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精準扶貧評估理論體系及其實踐應用

發佈時間:2020-11-30 10:20:27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劉彥隨 周成虎等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精準扶貧,理論體系,第三方評估,脫貧攻堅,,貧困治理,減貧與發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貧困問題是世界性難題,消除貧困是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同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減貧與發展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底線任務。精準扶貧政策的核心要義在於“建檔立卡”“精準幫扶”“考核評估”,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脫真貧。根本轉變過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減貧,堅持“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將精準扶貧政策和措施落實到縣到村到戶;通過因村因戶幫扶、因人因貧施策,對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精準管理,從根本上破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制約因素和障礙,從而靶向治療、拔除“窮根”;著力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全面推進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具體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准考核等 4 項內容(圖 1)。其中,精准考核是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旨在通過對扶貧工作的量化考核,強化精準扶貧工作、政策與責任落實成效,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適應新時代我國鄉村貧困治理形勢的轉型變化,在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率先引入第三方評估,這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自評的缺陷和不足,從而系統完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提高評估結果的科學性與公信力,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外部制衡機制,第三方評估是政府績效管理創新的重大改革舉措,它通過開展獨立、客觀、公正、科學的調查與評估,全面真實地反映政府扶貧開發工作的整體進展情況,分析揭示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引導推進以評促改和科學管理模式、決策方式的深度創新,切實提升脫貧攻堅的精準度、實效性與可持續性。

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是中國政府新時代貧困治理與發展的重要指引,也是中國扶貧開發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轉型。國家精準扶貧工程既是重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複雜的科技工程、資訊工程。為了建立健全精準扶貧工作考核機制,黨中央提出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並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託有關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自 2016 年起開展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經過公開競標,中國科學院成為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機構,在第一時間成立了評估領導小組、諮詢顧問組、評估專家組和應急協調組,並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具體負責評估工作。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全球減貧史上開展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扶貧第三方評估。做好該項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於科學認知第三方評估原理,制定評估原則與指標體系,建立評估理論與標準規範,以及研發評估技術體系與平臺系統。本文在解析鄉村貧困化科學認知基礎上,結合近 5 年主持完成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實踐,梳理提出了精準扶貧評估理論體系、標準體系和技術體系,為服務支撐國家脫貧攻堅考核與決策,進而為全球減貧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鄉村貧困化與精準扶貧科學認知

鄉村貧困化地域分異規律

歷經救濟式扶貧、政策性減貧、開髮式扶貧、整村推進,到精準扶貧等發展階段,中國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扶貧開發之路,從而為切實解決鄉村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促進農業與鄉村轉型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闢了新途徑、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推進,中國區位條件較好的道路交通沿線、主要江河沿岸等地區已經率先消除貧困,而鄉村剩餘貧困人口在中西部深石山區、高寒區、生態脆弱區、災害頻發區、生態保護區等地域呈現出相對集聚、封閉和孤立的狀態,形成了貧困人口空間變化及其分佈的“孤島效應”。圖 2 顯示了鄉村貧困化演進的 4 個階段。其中,P1 為區域性整體貧困階段,宜採取開髮式扶貧和整村推進措施;進入 P2 階段就需要精準識別;到了 P3 階段既需堅持精準識別,也需精準幫扶,重視通過生産發展助力精準脫貧;到了 P4 階段通常指深度貧困縣鄉或特殊貧困群體,適宜通過兜底脫貧,同時防止脫貧人口返貧,建立貧困人口監測與防貧動態機制。中國鄉村貧困人口在空間上主要表現為東部地區山地丘陵及革命老區孤島型貧困區、中部山地高原環境脆弱貧困帶,以及西部沙漠化、石漠化與高寒山地環境惡劣貧困區等 3 種類型。

