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受訪職場人士感覺工作倦怠感在向生活蔓延
發佈時間:2024-01-15 11:20:4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孫山等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分不開?即使不工作,也覺得很累?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0名職場人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6.2%的受訪職場人士感覺工作上的倦怠感在向生活蔓延,52.6%的受訪職場人士表示工作上的倦怠感會影響情緒穩定,容易焦慮內耗。個人該怎樣應對工作倦怠?46.0%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要維持好工作和生活平衡,44.1%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需增強執行力,減少內耗。
66.2%受訪職場人士感覺工作上的倦怠感在向生活蔓延
在北京某國企工作的90後李賢才,最近一段時間處於工作超載的狀態,“每天早上9點上班,晚上一般八九點鐘才下班,而且有的週末還會有一天被安排值班任務,已經很久沒有休過完整的週末了。”在這種狀態下,李賢才感到身心俱疲,“每天下班回家只想躺著,刷會兒抖音或者搞笑類視頻,讓自己獲得短暫放鬆。”
調查顯示,66.2%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工作上的倦怠感在向生活蔓延,即使不工作也覺得累。交互分析發現,男性受訪者對此表示認同的比例更高,為74.1%。從單位性質來看,來自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受訪者覺得工作倦怠感向生活蔓延的比例更高,為68.4%,其次是民營私企,為67.1%。
“每年年末是最忙的,手裏有好幾個報告要結項,需要加班趕進度。”90後羅慧在深圳一家諮詢公司工作,她覺得現在的工作競爭比較激烈,再加上工作壓力大,吃飯作息不太規律。“週末一般用來恢複元氣,經常睡到下午才起,早飯午飯就一起吃了。長久下來,有時工作上遇到著急的任務,會隱隱覺得胃疼。”
“現在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羅慧感慨,有時候下班了還會收到領導的消息、客戶發來的文件,有的文件比較著急,不得不在家繼續加班。“現在回家後看到微信消息,都會擔心是工作上的事情,精神處於緊繃狀態,很難真正放鬆。”
工作倦怠會給個人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調查顯示,52.6%的受訪職場人士表示會影響情緒穩定,容易焦慮內耗,45.5%的受訪職場人士感覺會不願與他人交往,社交圈變窄,42.8%的受訪職場人士表示可能會引起胃痛頭疼等身體疾病。其他還有:拖延嚴重,執行力和積極性下降(41.4%),每時每刻都很“忙”,難以真正放鬆(39.6%),缺乏目標,産生空虛感和無意義感(24.8%)。
個人如何應對工作倦怠?超四成受訪職場人士認為要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
面對“多線頭”的工作,李賢才逐漸意識到拆解任務的重要性,“之前遇到許多工作同時到來的情況,很有壓迫感,不知從哪入手。現在我會給自己設定每天的工作目標,劃分任務的優先等級,逐步推進,減輕自我內耗。”李賢才覺得,擁有一兩個興趣愛好也很重要,“週末有時間我會去游泳,在運動中放空自己,緩解疲勞。”
在蘇州某外企工作兩年多的張子奇,對工作已經得心應手,但他也坦言長期的重復工作讓自己有些倦怠,而且比較擔心職業發展前景。“最近我打算準備筆譯的考試,也開始重新學習第二外語,想在專業技能上更進一步。”張子奇覺得,應對工作倦怠,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標,並保持不斷學習和充電的狀態,在逐步提高中獲得成就感。
個人如何應對工作倦怠?46.0%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要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44.1%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需增強執行力,減少內耗,41.5%的受訪職場人士認為要制定可行的工作目標和計劃。
其他還有:進修充電,提升職業技能(37.1%),培養個人興趣愛好(35.6%),加強鍛鍊,注重身心健康(29.3%),給自己放個假(26.4%),轉行換個賽道(20.6%),跳槽換個工作環境(19.8%),與親朋好友多交流,紓解負面情緒(18.0%)等。
“有的人是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單位,有的人是對工作內容感到厭煩,首先要找到倦怠感的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張西超提到,現在有個概念叫“工作重塑”,就是通過重新設計工作內容,找到工作的樂趣,提升工作熱情。現在有些人會覺得工作沒意思、想“躺平”,過度關注和放大工作中的不利因素,會加深倦怠感。“其實每份工作都有好的方面,發掘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才更有利於個人的職業發展。”
張西超表示,個人還可以從提升積極的心理狀態入手,比如進行跑步等運動,培養興趣愛好,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與他人進行交流,進行正念練習等,打開自己,促進自我成長。“我們曾做過一項‘中國好員工’的研究,發現那些表現積極、充滿動力的員工的共同特點,是能發掘工作的價值,有清晰的目標和規劃,同時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參與此次調查的受訪者,男性為40.5%,女性為59.5%。工作時間在1年內的佔6.5%,工作1-3年的佔14.1%,工作3-5年的佔27.9%,工作5-10年的佔30.0%,工作10年以上的佔21.5%。(中青報見習記者王志偉記者孫山)
心理百科|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父母不要逃避,應該這樣做2024-03-14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24-03-14
春天人們為何容易情緒紊亂?醫生提示關注女性等特定人群情緒變化2024-03-14
華東師大《愛情心理學》課程涉嫌“物化女性”?已更換任課教師2024-03-14
心理諮詢室 | 一言不合就威脅,原來是認知需升級2024-03-14
心理聊吧|年輕人為何熱衷找“電子爸媽”?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