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中國扶貧線上 最新消息 重點推薦
科技賦能環江喀斯特地區 結出“生態致富果”
科技打通貴州水城院壩村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攜手消除貧困 落實2030年議程: 中國在行動
環江毛南族脫貧致富路 有一雙科技的翅膀
貴州水城結出“小康果”“生態果”
從199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走進環江縣進行幫扶,探索出“科研機構+公司+基地+産業”扶貧新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移民研究專家稱為“肯福模式”。
2020-12-01 09:54
研究表明:鄉村貧困化的“孤島效應”“邊際遞減效應”,以及政府“扶”與農戶“貧”之間的供需結構,是實施精準扶貧成效評估的科學意義所在,客觀要求深入開展考核評估,以評促改,有效提升精準扶貧工作績效;鄉村貧困化的理論認知與實踐需求是確立評估目標、制定評估方案的重要依據,對於細化扶貧成效評估指標、探明指標內涵、制定評估工作方案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技術體系是一個包括評估關鍵技術、評估支撐技術、成套設備支援系統和評估大數據平臺的完整系統,持續支撐了2016—2020年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較好地發揮了“質檢儀”“指揮棒”和“推進器”的作用,為全國脫貧攻堅考核與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2020-11-30 10:20
到 2035 年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際,在絕對貧困人口的返貧風險徹底消除基礎上,實現相對貧困人口規模和相對貧困地區範圍均縮減至 2020 年的50%以上;到 2050 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際,相對貧困人口規模比 2035 年再縮減 50% 以上,區域尺度的相對貧困地區將全面消除。
中國科學院將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形成了“環境移民-易地扶貧-生態衍生産業培育-生態系統服務提升”的科技扶貧體系,探索了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與特色産業發展的長效扶貧機制,為我國西南喀斯特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
2020 年底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將順利完成,鄉村振興已全面啟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在這一新的階段,脫貧攻堅成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鄉村振興基礎尚不牢固。
當前婦女脫貧面臨的 4 個問題——鄉村性別歧視,“數字鴻溝”,社會救助力量薄弱,以及扶貧工作中的性別意識欠缺。提出 4 點建議:將性別平等內化為鄉村社會行為規範;增加培訓以彌合“數字鴻溝”;提高家庭勞動社會化水準;建設包容、彈性、可持續的婦女扶貧長效機制。
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貧困的定義和消除貧困的舉措都在發生變化。貧困不只是缺乏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或資源,還包括缺乏醫療衛生、健康、文化教育和政治權利等資源。消除貧困也不再靠單一的物質投入,而是正在轉向物質投入與非物質投入相結合的減貧舉措。
2020 年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國扶貧工作逐步實現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從階段性目標到長效機制、從外力推動到主體能動等方面轉變。結合國內外食育相關理論與發展,2018 年中國科學院食育團隊率先提出“食育扶貧”模式。該模式與健康中國、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戰略目標一致、有效銜接。
馬鈴薯是我國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貧困山區的主要農作物和重要支柱産業。目前,這兩大區域的馬鈴薯生産存在病蟲害高發難防、化肥高施低效、種薯繁育體系不完善、市場範圍狹窄等關鍵共性問題,嚴重制約當地馬鈴薯産業可持續發展。文章以雲南昭通、甘肅定西等地為例,從生態特點、區位優勢及精準扶貧需求等方面分析了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兩大貧困區域發展高值種薯産業的優勢和必要性,提出推廣抗病品種、引進綠色高效施肥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完善專業化和規模化種薯繁育基地、拓展種薯市場是落實高原地區馬鈴薯産業扶貧的有效措施。
貴州省水城縣的農民羅東祥做夢也沒想到,祖祖輩輩靠種苞谷生活的他,如今成了當地獼猴桃種植的技術能手。靠耕种家中原有的9畝地,年收入從之前僅1萬元左右變成了20多萬。在外打工的兒子現在也回到了家鄉,成為了他的“徒弟”,學習種植獼猴桃。
2020-12-01 17:00
加強扶貧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顯著特徵,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婦女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對象和重要力量,文章回顧總結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婦女組織在庫倫旗實施“志智雙扶”的實踐及成效,分析了內蒙古庫倫旗貧困婦女兒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心理扶貧、“網際網路+科普”扶貧、科技扶貧及設立“志智雙扶”專項基金等婦女扶貧新模式和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國科學院“四類機構”改革為契機,重點推進服務項目——典型區域特色生物産業與民生改善,示範推廣食用菌複合生態栽培,助推服務雲貴山區精準扶貧;培育名貴菌根型食用菌,創新示範植被恢復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加強平臺與人才隊伍建設,技術支撐食用菌産業扶貧。