鄉村貧困化“孤島效應”揭示出鄉村貧困問題的區域封閉性、空間集聚性、成因多樣性等特徵,對於有效提高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效性、精準性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這也是黨中央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採取精準識別、精準管理的重大意義所在。①在制定第三方評估規則、抽樣方案時,要充分考慮貧困化地域演進與變化特徵,遵循地理地域性、地方性規律,分別抽取實地調查的貧困縣、貧困村,在村域尺度再依據致貧原因個體差異性抽取擬調查的貧困戶,由此形成年度評估調查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抽樣體系。②在精準扶貧搜尋問題、定向施策實踐中,基於“孤島效應”理論認知,深化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細化靶向治療精準幫扶、強化動態調整精準管理,有利於防止“孤島效應”的進一步發展和激化。③著力破解區域性、整體性、聚集性鄉村貧困問題的核心在於立足鄉村貧困化地域分異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成為貫徹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關鍵所在,也是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能夠發揮精準扶貧“指揮棒”和“推進器”作用的理論基礎,為科學引導扶貧資源向區域性“孤島”聚焦和集中發力,促進鄉村扶貧開發更為精準、更有成效,提出了科學依據和明確要求。

扶貧開發邊際遞減效應

在過去以每人平均收入為單一貧困測度標準時期,扶貧開發工作重在通過資金投入來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水準,進而實現鄉村減貧的發展目標。這一措施在 21 世紀之初的扶貧實踐中收到了明顯效果。但是,隨著鄉村貧困的內涵由每人平均收入的單一貧困,拓展為“兩不愁、三保障”的多維貧困標準,鄉村減貧更加強調扶貧政策與措施的多元性、系統性,旨在通過多措並舉減少或消除貧困人口。然而,在減貧內涵多元化和“孤島效應”背景下,中國鄉村貧困人口減少的速度呈現遞減趨勢,即: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基本實現了擺脫貧困,剩餘的貧困人口多具有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發展能力弱等特點,且越往後扶貧難度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單靠加大資金投入的成效出現明顯遞減態勢。這就要求各地的精準扶貧必須找準致貧原因、優配脫貧措施,打好政策“組合拳”,實行人力、物力與財力集聚發力,全面創新産業扶貧、生態扶貧、科技扶貧等精準扶貧模式(圖 3),促進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脫貧相統一,人地業多要素轉換相協調,以有效應對鄉村扶貧開發的“邊際遞減效應”。

決戰脫貧攻堅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是到 2020 年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2013 年實行貧困人口建檔立卡以來,中國精準脫貧取得了決定性成就,但後期剩餘貧困人口基本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在戰略上,亟須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要求,推進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措並舉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尤其要發揮精準扶貧綜合效益;在戰術上,要求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做到評估區域精準、對象精準、指標精準,重點面向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兩不愁、三保障”情況,以及精準扶貧工作、政策、責任“三落實”進展,進行科學抽樣、指標優選和綜合效益研判,直接為扶貧開發精準施策與規劃決策提供參考。

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原理

鄉村貧困化通常是鄉村地域系統發展演化過程中因要素短缺及其組合結構失調等引起的一種複雜社會現象,其本質是鄉村人地關係矛盾衝突及其系統不良演化的時空表徵。在縣域層面,受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貧困地區往往與革命老區、少數民族集聚區、邊境地區、限制或禁止開發區等地域在空間上高度疊合。這些地區人地矛盾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鄉村貧困的代際傳遞特徵明顯。在村域層面,通常道路交通不便、勞動力狀況不佳、鄉村要素流動不暢,以及每人平均耕地資源少、遠離縣城與集鎮等因素是導致貧困村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在農戶個體層面,2013 年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顯示,因病、因災、因學、因缺勞動力等因素是造成鄉村個體貧困及其返貧的主要成因。

從不同層面的貧困化及其致貧原因看,鄉村扶貧開發本質上是政府“扶”的供給側和農戶“貧”的需求側的有機統一。不同區域及其貧困縣、貧困村與貧困戶的分異性,決定了扶貧供給結構的差異性及其需求的多樣性。第三方評估調查就是要探究不同類型地區貧困化成因、探明扶貧供給需求,圍繞政策供給、要素供給、服務供給和産品供給狀況,科學評估“兩率一度”與“三落實”成效,評定“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水準(圖 4)。通過第三方評估“以評促改”,引導扶貧工作明確“怎麼做”“用何做”“做什麼”的核心問題,為依據區域致貧因素制定相應的扶貧政策和因貧施策,有效提高精準扶貧工作成效提供重要參考。在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實踐中,通過研究扶貧供給方式的區域適應性、針對性,增強了扶貧供給側結構調整的合理性、可持續性,為科學選擇成效評估指標、優化設計調查問卷、精心組織專業隊伍,以及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工作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從而確保第三方評估結果與結論能夠滿足精準服務國家脫貧攻堅考核評估、及時支撐以評促改的目標要求。 

