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扶貧模式及不同地域減貧案例解析

發佈時間:2020-12-01 17:00:38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周揚 張軒暢 劉彥隨 | 責任編輯:張蔚藍

關鍵詞:精準扶貧,産業扶貧,減貧模式,鄉村地域系統,五個一批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産業是銜接城鄉或區域勞動力、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的“聯合器”;産業發展是引領和推動鄉村發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發展産業是脫貧致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産業扶貧是在我國扶貧開發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最為有效的專項扶貧開發模式之一,可以實現扶貧資源的高度整合和扶貧資金向産業集中,是從輸血式扶貧逐步轉向造血式扶貧的重要體現。由於産業扶貧自身具有的靈活性、多樣性與可持續性,因而備受各地方政府青睞,成為新時代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201810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清遠市連樟村考察時指出,産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産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産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在中國的扶貧開發實踐中,産業扶貧已成為最具有活力的扶貧模式之一。産業扶貧貫穿于現階段中國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中,同時位居精準扶貧五個一批措施之首,成為我國新時代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重要途徑和保障。農業農村部調查顯示,截至20199月,中西部22個省份、832個貧困縣編制了産業扶貧規劃,國家組建了4100余個産業扶貧技術專家組,全國92%的貧困戶參與了産業發展,其中67%的貧困人口主要通過發展産業脫貧。

 産業扶貧是貧困地區發展區域經濟、調整農業結構的現實需要,是新時代扶貧工作機制創新和扶貧成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國內對産業扶貧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産業扶貧的類型、機制、路徑、模式,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亦有學者梳理回溯了新中國産業扶貧發展的演進脈絡,剖析了産業扶貧的作用機制,並探討了地方政府、龍頭企業、駐村工作隊等主體的參與方式,以及資金、資産的運作管理模式。針對一些地區産業同質化、小而散及其帶動性、持續性、抗風險較弱等實際問題,從政策調控、觀念轉變、機制創新等方面提出可持續發展路徑。基於長期的實驗、試驗,有研究者因地制宜地研發馬鈴薯種植、飼草青貯、巢狀市場等現代産業扶貧技術;亦有研究採用典型區域貧困農戶調查數據,定量解析了産業扶貧在促進農戶增收、稅收增長、産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機理。扶貧實踐證明,産業扶貧是加快優化鄉村地域系統、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有效破解貧困地區轉型與群眾群體生計改善的根本手段。新時代産業扶貧本質上是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是商品農業對農耕農業的取代,也是規模化經營對細碎化經營格局的取代。然而,雖然産業扶貧能帶動貧困戶參與産業化經營,促進貧困群體增收,但扶貧實踐中也暴露出諸如産業發展帶動扶貧模式的精準性不足、政府主導型産業項目與貧困戶需求脫節、貧困戶參與産業發展程度不高、産業同質化發展,産業扶貧大多集中在種養環節,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産業鏈延長不夠,價值鏈提升不足,以及對接市場不夠穩定和發展持續性不強等現實難題。當前,仍有一些貧困縣特色産業發展總體水準不高,資源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這已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

 

伴隨著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産業扶貧的演變過程、作用機制、典型模式與可行途徑等有了更加全面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為國家和地方決策者制定或推進産業扶貧政策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極大地推動了産業扶貧政策的落地見效。在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背景下,産業扶貧不僅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更激發了貧困群體的積極性及自身發展動力,為貧困地區的轉型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強勁動能,也為全球減貧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産業扶貧方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應當認識到,當前的諸多案例研究側重於個案解析,對現代産業扶貧的理論總結提煉有待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在精準扶貧進程中,有必要深入探討産業扶貧與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重要措施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系統解析産業扶貧的減貧作用機理。為此,本文界定了産業扶貧的內涵,重點探討了産業扶貧類型及其與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的相互作用關係;通過典型案例剖析,梳理提煉了産業扶貧的減貧模式和作用路徑,提出了産業扶貧助推鄉村振興和鄉村高品質發展的對策建議。研究成果有望為服務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戰略,以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産業扶貧及其作用機理

産業化扶貧作為專業術語首次出現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綱要》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對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農産品生産,要按照産業化發展方向,連片規劃建設,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産業2016年,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從特色産業、三産融合、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産業支撐保障、産業扶貧投入、金融扶持機制創新和保險支援等方面推進産業扶貧。據此,産業扶貧可以界定為立足於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發展為杠桿、以增收富民為目的的造血式扶貧開發過程,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實現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的根本舉措。産業扶貧是通過産業發展産生減貧效應,是一種組織和制度安排,指通過政府在産業發展中對市場和産業組織主體的干預,並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使得貧困戶融入産業發展中。