科技扶貧是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有助於推動地區相關産業的優化發展,增強産業在扶貧攻堅中的“造血”功能。
5 年來,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大力推動下,以中國科學院核心科技為支撐,雜交構樹扶貧試點工程扶貧效果明顯
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為代表的全國各級科研單位在獼猴桃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新種質創制與品種選育、種植技術、植保技術、採後保鮮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特
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高校參與定點扶貧是中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力量。
水城縣率先探索創新了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通過“三變”改革,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産、自然資源、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産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推動脫貧攻堅。
解決貧困農牧民的發展觀念,發揮産業配套經營、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優勢以及將科技扶貧與人才扶貧相結合,才能促進庫倫旗長久、根本脫貧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瞄準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鄉村振興以及扶貧成效的升級,幫扶毛南族整族脫貧,並鞏固環江縣科技扶貧工作成果。
2020 年 6 月,一份大紅色的脫貧攻堅工作捷報送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通過科技扶貧、産業扶貧、“志智雙扶”、消費扶貧,2020 年 3 月 5 日,內蒙古庫倫旗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
她是獼猴桃創新育種團隊的第三代“掌門人”,經過 10 餘年的努力,實現了全國獼猴桃種植面積的飛躍;她説自己只會種馬鈴薯,用小馬鈴薯幹了一件大事情;她是全國微生物研究領域的頂尖人才,只為牧民們的草料在秋冬季節散發清香。
作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2013 年 8 月,張銅會來到庫倫旗擔任副旗長,踏上了他紮根一線的科技扶貧之路,也是庫倫旗脫貧摘帽的“逆襲”之路。
執科技之筆寫下扶貧進行曲的同時,還開展喀斯特生態研究,在山川峰林間奏響“世界上的喀斯特生態研究再也無法繞過中國西南”的豪邁讚歌。
探索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培育途徑和減緩相對貧困政策創新路徑。
院壩這個貧困縣裏的貧困村 2013 年每人平均年收入僅為 600 元,卻在 2020 年 3 月退出國家級貧困村行列,這和來自中國科學院的 3 位駐村第一書記密不可分。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內蒙古庫倫旗和貴州水城縣是中國科學院的定點幫扶國家級貧困縣。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主動發揮熱心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從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兩個方面,在庫倫旗和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開展了以“科學”特色為核心的“科教幫扶”新模式的探索。
庫倫旗蒙古族幼兒園的科學長廊上有一面院士墻,上面挂著很多院士的畫像。經常會有小朋友好奇地點一下按鈕,聽一聽,科學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悄萌芽。
南疆的秋日,秋風中還帶有絲絲暖意。卸下沉甸甸的果實,杏樹、蘋果樹原本被壓彎的樹枝又挺拔起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總會不約而同地感慨:新疆是個好地方。
陳正文在平涼莊浪縣柳梁鄉的陳家山村長大,小時候他挨過餓,也放過羊,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學習,並成為全村人的驕傲——在小村歷史上他第一個考上大學。
在中國雲南,以“動”開頭的地名有很多,“動”字在漢語中意為勇猛,傣語稱“動”為小塊的平地。動根村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5 年前,一位年輕的“80 後”駐村第一書記來到這個不大的村莊,和 2 000 多位村民一起,譜寫出了一支脫貧的“勇者之歌”。
“能夠有機會參與一線的扶貧工作,是我們不忘初心的使命,更是見證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光榮。”
現代畜禽養殖業既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朝陽産業,也是農村、農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産業。它在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起著關鍵作用,是破解“三農”困局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如期、保質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産業是銜接城鄉或區域勞動力、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的“聯合器”。産業扶貧是在我國扶貧開發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最為有效的扶貧開發模式之一。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處我國西南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從199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走進環江縣,紮根在這裡,摸索出的一套“科研機構+公司+基地+産業”生態扶貧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肯福模式”。
