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慶: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科院如何做

發佈時間:2018-07-02 09:12:57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王振紅 實習生閻文青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農業,生態,發展,科技,農村

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圖為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作主題報告。周曉伍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實習生閻文青)“新時代的中國農業農村工作面臨四個形勢:糧食安全依然重要、草牧業發展迅速、産業鏈不斷延長、對外開放呈現新的格局。”6月30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嚴慶表示,新時代的農業農村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品質興農,農業由增産導向走向提質導向;二是綠色發展,用科技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是脫貧攻堅,用科技造血服務中國特色減貧之路。”發展科技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環節,他認為,“要夯實農業生産能力的基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生態依據是關鍵,産業興旺是重點,生活富裕是根本。”

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時,中國科學院正在做什麼?嚴慶表示,中國科學院農業工作佈局凝聚成了生態草牧業、鹽鹼地分類治理、海洋生態牧場和邊際土地利用等幾大方向。

渤海糧倉開啟中低産田治理新時代

2013年,科技部、中科院聯合冀、魯、遼、津 4省市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受淡水資源短缺和土壤瘠薄鹽鹼制約,環渤海低平原區4000多萬畝的中低産田和1000多萬畝的鹽鹼荒地,到2020年具有增産100億斤糧食潛力,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渤海糧倉”。

草牧業構建未來農業的半壁江山

2017年,中科院與其他部委部門等合作,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打造草牧業示範區。針對草原退化、草畜品種亟需改良、牧草供給不足等問題,組織院內外22家單位開展生態草牧業示範。

海洋生態牧場提供海洋經濟新業態

2018年,農業農村部全面推進海洋牧場試點建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即將啟動。針對過度捕撈導致的生態失衡、海産養殖導致的堪憂環境、以及脆弱的近海生態系統等問題,率先提出海洋生態牧場的新理念,建立起陸海統籌的海洋生態牧場;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2個,地方海洋牧場233個,用海面積852平方公里,投放魚礁6094萬空立方米。海洋生態牧場成為沿海地區增殖海洋生物資源、修復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轉型升級興業的重要抓手。

嚴慶指出,展望未來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科技創新。針對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中科院將從“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需要什麼、農民生活品質提高需要什麼”兩方面問題著手,運用前沿理論、惠農政策、創新技術和示範模式,研發出一套與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態-生産-生活相融合的整體解決方案。“以大數據為支撐,發揮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産的支撐作用,打造智慧、智慧農業系統。針對農村基礎設施欠缺、農村環境和農業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整合各單項技術,降低應用成本,實現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切實的技術支撐。”嚴慶表示。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院刊》共同承辦,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