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庫倫旗科技扶貧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發佈時間:2020-12-01 17:00:38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曾馥平 張浩 等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科技扶貧,脫貧攻堅,蕎麥産業,草牧業,農牧交錯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庫倫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南部,地處科爾沁沙地與遼西淺山黃土丘陵區的過渡區,是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區。1994年起庫倫旗被國家確認為592個國家級貧困旗縣之一。根據《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國開辦發〔201278號)文件安排,自2013年起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定點與對口幫扶旗縣確立為庫倫旗。

2013年起,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結合當地科技需求及産業發展方向,以科技扶貧為引領,確立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改進與完善傳統産業效能、引進與展示先進技術等脫貧理念。重點通過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學合理布設引領項目,以發展壯大合作社及鄉村集體經濟,實現現有貧困農牧民精準脫貧。經過幾年多方面的共同不懈努力,庫倫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由2015年底653314021人,減少到201912月的69戶和196人,貧困發生率由開始的19.07%,降低到現在的0.14%202035日,庫倫旗已摘掉了貧困旗縣的帽子,結束了34年的貧困史。


本文就近年來中科院在庫倫旗所開展的科技扶貧工作與實踐活動進行回顧與總結,並對目前庫倫旗科技扶貧面臨問題及其解決途徑進行分析,以期通過現有成功的技術模式、産業發展結構及不斷改進與完善的新技術,為類似區域旗縣脫貧摘帽、鄉鎮實現全面精準脫貧,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科學範式以及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兜底途徑。

 

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為科學合理地佈置科技扶貧項目,2014年項目組首先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潛力以及科技扶貧需求,制定了10年期的《庫倫旗科技扶貧中長期規劃》。預期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裏,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展示,顯著提高庫倫旗在種植業、養殖業、生態環境建設、農畜産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發展水準,顯著提高農牧民科學生産、科學加工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和意識,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促進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可持續發展,使貧困人口比率降低到總人口的1%以下,引進企業36家,轉化科技成果1530項,培養業務幹部和農牧民科技能手2000人,科技培訓15000人次以上。


為脫貧攻堅順利實施,提供高效精準的産業發展項目,2017年我們組織中科院北京分院9家研究所(中心),按照“一鄉鎮一産業、全旗一盤棋”的總體佈局思路,結合貧困原因的分析,落實産業發展任務和脫貧措施與路徑。力爭做到使庫倫旗徹底擺脫現有貧困狀況的困擾,全面實現持續穩定致富的夢想。健全技術措施精準到村到戶的機制,形成有效的協作和監管機制,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參與度和受益度,為鄉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展找準發力點和著力點。歷經67個月,專家組先後231人次走鄉入村入戶,為庫倫旗8個鄉鎮制定了科技扶貧實施方案報告。提出全旗層面扶貧脫貧專項方案7項(表1);鄉鎮科技扶貧方案8項(表2),得到了市旗鄉村各級黨委、政府與群眾廣泛認可和高度讚揚。

目前按照該實施方案已布設項目6項,主要涉及草牧業、水窖式溫室大棚、林下禽類養殖及生態工程庭院等內容。這些方案的全面實施可以助力和帶動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約85%以上的人口,按照現行標準到2020年底將全部實現脫貧。全旗至少建立810個以專項方案或者示範內容為主體的示範基地。使得示範基地所涉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2020年收入均達到穩定脫貧的標準。


結合庫倫旗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中科院立項為庫倫旗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圖1)。該規劃的目標主要為:確保全旗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實現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促進扶貧脫貧工作全面完成。落實好國家“五個一批”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大力發展特色化産業,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增産增收。不斷強化保障救助扶貧體系建設,將扶貧工作與農村牧區低保政策有效銜接,做到貧困人口全部得到扶持。確保到2020年底6533貧困戶,約1.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促進産業結構顯著優化升級。建立農牧區特色經濟發展模式,農牧業由過去的種糧和養畜兩條線發展,改變為糧飼並重,促進農牧業協同發展。打造以旅遊産業為支柱産業的經濟體系,旅遊産業的主導地位得到初步確立。助力文化品牌建設明顯提升。五大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展,文化內涵不斷延伸,文化産業化加速推進,特色文化産業鏈逐漸形成,文化産品不斷完善,文化産業空間集聚初具雛形。

 