2020-10-20 09:44
貴州省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水城縣(2020年7月設水城區)2016年底貧困人口16.75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8.9%。在中國科學院的定點幫扶下,2020年3月,水城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摘掉了“貧困縣”的標簽。2020年6月30日,水城縣剩餘1.26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
2020-09-30 10:29
院壩村位於貴州省水城區蟠龍鎮,由三村合併而成,共計居民2000多戶,總人口達8000多人,其中335戶、1261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20年伊始,水城順利完成了貧困縣退出第三方專項評估,包括院壩村在內的13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2020-09-30 10:11
中國以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為己任,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率先制定《中國落實2030年議程國別方案》,全面推進國內2030年議程落實工作。
2020-09-29 16:41
環江縣是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縣。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在這裡成立,為脫貧攻堅提供科技支撐,構建了喀斯特山區環境移民-易地扶貧、植被複合經營和特色生態衍生産業培育等科技扶貧體系,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0-09-25 08:52
如今,獼猴桃已成為水城縣的“小康果”“創業果”和“生態果”,成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産業。
2020-09-24 15:36
中國科學院策勒沙漠研究站構建了流沙治理模式,提出了引洪灌溉大面積恢復檉柳植被的技術體系,解除了流沙侵襲對策勒縣城的威脅;同時,還提出了綠洲週邊新墾沙荒地棉花高産穩産種植模式和肉蓯蓉接種的技術體系,創建了區域水資源優化利用的技術體系,並在新疆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0-09-02 14:49
高校定點扶貧工作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責任和政治任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定點幫扶貴州省六枝特區的工作實踐,積極開展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産業扶貧、消費扶貧的一系列具體做法與經驗。5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形成了以教育扶貧為代表的綜合幫扶模式,助力六枝特區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併為下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0-04-08 09:20
“中國科學院目前承擔了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包括內蒙古庫倫旗、廣西環江縣、貴州水城縣和六枝特區。”7月16日,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中科院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説,中科院各相關分院和研究所承擔或參與承擔了地方57個點的扶貧任務,包括6個縣,9個鄉,42個村。
2019-07-16 17:33
我國 70% 以上的國家級貧困縣位於馬鈴薯主産區,馬鈴薯既是當地群眾主糧作物,也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很多地方政府都專門將發展馬鈴薯産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希望通過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升級,實現降成本、擴産量、提品質、增收入的目標,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因此,馬鈴薯産業的戰略重要性、區域特色性、增收顯著性,使其具有極高的科技轉化效益,也應成為科技脫貧的主攻方向。
2019-04-09 16:02
改革開放 40 年來,我國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持續提升,畜産品結構不斷優化,品質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産業綜合素質顯著增強,綠色發展穩步推進,畜牧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之一,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推進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重點任務。
2019-03-20 14:29
