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庫倫旗科技扶貧實踐與挑戰

發佈時間:2019-02-01 15:03:0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張銅會 王竑盛 韓永濱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科技扶貧,脫貧攻堅,蕎麥産業,草牧業,農牧交錯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庫倫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南部,地處科爾沁沙地與遼西淺山黃土丘陵區的過渡區,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區。1994 年起庫倫旗被國家確認為 592 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之一。根據《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國開辦發〔2012〕78 號)文件安排,自 2013 年起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定點與對口幫扶旗縣確立為庫倫旗。

從 2013 年起,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結合當地科技需求及産業發展方向,以科技扶貧為引領,確立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改進與完善傳統産業效能、引進與展示先進技術等脫貧理念。重點通過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學合理布設引領項目,以發展壯大合作社及鄉村集體經濟,實現現有貧困農牧民精準脫貧。經過幾年多方面的共同不懈努力,庫倫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由 2015 年底的 5 633 戶 14 021 人,減少到 2018 年 9 月的 2 618 戶 6 848 人。

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為科學合理地佈置科技扶貧項目,2014 年項目組首先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潛力以及科技扶貧需求,制定了 10 年期的《庫倫旗科技扶貧中長期規劃》。預期在 10 年左右的時間裏,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展示,顯著提高庫倫旗在種植業、養殖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畜産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發展水準,顯著提高農牧民科學生産、科學加工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促進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可持續發展,使貧困人口比率降低到總人口的 1% 以下,引進企業 3—6 家,轉化科技成果 15—30 項,培養業務幹部和農牧民科技能手 2 000 人,科技培訓 15 000 人次以上。

為脫貧攻堅順利實施,提供高效精準的産業發展項目,我們 2017 年組織中科院北京分院 8 家研究所(中心),按照“一鄉鎮一産業、全旗一盤棋”的總體佈局思路,結合貧困原因的分析,落實産業發展任務和脫貧措施與路徑。力爭做到使庫倫旗徹底擺脫現有貧困狀況的困擾,全面實現持續穩定致富的夢想。健全技術措施精準到村到戶的機制,形成有效的協作和監管機制,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參與度和受益度,為鄉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展找準發力點和著力點。歷經 6—7 個月,專家組先後 231 人次走鄉入村入戶,為庫倫旗 8 個鄉鎮制定了科技扶貧實施方案報告。提出全旗層面扶貧脫貧專項方案 7 項(表 1);鄉鎮科技扶貧方案 8 項(表 2),得到了市旗鄉村各級黨委、政府與群眾廣泛認可和高度讚揚。

目前按照該實施方案已布設項目 2 項,主要涉及草牧業、水窖式溫室大棚、林下禽類養殖以及生態工程庭院等內容。預期這些方案的全面實施可以助力和帶動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約 85% 以上的人口,按照現行標準到 2020 年將全部實現脫貧。全旗至少建立 8—10 個以專項方案或者示範內容為主體的示範基地。使得示範基地所涉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 2020 年收入均達到穩定脫貧的標準。

結合庫倫旗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中科院立項為庫倫旗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圖 1)。該規劃的目標主要為:確保全旗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促進扶貧脫貧工作全面完成。落實好國家“五個一批”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大力發展特色化産業,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增産增收。不斷強化保障救助扶貧體系建設,將扶貧工作與農村牧區低保政策有效銜接,做到貧困人口全部得到扶持。確保到 2020 年底 6 533 貧困戶,約 1.4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促進産業結構顯著優化升級。建立農牧區特色經濟發展模式,農牧業由過去的種糧和養畜兩條線發展,改變為糧飼並重,促進農牧業協同發展。打造以旅遊産業為支柱産業的經濟體系,旅遊産業的主導地位得到初步確立。助力文化品牌建設明顯提升。五大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展,文化內涵不斷延伸,文化産業化加速推進,特色文化産業鏈逐漸形成,文化産品不斷完善,文化産業空間集聚初具雛形。

1   2   3   4   5   6   7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