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馬鈴薯種薯産業扶貧的優勢和必要性
我國 70% 左右的馬鈴薯産地分佈于集中連片特困山區,是當地貧困群眾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馬鈴薯産品包括商品薯和種薯,後者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和顯著的比較效益優勢。我國海拔 1 800 m 以上的高原山區,自然條件嚴酷,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少,貧困面大,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而這些地區大多具有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自然隔離條件好、傳播病毒媒介昆蟲數量少、病毒性退化慢等馬鈴薯種薯繁育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因此,發展高原優質種薯産業,打造區域種薯品牌,大力拓展國際國內用種市場,對於推動深度貧困地區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高原地區氣候冷涼,病毒性退化慢,是繁育馬鈴薯優質種薯的理想地區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高原地區,喜歡溫暖涼爽氣候,不耐高溫(高溫易退化)。位於雲貴高原的雲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約(5.303—6.607)×105 hm2,年總産量約 1.2×107 t,生産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昭通市具有與馬鈴薯原産地相似的氣候條件,春、秋、冬 3 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 1.9×105 hm2,佔雲南省總面積的 1/3,是全國馬鈴薯優勢特色産區。昭通市的鎮雄、昭陽、永善、巧家、魯甸等區縣內海拔 2 200—3 200 m 的深度貧困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強,無霜期長,有利於馬鈴薯塊莖的幹物質積累,非常適宜生産優質種薯。該地區生産的馬鈴薯原原種①活力強、單薯重量大(一般比北方的種薯重 1—2 g/粒),而且可週年種植馬鈴薯,種薯繁育週期短,生産原原種不需要調溫設施,效率約為北方的 2 倍,種薯生産成本較北方低 40% 以上。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中東部、陜西北部及寧夏南部山區,土體深厚疏鬆,速效鉀含量 153—214 mg/kg,年無霜期 120—160 d;有限的降水(年降水量僅 420—650 mm)主要集中在每年 7—9 月,而此時恰逢馬鈴薯塊莖膨大期,降水對馬鈴薯生長需水滿足率達 62.2%—96.4%。這些區域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 8.6×105 hm2 以上,馬鈴薯收入佔當地農民總收入的 20%—60%,是當地發展農業商品生産和精準扶貧的“領軍”作物。海拔 2 000 m 以上的高寒陰濕山區,年平均氣溫 5℃—8℃,早、中、晚熟品種均可種植,且從事馬鈴薯良種繁育的群眾基礎好,民間資本投資熱情高,因此是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地區。
高原地區機械化程度低,馬鈴薯生産成本高,發展種薯比商品薯更具競爭優勢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多為山區和丘陵,山高坡陡、土地碎片化現象嚴重,馬鈴薯生産機械化率低,人力成本與日俱增,低附加值的商品薯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其中,雲南昭通山區、半山區土地面積佔全市面積 96.4%,全市馬鈴薯機械作業覆蓋率僅為 8%,商品薯平均售價約 2 元/kg。而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商品薯均價為 1.2 元/kg,運至昭通的落地價不超過 1.8 元/kg。我們調查發現,昭通市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直接從北方採購原料。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利用高原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高附加值的種薯産業(預計可提高經濟價值 1 倍以上),才能更好地調動薯農積極性,有力支撐國家和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3. 區位優勢突出,種薯市場空間和潛力巨大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不僅可作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優質種薯生産基地,而且可作為東南亞和西亞的種薯供應基地。