種養結合迴圈發展是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根本出路,種養結合是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難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我國草原牧區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也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分佈區,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草原牧區通過生態草牧業産業扶貧,全國已有不少脫貧致富的成功案例。中國科學院生態草牧業扶貧工作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牽頭,聯合院內外多家單位在貴州省水城縣開展“黑山羊草畜一體化”示範項目,併為雲南省永善縣肉牛養殖提供科技支撐,項目成果為草山草坡地區發展生態草牧業産業扶貧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貧困婦女的脫貧不僅關係到婦女自身生存與發展,而且關係著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家庭的和諧幸福,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可持續脫貧的關鍵抓手。
2019-02-01 17:35
文章指出了世界減貧的時空不均衡特徵及其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包括不平衡減貧加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資源過度開發,世界流離失所者增加加劇貧困識別的不精準性,以及鄉村衰退加劇減貧成效的不穩定性。從聯合國 2030 年減貧目標的角度,提出應加強世界減貧的國際合作,同步推進減貧與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轉型,系統實施鄉村振興,為實現世界範圍的可持續減貧奠定基礎。
2019-01-31 18:37
根據部分貧困地區每人平均可用耕地少、水域面積廣的地理資源特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和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的扶貧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中科院技術+當地政府+當地龍頭企業+貧困戶/貧困集體”的生態漁業扶貧模式。
2019-01-31 18:51
2013 年,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創造性推行了“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水城縣是農村“三變”改革的發源地。
2019-02-01 11:35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廣西 28 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也是 1996 年國務院確定的中科院對口定點幫扶的 5 個縣之一。環江縣科技扶貧案例對於我國西南喀斯特區域扶貧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2019-02-01 11:40
實踐證明科技扶貧示範基地與園區具有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受益者眾、扶貧效率高、返貧率低的特點。
2019-02-01 15:03
“農以種為先”,但多年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育種理念和手段落後,至今依然存在盲目性和主要依賴經驗等突出問題。我國科技人員創新性提出的分子模組設計育種科技體系,分子設計育種將成為未來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種業發展“卡脖子”科技的重要手段。
2018-09-28 14:04
雖然目前我國糧食産量持續穩健增長,但由於耕地的持續減少和人口增長,預計到 2020 年,我國仍將面臨約 2 000 億斤的糧食缺口。
2018-09-28 14:11
科技創新是推動決勝脫貧攻堅的新動力。立足我國粗蛋白飼料原料進口的現狀和畜牧業發展形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出速生、豐産、優質的雜交構樹新品種“科構101”,提出了“以樹代糧、種養迴圈”産業發展模式,有效解決貧困地區農戶對飼料的需求,促進貧困地區畜牧業的發展。
2018-09-28 11:20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羅志強説,“我們已經建立了24個科技扶貧示範基地,扶助6萬多貧困人口,平均每戶增收3000多元。”
2018-07-05 08:30
桂建芳院士指出,水産養殖模式變革的關鍵變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集約化,即朝著設施化和智慧化方向發展,改變我國水産養殖長期以來的粗放式養殖現狀;二是朝著生態化和有機化的方向發展,一個好的例子就是稻漁綜合種養。
2018-07-04 11:06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景海春以呼倫貝爾農墾草牧業試驗區建設為例,説明在“4624”佈局下,中科院與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科企融合,用科技調結構、保生態、促生産,從而引領草牧業發展。
2018-07-04 08:52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面向環渤海地區大力發展農業生産,以此應對我國對糧食安全的需求。
地區間耕地保有量差距較大,發達地區耕地保護壓力不斷加大,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日益凸顯。
未來種養結合將如何發展?印遇龍院士表示,種養結合將會結合大數據平臺建設與現代電子商務等商業模式,實現原位消納農業廢棄物引起的農村環境污染,促進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與青山綠水美麗鄉村的建設。
2018-07-02 09:59
嚴慶表示,中國科學院農業工作佈局凝聚成了生態草牧業、鹽鹼地分類治理、海洋生態牧場和邊際土地利用等幾大方向。
2018-07-02 09:12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指出,在土地面積的制約下,育種技術的創新,無疑是推動産量單産增加的重要保證。
2018-07-02 08:49
劉彥隨指出,新時代鄉村振興須強化六地定位、城病村治、興村富民,其新動能體現在戰略引領、創新驅動、科技支撐及治理合力。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要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二是要提高農産品的核心競爭力。”
2017-06-26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