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京:打造渤海糧倉始終在路上 倒逼農産品品質提升

發佈時間:2018-07-04 08:52:25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王振紅 實習生陳怡霏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發展,農業,技術,劉小京,糧食


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圖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小京發言。周曉伍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實習生陳怡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人口多,耕地資源又有限,糧食安全如何保證?6月30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小京在第六屆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介紹説,在過去的5年時間裏,在李振聲院士倡導下,2013年在缺水鹽鹼的環渤海,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的中低産區實施了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主要是推廣應用耐鹽抗逆作物品種、微鹹水灌溉和節水灌溉、鹽鹼地的適應性改良等技術和産品。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面向環渤海地區大力發展農業生産,以此應對我國對糧食安全的需求。但是,在海拔低於20米並且缺淡水不缺鹹水的地區,如何實現鹽鹼地開發利用,如何實現糧食的增産穩産成為重大難題。

他表示,經過不斷地探索,目前渤海糧倉項目已取得巨大技術突破。首先是選育耐鹽品種和研製高效肥料品種,推動了耐鹽抗逆作物品種的培育和應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次突破了微鹹水安全灌溉難題,構建了多水源高效利用技術體系,為環渤海糧食增産和節水壓採提供了支撐;並且創立了鹽鹼地根層水鹽調控改良技術體系,突破了以地下水位調控為主的鹽鹼地改良難題,為鹽鹼地改良培肥提供了支撐。“我們通過鹹水灌溉調控根層的鹽分,這種條件下可以為棉花和多种經濟作物向東部鹽鹼地區的轉移提供支撐。”劉小京説。同時,項目的組織管理和示範機制方面也在進行創新,使得”政産學研“為一體,加快構建渤海糧倉的建設。

除此之外,渤海糧倉項目分類分區並構建了15套增糧增效技術模式,制訂了相應的地方標準,5年累計示範推廣8000多萬畝,增糧200多億斤,節本增效180多億元,節水43億方,並使位於項目區內的南皮縣和海興縣成功脫貧。

在新時代背景下,渤海糧倉項目進入到一個“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關鍵時期,到了缺水鹽漬區農業高品質綠色發展的階段,如何打好這場攻堅戰?劉小京認為,總體上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生態迴圈,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技術路線,以水資源為支撐,優化農作物結構佈局,大力發展節水優質農作物種植,結合畜牧業發展,構建農牧結合迴圈農業模式。“在濱海鹽鹼區,我們選取耐鹽適生植物品種,打造濱海草牧業帶,通過農業物聯網和農産品全過程品質標準的控制,經過農産品全過程數據獲取傳輸和農産品大數據分析,倒逼農産品品質的管理,品質和效益的提升。”劉小京説。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與《中國科學院院刊》共同承辦,主題為“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