發揮農牧交錯帶區位優勢,促進特色産業發展

庫倫旗蕎麥全産業發展與扶貧


蕎麥高端保健食品加工,實現區域整體脫貧。立足庫倫旗是蕎麥文化之鄉的優勢,結合水泥企業進行産業轉型機遇,發揮中科院紐帶作用,實現了江南大學的蕎麥深加工系列技術的成果轉移轉化,促成了蕎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庫倫旗。該企業目前已投資1.8億元人民幣,研發生産蕎麥麥麩功能性保健産品——蕎麥速溶顆粒沖劑,並建設年加工蕎麥3萬噸、生産2億包蕎麥顆粒沖劑的生産線1條,該生産線已于201710月投産運作。蕎泰公司的成立為庫倫旗蕎麥種植戶增收拓寬了渠道,實現了蕎麥全産業鏈的共同發展,穩定了庫倫旗蕎麥種植面積。貧困戶可以通過2種途徑獲得收益:加工企業提高蕎麥收購價,使蕎麥種植戶獲得收益;建檔立卡貧困戶到企業蕎麥基地打工增加收入。按照當前每年每戶農牧民平均種植1520畝蕎麥,畝産100公斤,每公斤新增收1元計算,可使每戶每年增加純收入約15002000元,每人平均年新增收400500元。僅此一項23年就可使10001500貧困戶,約20002500人實現穩定脫貧。


蕎麥示範基地建設,精準幫扶貧困戶。中科院項目組20142019年先後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甘肅省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和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92個蕎麥新品種(部分品種表現見圖2),在內蒙古庫倫旗庫倫鎮文都板村建立蕎麥種質資源圃與品種對比示範區150200畝。促進庫倫旗蕎麥持續發展,為蕎麥良種化和種子提純復壯及蕎麥文化提供發展基礎,既可為蕎麥深加工企業提供優良的原材料,同時又可為提高蕎麥種植戶的經濟收入作出貢獻。該示範工作不僅要讓人們知道庫倫旗的蕎麥好吃、有營養,還要做到蕎麥的品種齊全、豐産技術最好,做大做強蕎麥文化之鄉的內涵。目前該示範區涉及農戶25戶,其中貧困戶8戶,貧困人口21人。通過土地補償、化肥機械補助以及出售良種,每人平均年增加收入21002500元。

蕎麥全産業鏈發展模式的扶貧作用。蕎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及蕎麥高端功能性産品的正式投産和走向市場,意味著庫倫旗蕎麥産業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和蕎麥産業鏈的全面發展,實現了庫倫旗蕎麥深加工的多年夢想。其作用與意義主要表現在:發揮區域蕎麥特色資源優勢,面向實際需求,蕎麥産業發展帶動面廣,脫貧致富效果好,總體效益明顯;“資源+資本+政府+技術+紐帶”的協作系統發展模式是蕎麥産業鏈成為現實的根本;中科院發揮自身科技優勢,從品種選育、種植技術研發、良種繁育入手,為庫倫旗蕎麥産業實現從出售良種、展示技術和銷售高端加工産品等多環節、多途徑獲取經濟效益創造了優越條件;樹立科技扶貧與精準脫貧技術、企業與産業發展、人才培育與吸引的有機結合典範。


發展草牧業——牛羊規模化養殖與扶貧作用

引進青貯飼料加工技術,促進養殖業實現貧困戶脫貧。項目組從中科院微生物所引進高效能青貯飼料發酵菌劑,進行青貯飼料加工技術轉移轉化。2015年建立4戶示範區,修建了230m3的窖池,加工青貯玉米飼料180噸,黃貯玉米飼料50噸,效果非常顯著。2016年擴大示範戶到28戶(分屬庫倫鎮、茫汗蘇木、額勒順鎮、先進蘇木、水泉鄉),共加工青貯玉米飼料3000噸。2017年推廣到63戶,加工玉米青貯飼料6000噸;其中,建檔立卡戶貧困戶25戶,共加工青貯玉米飼料3000噸。2018年推廣到92戶,已加工玉米青貯飼料8100噸。2019年推廣355戶,1.5萬噸。2020年推廣475戶,2.0萬噸。20152020年累計推廣5.5萬噸,惠及農牧戶1012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戶。為庫倫旗肉牛養殖飼料多樣化、營養配比合理化,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當地植物資源,促進建檔立卡戶貧困戶精準脫貧服務。初步估算,此項技術每噸成本僅增加10元,就可産生4050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按照每個貧困戶每年平均需要4050噸的優質青貯飼料計算,利用這項技術每年可以直接增加12001500元的收益,23年就可實現穩定脫貧。