精準扶貧評估理論體系

第三方評估原理及責任

過去的扶貧開發工作績效考核,主要通過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各級政府對其相關部門的扶貧工作進行直接考評或互評。雖然起到了推進政策措施落實和政府效能提升的作用,但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政府自評估在本質上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同體評估。新時代實施的精準扶貧內在地包含了精準管理、精准考核,以強化社會監督、公眾參與,進而全面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通過引入獨立於政府部門之外的專業組織開展政府績效考核,彌補了政府內部自我評估的缺陷,提升了政府績效評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因此,引入第三方評估有助於更加獨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估政府精準扶貧工作成效,有利於較真碰硬、發現問題,引導提升精準扶貧工作成效及其綜合效能。

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是實施考核評估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實質是完善新時代貧困治理體系的根本途徑和貧困地區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大方略,進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措施。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的責任邏輯如圖 5 所示。評估基本原理是由第二方——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發起評估任務,通過公開競標方式並委託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工作,其任務是重點評估第一方——中西部 22 個省級黨委和政府對第二方制定的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執行情況,開展大數據分析和評定“兩率一度”“兩不愁、三保障”總體態勢,梳理精準扶貧成功經驗和發現存在的問題,服務支撐第二方對第一方確定相關獎懲措施、制定扶貧政策和實施專項治理工作實際需要。

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規範

基於鄉村貧困化基礎理論與精準扶貧原理分析,根據《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的要求,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選取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兩大方面。其中,精準識別的考核指標包括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貧困人口退出準確率,精準幫扶的考核指標包括因村因戶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即“兩率一度”(表 1)。

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包括貧困戶錯評率、漏評率 2 項指標,貧困人口退出準確率包括脫貧戶錯退率 1 項指標,因村因戶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包括群眾滿意度 1 項指標。具體而言,貧困戶錯評率是指抽樣貧困戶中已達到脫貧標準、屬於錯評戶的戶數佔抽樣貧困戶戶數的比重;貧困戶漏評率是指調查的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核實的漏評戶數佔抽查村(組)非建檔立卡戶數的比重;脫貧戶錯退率是指抽樣脫貧戶中未達到脫貧標準、屬於錯退戶的戶數佔抽樣脫貧戶戶數的比重;因村因戶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是通過調查抽樣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脫貧戶,評估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教育、醫療、駐村幫扶等脫貧攻堅重要政策措施落實到戶情況貧困群眾獲得感、滿意程度。評估過程中,錯評戶、漏評戶、錯退戶等問題農戶須調查員入戶核實,專家和技術人員與村兩委溝通確認。

第三方評估組負責制定統一的標準規範。其工作規範性、一致性具體體現在空間抽樣方案、評估標準、調查問卷、調查技術規範、業務培訓等 6 個方面。①統一設計抽樣方案。按照抽樣要求並結合各縣實際,合理確定各縣抽樣村及建檔立卡戶、非建檔立卡戶的抽樣方法、抽樣數量。②統一細化評估標準。根據國家扶貧開發相關政策規定,制定操作性強的錯評、漏評、錯退、群眾滿意度等具體評估標準,確保評估標準尺度明確、細化,評估結果可比較。③統一設計調查問卷。根據成效評估的目標、任務和內容指標,系統設計具有針對性強、操作性強、抗干擾性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戶、非建檔立卡戶和村幹部調查問卷。④統一調查技術規範。制定實地調查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技術手段及調查設備配備方案,規範實地調查評估操作,確保“調查評估場景可還原、過程可追溯、結果可比較”。⑤統一數據採集與管理規範。搭建易於操作的農戶資訊採集與管理平臺,統一調查資訊標準,建立數據檔案管理規範,統一管理、控制數據品質,為評估檢查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⑥統一開展評估培訓。首先,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扶貧辦”)及第三方評估總體組對各分省調查組骨幹人員開展脫貧攻堅政策、調查業務等方面培訓;其次,由各分省調查組骨幹人員對各實地調查組入戶調查員開展脫貧攻堅政策與調查業務培訓;最後,進行業務考試和資格認證,考核合格者才能參加實地入戶調查。