 

産業扶貧本質上是一個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融合、多部門協作的過程,涉及政府、金融機構、村兩委或駐村工作組、企業、農戶等多主體(圖1)。政府部門統籌、主導或引導推進産業扶貧工作,編制産業發展規劃,出臺産業發展政策,整合涉農資金,以及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企業在國家或地方相關優惠政策的支援下,將其所擁有的資金、技術、資訊注入貧困地區,發展扶貧産業,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金融、保險機構提供貸款(如貼息貸款、小額信貸)和保險産品支援。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負責政策的上傳下達,在政府、企業、農戶之間進行溝通協調;村兩委不僅可以將其集體資産(如土地、房屋)入股龍頭企業,同時還可以發動或組織村內能人、返鄉創業者發展産業,以及成立專業合作社。農戶或是入股、務工,或是自己發展産業,積極參與農業生産。政府通過産業獎補政策,或提供種子、種苗、種畜、化肥、農藥等物資,鼓勵貧困戶自身發展産業;農戶既可以通過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形式入股企業——當企業盈利後從中得到分紅,也可以在企業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産業扶貧將産業下沉到村莊和農戶,並與農戶的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要素有機結合,是通過利益相關者共同對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匹配的過程。

新時代我國産業扶貧貫穿于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措施中。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中,各級政府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産業結構,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輸血”力度;以産業扶貧為抓手,全面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舉措(圖2)。具體而言:幹部駐村幫扶。各級政府選派幹部到貧困村或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並組建駐村工作隊,為鄉村轉型發展注入強有力的外生力量;駐村工作隊在落實産業扶貧政策,推進産業扶貧措施落地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龍頭企業帶動。各地區以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項目支援等優惠政策措施,引進龍頭企業並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通過鄉村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扶持有意願的能人或返鄉創業者,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優先吸納貧困戶就業,促進貧困戶增收。職業教育培訓。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但無勞動技能的貧困人口進行職業教育培訓,增強其勞動技能,提升貧困戶産業發展能力,促進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目標的實現。扶貧實踐表明,通過多主體共同參與,我國已在貧困地區逐步構建起了“政府+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的産業經營體系。扶貧小額信貸。在金融保險機構參與下,金融機構提供的扶貧小額信貸優惠政策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生産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其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搬遷戶後續幫扶離不開産業扶持。構樹扶貧。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在全國貧困地區開展雜交構樹種植,以構樹為飼料養殖,形成“林--”一體化畜牧産業扶貧模式。旅遊扶貧。鄉村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高、涉及面廣、輻射帶動力強的綜合産業,其主要是貧困地區依託其獨特的旅遊資源條件、市場基礎和區位優勢,培育鄉村多功能價值,通過鄉村旅遊業的發展拓展貧困戶就業渠道,帶動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戶增收。光伏扶貧。作為普惠性的扶貧産業項目,通過光伏扶貧為弱勞動力、喪失勞動力的貧困家庭定期發放財産性分紅,滿足其日常生活需求,確保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穩定性。因此,光伏扶貧是資産收益扶貧的有效方式,是産業扶貧的有效途徑。電商扶貧。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打通了貧困地區農産品的市場,搭建起貧困地區農副産品與網際網路大市場、國際跨境市場的橋梁,幫助貧困地區搭建産業鏈和分銷渠道,拓展農村市場,有效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和貧困戶就業增收,為貧困地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産業扶貧類型與減貧模式

我國産業扶貧類型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涉及第一、二、三産業門類。産業扶貧的根本目標是要構建支撐貧困地區發展的主導産業,引導貧困人口參與産業發展,並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群體受益,不斷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和生産經營活力。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多數貧困地區能夠以市場為主導,調整産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依託地方優勢資源,不僅培育出了適合於貧困地區發展的特色産業,還探索出了“以縣為單元、資源整合、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成功經驗,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村兩委、農戶等不同主體之間相互聯動、利益聯結的創新機制。