改變種植結構結合土壤改良,實現示範貧困戶脫貧。內蒙古庫倫旗茫汗蘇木阿拉達爾圖嘎查額爾敦巴拉家因病致貧,其妻身患慢性病長期吃藥,家中缺少勞動力,被納入中科院科技扶貧項目土壤改良和青貯飼料種植示範戶。2015年項目組對額爾敦巴拉家既風蝕又漏水漏肥嚴重的25畝沙地進行了土壤改良,並配套了灌溉系統。第一年按照額爾敦巴拉的想法種植籽粒玉米,平均增産約15.7%,當年便利用節約的化肥、種子等費用及增收效益,購買了基礎母牛2頭。2016年建議該貧困戶種植青貯玉米,每畝平均收穫青貯3.5噸,結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青貯菌種技術全部加工成優質青貯飼料。到2017年初,該貧困戶家母牛頭數成為3頭,同時出售小牛犢1頭,收入6000元。結合示範點建設經費投入初步匡算,2017年該貧困戶就達到了當年脫貧標準,實現了穩定脫貧。2018年額爾敦巴拉家已有基礎母牛6頭,出售小牛犢1頭,收入7500元。


引進飼用甜高粱,促進牛羊養殖,加快脫貧步伐。2015年起,項目組先後引進甜高粱在庫倫旗庫倫鎮、額勒順鎮進行小區對比栽培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田間小面積對比生物量鮮重高達78噸。飼用甜高粱新品種F438F968,較為適合庫倫地區種植。2018年這兩個品種推廣面積共計2000畝。在201888日的甜高粱現場觀摩會上,南部類黃土淺山丘陵區旱作甜高粱大田實測産量達到3.74.5噸,比同期青貯玉米生物量高出30%50%。受到與會專家、領導及群眾的廣泛好評。甜高粱單粒播種技術、雜草防治技術、收穫青貯加工技術等配套技術體系,使得甜高粱為庫倫旗牛羊養殖,甚至毛驢養殖的大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甜高粱旱作種植成功,不僅促進南部丘陵區牛羊養殖的大發展,也為該區域糧改飼及草牧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案例,特別是青貯裹包機技術的應用,實現出售青貯玉米或者青貯甜高粱等草産品也可賺大錢的事實,改變了農牧民過去只知售糧賺錢的歷史認知。


草牧業(飼草種植+青貯加工+肉牛養殖模式)的扶貧示範作用。通過技術示範支援的畜牧養殖合作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根本原因在於很好地解決了飼草種植、飼料加工、新技術應用的關係,提高了肉牛養殖效率。作用表現在:實現種養一體化,重點發揮小片土地生産潛力,保護和恢復周邊退化植被,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立足傳統養殖習慣,抓住關鍵環節(青貯菌劑應用,以及甜高粱、燕麥、羊草等種植),提高肉牛養殖效率;培養致富能手和專業合作社,以富帶窮,以新技術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樹立“合作社+精準脫貧”新模式——入股分紅或者托養模式,實現國家扶貧兜底的社會化和多樣化。


分佈式光伏扶貧模式與發展


項目組在庫倫旗扣河子鎮五星移民村設立分佈式光伏戶用電站示範村,裝機容量50kWp;在庫倫旗六家子鎮塔斯海設立溫室大棚分佈式光伏電站示範基地,裝機容量225kWp。在庫倫旗庫倫鎮毛敦艾裏嘎查和後勿裏布格嘎查設立車棚式光伏電站,裝機容量60 kWp。總裝機容量共計335 kWp,可發電3.7×105kWh。上述光伏電站目前累計已産生效益24.22萬元。這3種模式直接推動和服務於182戶建檔立卡戶510人口穩定脫貧。

分佈式光伏電站具有顯著的社會生態效益。光伏與農業結合,利用前期的收益可以促進設施農業産業化、特色農産品優質化,使得貧困農牧民徹底擺脫貧困的窮根。集體經濟收益分配過程中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既能讓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公正,也能調動村民參與鄉村自治的積極性。可以起到扶志和扶智作用,讓農牧民把村裏的事變成自己的事進行管理與決策。