僅雲南的德宏、開遠等馬鈴薯冬作區種植面積就超過 2×105 hm2(300 余萬畝)。這些地區氣候炎熱,馬鈴薯生理性和病毒性退化快,不適宜生産種薯,於是臨近的雲南昭通和貴州威寧成為其主要種薯供應基地;此外,雲南省毗鄰孟加拉國、緬甸、寮國、越南、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從休眠期銜接、區域優勢和運輸半徑而言,昭通都適合作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種薯供應基地。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定西距離“一帶一路”沿線的西亞國家較近,生産的種薯除了供應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地,在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蒙古國等國家的馬鈴薯用種市場也有極大地拓展空間。
發展馬鈴薯種薯産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兩大地區馬鈴薯種薯産業面臨病蟲害防控難度大、化肥農藥高施低效、標準化程度和綜合機械化率低等突出關鍵問題,因此嚴重影響其産能和品質,限制了區域優勢品牌的樹立。
病蟲害常年高發,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影響種薯品質的提升
雲貴高原持續高濕陰雨致使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年均發生面積佔總種植面積的 40% 以上。由於缺乏高效、低成本的防控技術,馬鈴薯病害防治率不到 10%,減産 20%—80%,每年導致直接經濟損失 3 億元以上。陜甘寧馬鈴薯繁種區晚疫病發生率也高達 20%—50%。同時,在兩大高原地區單一種類化肥的持續施用和連作障礙,導致很多地方土壤生態失衡,瘡痂病、黑痣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達 30%左右,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威脅種薯品質,因此成為提升種薯品質、樹立優質品牌的關鍵制約因素。
化肥高施低效不僅拉高了生産成本,而且造成面源污染
雲貴高原馬鈴薯主産區化肥用量為 750 kg/hm2 左右,黃土高原馬鈴薯主産區化肥用量約為 1 050 kg/hm2。氮、磷、鉀肥普遍施用不合理,尤其是氮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養分流失、利用率低下。化肥的長期過量不合理施用不僅拉高生産成本,而且其殘留引起土壤板結和理化性質改變,更加劇了土傳病害的發生,直接影響種薯品質和種植效益,從而成為制約該區域馬鈴薯種薯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發展兼具控制養分流失、提升土壤品質、增加作物抗逆性、提高作物産量的多功能新型馬鈴薯專用肥料,實現化肥減施增效。
規模化、標準化種薯繁育基地缺少,種薯品質監測體系不健全,品質標準認定有待規範
由於缺乏專業的種薯品質監督檢測及認證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檢驗方法和手段落後,對種薯繁育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種薯級別混雜、以次充好、生産經營秩序較為混亂等現象。截至 2018 年,昭通雖已建成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1×104 hm2,但高品質、標準化繁育基地少而分散,其中原種擴繁基地僅 200 hm2,一級種擴繁基地 800 hm2;並且,至今尚未建成專業化品質檢測技術平臺,缺乏相應的標準。雖然昭通的脫毒種薯普及率已達 35%,但種薯品質難以保證。甘肅定西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産企業達 30 余戶,年産脫毒種薯約 2.4×106 t,生産原原種 1×1010 粒,佔全國的 60% 以上。但由於監督檢測和認證管理機構缺乏,導致種薯糾紛時有發生,繁育體系有待進一步規範。
種薯銷售渠道單一,價格波動大,國際市場拓展乏力
目前,昭通生産的種薯大多銷往德宏、紅河、廣州等地,市場有限,嚴重影響當地薯農和相關企業的積極性。黃土高原山區的種薯主要銷往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國內市場,幾乎沒有打入國外市場,這成為該區種薯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
馬鈴薯種薯産業問題的解決方案
針對兩大高原馬鈴薯種薯産業中存在的上述關鍵問題,大力推廣優質抗病新品種,引進高新技術,結合有效栽培措施和品質檢測平臺,經過系統整合與優化,形成如下整體解決方案。
加強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是病害防治的基礎
雲貴高原是馬鈴薯晚疫病的高發區,解決病害防治的根本問題是提高品種的抗病性。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西南地區已培育出很多優質抗病新品種,如“雲薯”系列、“麗薯”系列和“黔薯”系列等很多高抗晚疫病且市場接受度高的品種。但原原種生産補貼取消後使得新品種的繁育量減少,導致其推廣速度慢,不能充分滿足産業發展需求。同時,病原微生物的不斷進化,致使其抗藥性也逐漸增強。因此,馬鈴薯抗病品種也需要在一定時期內不斷推陳出新。