分層抽樣原理與依據

中國鄉村貧困人口分佈呈現出地域廣闊且相對集中的空間分異特徵,具有貧困區(片)、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等多級並存的組織結構和空間格局——在宏觀層面呈現地帶性特徵,在中觀層面呈現區域性特徵,在微觀層面呈現個體差異性特徵。基於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逐級傳導機制,第三方評估分層抽樣採取了省、縣、村、戶四級,突出樣本的地域類型、區位條件和典型特徵。具體做法是在省域內按照地區差異抽取典型調查縣,在縣域內依據區位差異性隨機抽取調查村,在村域內根據個體差異性隨機抽取調查戶,從而確保抽樣調查數據採集的全域性、代表性與真實性。

隨機抽樣是一種完全依照機會均等原則進行抽樣的技術方法,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和整群抽樣等。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具體將中西部 22 個省份分為 22 個子總體,每個子總體稱之為一個層,然後從每個層中隨機抽取一個子樣本,子樣本合起來就是總體的樣本量。由於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呈正態分佈,採用 95% 置信水準可以確保估計值落在總體均值左右 2 個標準差範圍內的概率的近似值。對不同的子總體,對精度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通常全國範圍的抽樣調查,抽樣誤差控制在 3% 以內;分省層次的抽樣調查,抽樣誤差控制在 5% 以內。

確定初始抽樣樣本量

初始樣本量測算通常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式。計算公式:

n =  zα/2 2π (1_ π) 。           (1) 

其中:n 為抽樣樣本量;z 為某一置信區間內統計量(通常置信水準為 95%,對應的 z 統計量為1.96);E 是抽樣誤差範圍;π 是樣本變異程度(通常取樣本變異程度最大時的值,即 0.5)。根據式(1)可以推算出 95% 置信區間、5% 抽樣誤差下的最低樣本量為 385;95% 置信區間、3% 抽樣誤差下的樣本量為 1 067。

調整實際樣本量

在已知調查樣本總體的情況下,根據式(2)適度調整實際調查的樣本量,以滿足控制抽樣誤差和符合統計學的基本要求。計算公式:

n1 = ( n×N ) / ( N+n )。            (2)

其中:n1 為所需調查的最低樣本量;N 為樣本總體;n 為初始樣本量。通常當樣本總體超過 100 000時,最低有效樣本數達到邊際值,有效樣本量的增加對抽樣結果幾乎沒有影響。

確定分省和全國樣本量

實際評估過程中,為了降低抽樣誤差、增強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在滿足統計學隨機抽樣最小樣本量的前提下,除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規模相對較少的吉林、內蒙古、黑龍江、重慶、西藏、海南、寧夏等省份的抽樣誤差分別控制在 5% 以內外,其餘省份的抽樣誤差控制在 3% 以內。根據中西部 22 省份的建檔立卡戶數,測算出各省份所需抽樣調查的樣本量。根據各省份所需調查樣本量,匯總得到全國所需抽樣調查的樣本總量約為 2 萬戶。全國建檔立卡戶約為 4 230 萬戶,按照調查樣本量 2 萬戶測算,抽樣誤差為 0.68%,抽樣比為 0.47%——滿足全國範圍內抽樣調查的基本要求。

抽取調查縣和調查村

在確定分省調查樣本量的基礎上,根據各省份建檔立卡人口規模,並結合省域內貧困地域類型的差異特徵,每個省份抽取 4—5 個樣本縣、每個縣內抽取 10—15 個樣本村。其中,樣本縣的抽取除考慮省域內貧困地域類型的差異外,還需堅持分類考核原則,即需要兼顧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縣、貧困縣、非貧困縣等類型。同樣,樣本村抽取除考慮縣內區位條件的差異外,還需兼顧深度貧困村、一般貧困村、退出或出列村和非貧困村等類型。