高新技術展示,引領科技扶貧


引進低成本雲健康工程技術。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低成本雲健康工程(也稱全科醫生工作站)是解決我國鄉村看病難、健康體檢難、疾病預防難等問題的利器。針對內蒙古庫倫旗地廣人稀、看病路途遠、公共衛生調查困難的特點,2015年項目組將低成本健康雲工程技術引進,並在庫倫旗六家子鎮做試點工作。目前,伺服器安裝在庫倫旗蒙醫醫院,10套全科醫生工作站在庫倫旗六家子鎮10個村全部安裝到位。該技術完成調試和試運作後,受到鄉村醫生和廣大的農牧民眾多好評和關注,讓他們體會到新技術帶來的便捷和舒適。初步匡算,僅交通費一項就可為貧困戶每人每年平均節省80100元,間接起到了扶貧作用。“全科醫生工作站”目前實現了數據無線傳輸,數據品質高,今後可為農牧區患者的大數據分析作出巨大貢獻。在此技術的引領下,2017年全旗已實現了全科醫生工作站的全覆蓋。


引進科教衛同屏互動平臺。為解決農村牧區空間距離上導致的科技培訓、政務活動以及醫生患者的交流不便,我們引進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同屏互動技術,建立了科教衛同屏互動平臺。該技術可以進行遠距離互動交流,改進了過去只能單項通話(如視頻會議)的不足。這項技術既展示了現代同屏互動交流與溝通技術,又為鄉鎮與村建立了良好的政務溝通渠道和途徑,結合平臺傳輸系統也可實現老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以及醫生與患者的無障礙交流和資訊傳輸。目前,該平臺在庫倫旗六家子鎮服務於該鎮與杏樹洼村的政務同屏互動。


設立蔬菜育苗智慧溫室。項目組與內蒙古庫倫旗綠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了一座1479平方米的智慧溫室。開啟了庫倫旗展示設施農業新技術平臺的新曆程。該溫室每年可為庫倫旗發展陸地有機蔬菜農戶和企業提供5000畝的優質蔬菜菜苗,為庫倫鎮發展烘乾蔬菜産業,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提供了新途徑。

 

庫倫旗科技扶貧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展的扶貧開發策略在當時的條件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後使2億多的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但也有其內在不足與缺陷。其主要表現為貧困人口底數不清、針對性不強以及扶貧指向不準,一些真正貧困的農牧民沒有得到幫扶或者幫扶力度不夠,不少寶貴的扶貧資源流向非貧困人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我國徹底擺脫絕對貧困指明瞭方向、實現途徑和最終目標。庫倫旗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認真踐行著“五個一批”和“六個精準”等扶貧思想精髓。在科技扶貧工作中,項目組始終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指導,儘管取得了部分可喜的成績,但是距離使得庫倫旗實現全面持久脫貧的總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存在的實際問題,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奮鬥。


單項成熟的技術成果較多,配套的系列技術缺乏。導致貧困的原因可以是單因子的、暫態的,但是解決貧困問題是需要一整套綜合的、行之有效的配套系列技術,以及持續、精準的應用,激發出內生動力,才能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和作用,才能使貧困戶永久擺脫貧困的困擾。今後,需要多部署可促進産業化發展的綜合性科技項目。


基層科技人才匱乏,使得科技成果的應用成效大打折扣。精準扶貧除了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外,還要有攻克難啃硬骨頭的技術手段和人才。無論是鄉鎮層面還是專業合作社、産業企業,人才缺失已是限制他們快速成長、發揮科技優勢、引領帶頭作用的重要因素。科技扶貧通過加強地方各類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使得科技扶貧取得的扶貧效果更具有效性和持久性,是脫貧攻堅戰持續勝利的重要保證。今後,需要加大科技扶貧項目的人才與技術培訓力度。


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仍需不斷加強。實踐證明科技扶貧示範基地與園區具有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受益者眾、扶貧效率高、返貧率低的特點。庫倫旗依照不同情況,以精準發展規劃為引領,精準産業發展為突破口,人才與技術培訓為支撐點。首先解決貧困農民的發展觀念,鼓勵勤奮致富;其次,提高農民的科學經營與管理土地和實施種養的技能;再次,鼓勵抱團致富,發揮配套經營、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優勢。將科技扶貧與人才扶貧相結合,促進庫倫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相信在精準扶貧方略的指引下,將不斷推動科技扶貧工作邁出新步伐,再上新臺階,再跨新境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更大貢獻。(作者:張銅會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竑晟 韓永濱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