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2020 年全面脫貧的總目標,科技扶貧始終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階段,更要充分發揮科技扶貧優勢,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力求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發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在幫助貧困地區引進資源、發展産業的同時,充分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增強脫貧內生動力,從內部解決貧困問題,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做到精準扶貧、脫真貧、真脫貧。
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一直將扶貧工作作為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是最早參與國家地區扶貧的單位之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簡稱“中科院水生所”)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分別於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龍鳳鎮和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扶貧工作。
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生態漁業扶貧模式”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和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均處於山巒眾多地區,人地矛盾突出,受地理和自然條件限制,農戶每人平均佔有耕地少,高産值農業發展緩慢,村民收入普遍微薄。恩施市龍鳳鎮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自茶葉種植、畜禽養殖及務工,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紅薯為主,當地貧困戶大多以種植低産值農業作物為生,脫貧增收難度較大。六盤水市水城縣位於貴州省西部,地處烏江與北盤江的分水嶺地帶,水資源豐富。農業經濟作物以種植茶葉、獼猴桃、核桃等為主。另外,水城縣以優質煤炭為主的礦産資源豐富,但全縣總體産業結構單一,高産值産業發展較慢,個人收入來源較少,每人平均收入較低,貧困程度深,貧富差距大,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 年,水城縣被確定為中科院定點幫扶縣。
龍鳳鎮和水城縣自然資源豐富,蘊藏豐富的生物、礦産、水利等資源。但因位處山區,受地理條件影響,每人平均佔有耕地少,貧困人口較多,苗木種植和個體養殖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豐富的水資源尚未被用於開展漁業養殖活動,也沒有開展大規模養殖和種植産業。
2016 年,中科院水生所響應湖北省政府號召,對恩施市龍鳳鎮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對口扶貧過程中,中科院水生所科技扶貧團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論述,結合貧困地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特點,因地制宜開展扶貧工作。以“發揮科技優勢、堅持生態扶貧、發展綠色産業”為指導思想,按照“科技扶貧、智力幫扶、精準到戶、輻射周邊”的工作思路,推行“多方合作,共同努力”的扶貧理念,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共同開展扶貧工作,開發出獨具特色的“生態漁業扶貧模式”。兩年間,成功幫助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佐家壩等 6 個村打造建設生態漁業基地,基地收入歸村集體所有,實現了有效脫貧。目前部分基地已進入收益階段,預計所有基地收入總額將超過 60 萬元,成功打破 6 個村集體零收入的局面,科技扶貧取得顯著效果。在此基礎上,2018 年,中科院水生所將“生態漁業扶貧模式”推廣到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
結合貧困地區特點,中科院水生所依託自身學科優勢,積極推廣水庫生態漁業、科學高密度養殖、優質種苗繁育等技術,建立了水庫山塘生態漁業示範基地,並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等工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眾人拾柴火焰高”,中科院水生所與龍鳳鎮龍馬村和佐家壩村等村集體,以及水城縣人民政府、水城縣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合作開展扶貧工作。在與地方集體和政府的合作中增加集體的收入,直接或間接幫助貧困群眾有效脫貧。在與水城縣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中,通過雇傭貧困戶參與日常養殖工作,為貧困群眾提供工作崗位。此外,還將養殖工作分片承包給一戶或幾戶,貧困戶不僅獲得收益,還可獲得企業分紅。一系列舉措使“生態漁業扶貧模式”獲得的扶貧成果惠及群眾,切實讓老百姓感到了實惠,也得到了中科院領導、地方政府各級領導以及群眾的認可和肯定。這種生態漁業扶貧新模式,是科技扶貧的積極探索,將為適宜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