引進病蟲害有效防控措施是樹立種薯品牌的必要途徑
建議採用馬鈴薯晚疫病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精準測報晚疫病發生情況,指導田間開展適期防控;推廣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研發的農藥控失技術,以降低農藥的流失率,延長藥效期,從而提高對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預防效果;示範江蘇大學研製的防漂移靜電噴霧裝備,增加農藥霧滴在馬鈴薯葉片的沉降和附著率;配合使用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發的 S-誘抗素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寡糖製劑,提高馬鈴薯植株免疫力,增強整株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系統抗性;示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抑制土傳病蟲害功能菌劑,降低瘡痂病、粉痂病、黑痣病等病害及線蟲的發生率;採用馬鈴薯與蔓菁、油菜、麥類、豆類等作物輪作倒茬,最好 3 年輪作 1 次。
通過以上多項先進技術的整合和應用,建立有效的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最大程度保證種薯品質,從而提高兩大高原地區種薯的市場競爭力。
發展先進肥料技術是提高種植收益的有效措施
針對高原地區山高坡陡引發的肥料徑流損失問題,建議引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的肥料增效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緩解農業面源污染。
2019 年,雲南中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華大學合作,在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鄉示範肥料增效劑;結合馬鈴薯專用配方肥及高效栽培措施,提高肥料農學利用率 20% 以上,畝産達 2.0 t,大中薯率提高 50% 以上,較當地農戶對照組畝産增加 50% 以上,收益增加 2 000 元/畝。2012—2019 年,在寧夏科技廳和寧夏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團隊深入寧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陽等南部貧困山區,累計示範和推廣肥料增效和農藥控失助劑等先進技術産品約 7×104 hm2(105 萬畝),平均增産 10% 以上,增收 200 元/畝以上,産投比大於 7.5:1,累計創造經濟效益 2.1 億元,為當地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加快上述新技術的推廣,建議當地政府通過宣傳和財政補貼形式引導推廣。
完善種薯質檢平臺、改善窖藏條件是打造優質種薯品牌的根本保障
樹立馬鈴薯種薯的品牌形象,品質檢測是關鍵。建議當地政府加強人才培訓、引進專業檢測人才,組建專業技術隊伍,制定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在重點縣市建立種薯品質綜合檢測室,建立監測網路;大力推行種薯生産許可證制度,確保脫毒馬鈴薯種薯的生産品質。同時,建議向規模化種薯繁育公司提供融資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應重點改善雲貴高原馬鈴薯種薯的窖藏條件,減少冬儲過程中的損耗,杜絕病蟲害的潛伏和蔓延,使種薯安全度過休眠期,為打造國際優質種薯基地保駕護航。
進一步拓展種薯銷售渠道是鞏固高原地區扶貧成果的希望所在
種薯産量和品質固然重要,但銷路問題更加關鍵。昭通種薯産業除進一步拓展廣東、福建等國內南方冬作區市場外,更應大力開發南亞和東南亞巨大的市場。黃土高原地區的種薯産業除了拓展國內市場,還應積極開拓西亞市場。建議市級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接中國駐外使領館、外國政府相關部門、國際貿易組織和團體等,極力宣傳兩大高原地區的種薯。同時,建議出臺相應的政策激勵銷售,鼓勵種薯出口貿易,支援群眾通過網路直播(如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拓展市場。在宣傳方面,可考慮通過全媒體特別是網路直播的方式進行種薯生産全過程演示。將扶貧與種薯産業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兩大高原地區在種薯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塑造品牌,穩定市場價格,增強高海拔地區困難群眾脫貧的自身“造血”能力,實現脫貧不返貧的美好夙願。
(仲乃琴、趙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蔡冬清:東華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