覺得家長可親可愛、可敬可依賴,孩子就有安全感。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夠進退自如,在關鍵事件、關鍵時刻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陪伴,重構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婚姻與家庭》雜誌特約供稿)
花了高價卻被騙! 心理諮詢,緣何成“心病”?2024-04-25
心理觀察 | 走近回避型依戀者 如何尋找真愛?2024-04-25
《廣西壯族自治區精神衛生條例》出臺 7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2024-04-24
心理百科|時常感到"百無聊賴",也是一種病嗎?2024-04-24
孤獨症的音樂療育:因愛遇見 “樂”以忘憂——星光益彩天真樂團紀事2024-04-24
陪伴失獨老人走進春天 鎮江公益志願者開啟“心理健康春之旅”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