産業扶貧的主要模式包括“政府+農戶”“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等。其中,“政府+農戶模式是指對有産業發展意願且有産業發展能力的貧困對象,在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直接參與區域特色産業開發;或者貧困戶自己發展産業,政府通過以獎代扶、貸款貼息或發放種苗、種子、種畜、農藥、化肥物資等方式,予以直接幫扶。“企業+農戶模式是指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在資金安排、貼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利好政策的支援下,産業將資金、技術、資訊等要素注入貧困地區發展産業,帶動有勞動能力且有勞動意願的貧困戶參與産業發展中並受益;貧困戶也可以將其土地流轉給企業,亦可以將專項扶貧資金或小額信貸以股金的形式注入企業,從中得到租金或分紅。“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的過程,是推動傳統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該模式在新時代扶貧實踐中備受各地推崇,其將大市場與小農戶緊密聯繫起來,把企業、合作社和農民連結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有助於提高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土地流轉、産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也是當前貧困地區廣泛採用一種模式,其通過將農戶的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發展産業,農戶也可以參與企業生産,政府統籌出臺産業扶貧政策法規,並協調好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三者之間的關係。


除了上述産業扶貧典型模式外,有些地方也積極探索出了生産託管”“果園託管等産業扶貧新模式。即,通過購買扶貧社會服務方式,將扶貧資金直接委託給有合作意願、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或合作社,實行項目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核算,各主體間以契約形式,明確責、權、利關係,項目收益按比例分成。有的地方,如貴州省水城縣還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以創新資源配置和經營方式。合作社以場地、圈舍、機械設施、資金、養殖管理技術等入股,貧困戶以土地入股變資産,以貸款、互助資金入股變股金,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變股東,合作社與貧困戶按股分紅。總體而言,新時代産業扶貧形式多樣,産業發展通過直接生産帶動、就業帶動和資産收益的方式促進貧困群體增收。

 

産業扶貧典型案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和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品質優良、品性獨特、加工精細的農産品需求明顯提升,同時更加重視精神上的需求,這為貧困地區創新業態、拓展農戶增收途徑,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一些地方著眼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積極探索財政和金融支援新機制,發展特色種養、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探索出一批好的經驗和做法。


江西井岡山市紅色旅遊助推精準扶貧


黨建扶貧是通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稟賦特點,因地制宜進行扶貧開發,以實現區域減貧的一種中國特色扶貧模式。江西井岡山市作為中國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後率先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其主要依託黨建和紅色旅遊走出了脫貧攻堅的新路子。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區域——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且收益低下、村民生活貧困,是集革命山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山區三區疊加的國家級貧困縣。

原有井岡山紅色旅遊發展受到交通不便、景區基礎設施薄弱和管理方式落後等方面的限制,旅遊産品單一,市場輻射範圍窄,農民從旅遊業受益程度低,對區域經濟的帶動能力弱。近年來,井岡山因勢利導,圍繞打造“全國聞名的國民素質提升地”,依託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和全國各級機關在井岡山設立的培訓基地,適應時代需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打造出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井岡模式”,成為井岡山紅色旅遊業快速發展新的增長點。以紅色旅遊産業為支撐,井岡山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和開發紅色旅遊産品,並依託該區域良好自然資源推動鄉村生態旅遊的發展,提升旅遊業的經濟輻射和帶動能力,輻射帶動生態旅遊和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圖3)。同時,井岡山還通過資金擔保、技能培訓、招商引資等方式大力培育和發展毛竹、茶葉、果業、食用菌、蔬菜和特種養殖六大扶貧産業,拓寬了貧困戶收入渠道和促進了貧困群體穩定增收。

河北阜平縣土地整治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耕地資源佔有量不足是我國農村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整治是增加貧困地區耕地數量、提升耕地品質,助推現代農業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阜平縣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位於太行深山區,是革命老區和國家級貧困縣;縣域面積2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2.8萬人。阜平為全山區縣,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87%,耕地面積僅為21.9萬畝,每人平均不到1畝,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阜平縣貧困範圍廣,貧困程度深,發展基礎弱;2014年全縣有貧困人口10.8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54.4%。阜平縣有256萬畝未利用地,其中25°以下未利用地52萬畝。2013年精準扶貧國家政策實施以來,阜平縣立足其資源優勢,借助國家支援貧困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異地流轉的政策推進土地整治工程扶貧;從2016年開始,阜平縣把推進荒山整治開發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探索並建立了“政府統籌主導+村級組織推動+農戶入股參與+企業開發經營四位一體的農業開發模式。該模式以佔補平衡政策為支撐,與企業合作,對未利用地進行高標準開發。整治後的土地用於發展林果業和食用菌産業,果樹的枝條用作菌棒原料,廢棄的菌棒製作、加工為有機肥再還田,從而實現了資源的迴圈利用;同時,林果産業發展又促進了鄉村旅遊,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圖4)。