抽取調查戶

在省、縣樣本量總體控制的前提下,第三方評估組根據建檔立卡戶規模和組成結構(未脫貧戶和脫貧戶比例),確定抽樣村內調查戶的總數及其各類農戶的數量,結合村內農戶樣本的個體差異抽取調查戶,並列出分組入戶調查的詳細清單,作為深入開展入戶調查與資訊採集的主要依據。

資訊採集與品質控制

根據評估任務要求和調查對象特徵,第三方評估調查問卷設計包括建檔立卡戶調查問卷、非建檔立卡戶調查問卷和村幹部調查問卷 3 種類型。①建檔立卡戶調查問卷主要採集農戶家庭基本資訊、“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家庭收入核實情況、産業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就業扶貧政策落實情況、扶貧小額信貸落實情況,以及農戶對精準扶貧工作滿意情況等資訊。②非建檔立卡戶調查問卷主要採集農戶家庭基本資訊、“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家庭收入情況等資訊。③村幹部調查問卷主要採集村莊公共服務設施情況、村集體經濟情況、動態調整與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及駐村幫扶情況等資訊。為確保數據品質與資訊完備性,第三方評估調查還要求採集受訪對象的空間位置、庭院照片、調查視頻和音頻等資訊。

調查核實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是一項專業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第三方評估調查核實過程通常包括 5 個步驟:①入戶調查員調查發現疑似問題,上報入戶調查小組組長。②由小組組長針對每一個疑似問題,與農戶核實相關情況,收集相關材料,必要時請村兩委或地方相關部門協助核實,直到找到問題證據。③分縣調查隊對調查員初查、核查人員核查所採集的疑似問題戶證據再逐一進行復核,判定疑似問題,並通過“面對面”的方式把問題反饋給縣扶貧部門,要求對疑似問題進行説明和求證;扶貧部門可對相關問題做出解釋,並提供事實證明材料,進而確定縣調查問題核實清單。④分縣調查組將匯總的問題農戶名錄、證據材料清單提交給分省評估組審查。⑤在縣一級溝通後仍存疑的問題,一般不再往上級政府反饋,而是由評估總體組專家團隊依據調查問題戶的音像材料統一進行會審,並給出最後的審定意見。

分省調查組在完成每一個抽樣縣調查問卷後,應及時將檢查過的調查數據庫及問題戶資訊上傳到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大數據平臺。實地調查數據的核查與校驗實行分級授權管理,包括入戶調查員初判、入戶調查小組組長核查、分縣調查組組長復核、分省調查組組長審查、評估總體組審定 5 個層級,以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並消除數據邏輯衝突與錯誤。所有疑似問題的初查、核查、復核、審查和審定的數據、證據和審定意見必須完整、清晰,並提請評估專家組審核認定。 

精準扶貧評估技術體系

旨在提高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工作效率,保證評估調查資訊真實性和數據品質,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團隊,探索提出了“兩制度、三系統”。“兩制度”是指分省團隊交叉評估制度、團隊成員考試認證合格上崗制度;“三系統”是指精評通APP(應用程式)全數字採集系統、數據品質審核與後臺管理系統、標準化統計分析與決策系統。主要包括 6 項評估關鍵技術、4 項評估支撐技術、“六合一”設備保障系統 3 個部分(圖 6)。①評估關鍵技術,是指影響評估工作全局、不可或缺的評估核心技術。②評估支撐技術,是為保障評估結果準確、高效與可靠所構建的關鍵支撐技術,是對各項評估步驟的支撐和保障,是評估技術的一大創新。③設備保障系統,是整合地圖、圖像、影像、問卷等多種數據資料的設備組合,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確保調查評估場景可還原、過程可追溯、結果可比較。“三系統”及其技術保障構成了國家精準扶貧評估技術體系,以及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遙感與地理資訊系統技術構建的基於雲構架的軟體平臺,成為第三方評估技術先進性的重要保障和集中體現。

評估關鍵技術

第三方評估關鍵技術包括編制評估指標體系、設計入戶調查問卷、制定樣本抽樣方案、開展實地入戶調查、數據整理匯總核查和評估指標測算分析等 6 項。這 6 項關鍵技術貫穿于評估調查工作始終,是第三方評估核心技術的主體內容和重要支撐。