阜平縣土地整治和後續産業發展過程中,貧困戶把荒山地流轉給企業,獲得租金;整治後的土地作為集體資産入股企業,發展林果業或食用菌産業,5年後參與企業分紅;同時,貧困戶也可以參與土地整治及後續産業發展經營管理,從中得到工資性收入——貧困戶成為“三金”(薪金、股金、租金或底金)農民。截至20203月底,阜平縣土地整治立項規模16.96萬畝,已完工6萬畝並全部種植高效林果,為項目區群眾累計發放土地流轉金2.21億元,為5135個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每人平均年增收1.4萬元。阜平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年産值近10億元。同時,通過食用菌、林果、養殖、旅遊等産業項目資産收益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參與公益崗位增收;其中,2019年阜平縣資産收益項目開發、設立了20類公益崗位,超過1.42萬貧困人口通過勞動實現增收。阜平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0.81萬人減少2019年底的832人,綜合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4.4%下降到2019年的0.4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長到2019年的9844元。


寧夏鹽池縣灘羊産業精準扶貧模式


鹽池縣位於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包括北部風沙灘區、中部引黃灌溉農區、南部黃土丘陵區等三大地理單元。其縣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鮮明,被譽為“中國灘羊之鄉”“中國黃花之鄉”“五彩鹽洲”。鹽池縣農業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區域性乾旱缺水、生態脆弱、地廣人稀,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鹽池縣脫貧退出,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個摘帽貧困縣。鹽池縣獨特的水草條件為灘羊養殖提供了適宜環境,但單戶養殖灘羊産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較低,這制約著當地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在國家産業扶貧政策的持續推動下,鹽池縣重點依託中國灘羊之鄉的品牌優勢,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以破解灘羊産業發展瓶頸和實現農民脫貧增收為目標,探索出了獨特的鹽池縣灘羊産業精準扶貧模式(圖5)。

鹽池縣建立了統一産銷機制,推進産業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經營。在政府引領下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養殖基地+貧困戶”“合作社+灘羊協會+貧困戶”“村集體+黨員+貧困戶等發展模式,通過企業代銷、訂單收購、以獎代補等形式實現企業與貧困戶利益共用、風險共擔。鹽池縣注重産業鏈標準化經營,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品種選育、繁育生産、屠宰加工等27項技術標準規範,建立産業鏈品質追溯系統和防疫檢疫體系。研發即食羊肉、二毛裘皮、羊血肽等深加工産品,實現産業鏈的縱向延伸;以全域旅遊為契機打造灘羊文化産業園,促進産業鏈的橫向延展,為貧困戶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農家樂等鄉村服務業發展。在政府倡導和扶持下建立多元融資體系,以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資金短缺問題。政府逐戶制定貧困戶金融幫扶計劃,以財政補貼和貼息貸款的形式支援貧困戶發展産業,鼓勵龍頭企業為貧困戶擔保獲取銀行貸款,量身定做灘羊保險系列産品,降低貧困戶産業受市場波動、疫病疫情影響的風險。目前,鹽池灘羊産業已實覆蓋鹽池縣所有貧困村,使得超過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已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其對貧困戶增收貢獻率達80%以上。


重慶武隆區全域旅遊産業減貧模式


重慶武隆區地處武夷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是渝東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武隆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每人平均耕地不足,貧困程度較深。伴隨著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的日益增長,生態資源已成為武隆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後發優勢。武隆區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依託優質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探索出全域旅遊減貧模式,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扶貧開發的共贏(圖6)。

在政府主導和推動下,重慶武隆區制定因村因戶精準幫扶措施和産業扶貧規劃,明確生態産業化發展方向,轉變農戶傳統發展觀念。依託精準扶貧政策支援,加快推進鄉村交通、通訊、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打破封閉落後的局面,夯實轉型發展基礎。政府以直接投資和政策優惠等方式成立或支援龍頭企業參與産業扶貧,鼓勵幫扶能人自發成為新型經營主體,並在村集體帶動下鼓勵貧困戶以資産入股的方式參與産業發展,構建起了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貧困戶的産業經營體系。武隆區還注重糧食、高山蔬菜、特色林果種植及草食牲畜養殖,促進當地特色種養業發展,依託生態旅遊打造鄉土特色品牌,通過農産品線上線下銷售促進貧困人口增收。


貴州水城縣科技促進産業扶貧模式


貴州水城縣地處烏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地帶,屬於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地表破碎,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重,農村地區長期陷入貧困化生態環境退化更加貧困化的惡性迴圈中。水城縣國土面積3607平方公里,總人口93萬人。水城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深度貧困縣;其貧困面廣、程度深、攻堅難度大,2014年有2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8.86%2016年脫貧攻堅以來,水城縣依托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的科技優勢,探索出科技助推“三變”的科技扶貧發展模式。

水城縣2017年被確定為中科院的定點幫扶縣。中科院面向水城縣産業發展和科技需求導向,因地制宜,通過引進先進技術、研發高附加值産品、推廣示範、技術培訓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提升水城縣産業扶貧效益。在中科院多個院所的幫扶下,水城縣採取長短結合方式,建立了獼猴桃為主導,輔以食用菌、馬鈴薯、刺梨、小黃姜、中藥材等多種産業協同推進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目前,累計發展獼猴桃、茶葉、刺梨等特色産業113萬畝,實現了全縣貧困人口“疊加式”“立體式”産業全覆蓋。通過科技增強産業發展動力,實現了科技賦能産業扶貧,促進了貧困群體增收脫貧。貧困人口從産業提質增效和擴大就業中受益,也從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中增加收入,戶均年持續收入3000元。

 

結論與討論

精準扶貧是一項重大的世界工程、技術工程、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産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關鍵舉措,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本文在界定産業扶貧內涵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産業扶貧的作用機理,重點解析了新時代産業扶貧與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重要措施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總結提煉了我國精準扶貧背景下産業扶貧的主要類型與模式,並通過典型案例剖析了不同地域産業扶貧的減貧路徑。


結論


産業扶貧是指立足於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發展為杠桿、以增收富民為目的的造血式扶貧開發過程,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實現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的根本舉措。産業扶貧的主要目的在於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變“開髮式”扶貧為“參與式”扶貧,提升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和貧困人口的自主脫貧能力。


産業扶貧涉及對象廣、涵蓋面大、類型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貫穿于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和五個一批措施中,與精準扶貧十大工程相輔相成。各地在扶貧實踐中,以産業扶貧為重要抓手,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建立了企業、合作社、村兩委、金融機構、農戶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並通過發展生産、發展教育、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和社會保障等措施促進了貧困地區的轉型發展。


産業扶貧的典型模式包括“政府+農戶”“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5種。不同地區依託其獨特的資源稟賦情況、交通區位條件、歷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産業,因勢利導推進脫貧攻堅,實現産業興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産業扶貧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産業扶貧有助於優化鄉村地域系統,促進鄉村地區産業結構或産業體系升級,提升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增加貧困群體就業和增收機會,助力區域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但是,也可能面臨政府主導型産業與貧困戶需求脫節、貧困戶參與度不高、産業同質化、産業鏈條不夠長、扶貧産業抗風險能力弱和持續性不夠強等現實問題。


討論


産業發展是連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橋梁提升産業扶貧品質和可持續性,充分發揮産業扶貧在脫貧攻堅品質提升與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5點:産業扶貧應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遵循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原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消費扶貧帶動産業扶貧形成閉環,以加快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産業扶貧要尊重産業發展和市場配置規律。要從貧困地區資源條件出發,科學規劃産業扶貧項目,健全産業扶貧長效機制,積極探索産業扶貧模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貧困地區産業結構轉型和三産深度融合發展。産業扶貧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要主動對接生態文明、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以産業發展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産業扶貧與科技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相輔相成。産業扶貧不僅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還要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助推貧困地區的特色産業發展。産業扶貧要走生態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産業扶貧還要強化東西協作,通過區域産業發展優勢互補,補齊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産業發展短板,打通區域內産業協同發展大迴圈,並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構築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産業扶貧發展新格局。


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是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對於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高農民生産生活品質均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佈局之年。有序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鄉村是主體,振興是目標,戰略是方法。脫貧攻堅的“産業扶貧”、鄉村振興的“産業興旺”具有嚴密性、系統性、漸進性。因此,不斷創新機制和依靠科技,大力推進鄉村産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以産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以産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産業振興、興業富民,而産業振興最重要的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提高就業與增收能力。貧困地區應抓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立足其後發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特色産業和推進生態産業化,注重扶貧産業幫扶對接的全鏈條打造、一體化管理,更好地發揮産業扶貧對於支撐鄉村轉型與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作用。(作者:周揚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軒暢 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劉彥隨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