評估支撐技術

評估支撐技術主要包括貧困識別判斷技術、數據建庫分析技術、評估可視化與模擬技術、評估專家輔助決策支援技術等 4 項。這些評估支撐技術的融合與整合使用,有助於提高評估調查效率,降低評估工作成本,增強評估過程真實性,保障評估結果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設備保障系統

為實現既定的評估目標,根據評估工作實際和實地調查工作的需要,第三方評估專家組設計了基於“六個一”的成套設備保障系統,即一套應用程式(APP)問卷系統、一支錄音筆、一台照相機、一部錄影機、一個GPS(全球定位系統)終端和一張地圖。一套 APP 問卷系統用於調查訪談農戶資訊記錄;一支錄音筆用於儲存訪談過程的音頻資訊;一台照相機用於拍攝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的現象和問題等;一部錄影機用於錄製貧困戶家庭實況;一個 GPS 終端用於採集調研地點的經緯度、高程資訊;一張地圖用於村幹部訪談過程中幫助受訪者標注幹部幫扶新建的基礎設施位置、長度及範圍等資訊。2018 年以來,通過研製“精評通”設備,將“六個一”整合為現在的“六合一”,全面實現了第三方評估技術支援系統的功能融合、數據關聯與資訊共用。 

精準扶貧評估調查實踐

第三方評估系統開發

第三方評估專家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基礎和技術優勢,在深入開展實地調研和試驗示範基礎上,利用現代網際網路、遙感與地理資訊系統、雲計算等技術自主研發了“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大數據平臺”,為第三方評估專家學者進行數據採集、數據管理、數據驗證、數據分析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安全保障。

圍繞服務支撐國家脫貧攻堅考核評估與決策的緊迫需要,“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大數據平臺”同時具有實時監測、空間抽樣、數據採集、遙感驗證、分析模型、農戶情感、數據管理、指揮調度、國際減貧、知識考試等 10 項功能,並成功地應用於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2017—2018 年分省交叉考核、全國首批貧困縣退出評估。較常規的評估方式,該平臺系統的實踐應用使工作效率提高 30%、成本降低 40%,産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決策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得 2018 年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第三方評估調查實踐

第三方評估專家團隊以直接參與國家脫貧攻堅偉大事業、持續承擔評估重大任務為光榮使命,精誠團結、積極探索、精益求精、傾心奉獻。2016 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領導和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下連續 5 年圓滿完成了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第三方評估調查工作的基本依據是年度《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評估技術方案》《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培訓教程》《國家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調查規程》及《精準扶貧成效評估技術與方法》等。第三方評估始終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程和規範標準,深入中西部 22 省份開展進村入戶問卷調查、訪談和問題核查,採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海量調查數據。2016—2020 年,參加評估調查的專家學者近 8 300 人次,累計完成 531 個縣、4 059 個典型村實地調查和 3 個典型貧困縣普查工作(圖 7),獲得了 13.5 萬份農戶調查問卷和 3 741 份村幹部調查問卷。按照工作安排,2021 年年初將繼續開展 2020 年度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第三方評估調查及其系列成果,為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建立和完善新時代共和國脫貧攻堅檔案,以及深入開展大數據分析和決策,提供了翔實的數據支撐和系統的技術支援。

中國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是世界上首次開展的、規模最大的國家第三方評估,相關標準規範、技術方法、工作機制都需要在實踐中深入探索、不斷完善。譬如,“第三方”與“第一方”在實地調查與問題核準方面的協作方式,多年來經歷了初期的“背靠背”“手拉手”,到後期的“肩並肩”“心連心”,對實地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通過三方會診、對標比對和查實核準,確保問題的公正研判和以評促改。第三方評估實踐表明,如果扶貧過程不能找問題,脫貧結果必然出問題。因此,只有秉持“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原則,堅持較真碰硬、真評實考,嚴格基本標準、嚴把扶貧品質,才能最大限度地抵制和防止“數字脫貧”和“虛假脫貧”,保障脫貧攻堅任務“三落實”和精準脫貧成效可持續。從精準扶貧成效歷年變化看,第三方評估能夠促使貧困人口識別與貧困人口退出更加準確、因村因戶幫扶更加精準、因人因貧施策更加有效,切實起到了脫貧攻堅“質檢儀”“指揮棒”和“推進器”的重要作用。

服務考核評估決策實踐

在深入基層進村入戶調查基礎上,第三方評估組撰寫完成每年度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總體報告》和《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分省報告》,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採納,連續 5 年為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提供支撐,促進了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考核與決策的系統化、規範化。同時,評估專家團隊充分發揮了科技智庫作用,積極撰寫報告、開展專題研究和支撐精準扶貧決策,多次專題彙報第三方評估結果及相關對策建議。

為高品質完成國家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中國科學院于 2016 年 12 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為統籌協調國家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工作創建了新平臺、新機制,並已成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的重要品牌之一。依託地方力量、發揮團隊優勢,該評估中心聯合南昌大學、西南大學、雲南財經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寧夏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長安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相關高校成立了精準扶貧評估研究機構,培養和鍛鍊了一大批從事精準扶貧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專業人才,成為國家精準扶貧成效年度評估、各省份扶貧開發成效自評估、貧困縣退出評估等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系列工作的主力軍。同時,評估中心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世界銀行等全球機構開展了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2020 年 6 月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APRD),努力將中國精準扶貧模式、評估技術與方法推向世界,初步取得了顯著成效和良好的社會影響。 

結論與討論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是我國扶貧開發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鄉村貧困人口地域分佈呈現“孤島效應”、扶貧開發出現“邊際遞減效應”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建立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方法和“五級書記”一起抓工作機制,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總體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從而科學推進精準扶貧政府“扶”的供給側與農戶“貧”的需求側的有機銜接,踐行了新時代精準扶貧“五大”(重大理論創新、宏大制度設計、偉大扶貧實踐、浩大幫扶隊伍、巨大減貧成效)範式,成為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和重要保障。

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是脫貧攻堅政府管理與決策的重大創新方式,以及考核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評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影響深遠。使命擔當是核心、組織領導是關鍵、專業積累是基礎、技術支撐是保障。為高品質開展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中國科學院制定了第三方評估“獨立、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創新了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標準規範、統一業務培訓、統一問題核實、統一品質管控“五統一”管理機制,研究構建了精準扶貧成效評估理論與技術體系,並在歷年評估調查實踐中得到應用和發展。這既保證了評估調查工作的系統性、規範性,又增強了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合理性,為國家脫貧攻堅戰考核與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 年如期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將在確保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開啟從消除絕對貧困,過渡到相對貧困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重要轉型時期。進入“十四五”規劃期,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任務依然艱巨。為此,建議國家設置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相對貧困的政策過渡期,保持“四個不摘”、穩定駐村工作隊和社會救助常態化。第三方評估團隊既要全面總結新時代扶貧開發成效評估的基礎理論與方法論,又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深入探究脫貧動態監測和防貧長效機制,持續關注已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傾心服務國家鄉村減貧與鄉村振興偉大事業。2020 年後相對貧困將成為鄉村貧困化主要特徵,並將長期存在。亟待針對相對貧困地域分異特點和個體差異特徵,瞄準轉型時期相對貧困與防貧管控政策創新。同時,2020 年後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消除整體性、區域性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面向全球人地系統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世界減貧與發展的需要,還需創新推薦中國精準扶貧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模式。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科技扶貧的先行者和主力軍,將重點依託 ANSO“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等平臺,率先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減貧與發展科學計劃,進而為全球貧困治理與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為構建世界減貧與發展命運共同體、科技聯合體貢獻中國精準扶貧評估理論、技術與實踐經驗。

致謝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與理論研究得益於國務院扶貧辦、中國科學院精心指導和領導,得到了中國科學院主管局辦、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資源與環境資訊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中西部相關省份的大力支援,以及全國22個分省評估調查組、評估專家組全體成員的緊密配合和精誠合作,謹表衷心感謝。


(劉彥隨、周成虎、郭遠智、王黎明: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