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6月25日電 題:原模翻制的羅丹《思想者》如何落戶長春?
——專訪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韓璐
中新社記者 郭佳
享譽世界的《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有“雕塑城”美譽的吉林長春收藏著中國唯一的原模翻制《思想者》。它如何來到長春?這件宗教意味頗濃的作品何以在中國廣為人知?對此,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韓璐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原模翻制的《思想者》是怎麼來到長春的?
韓璐:建設于2000年的長春世界雕塑園(原名“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是一座以東西方文化藝術相融合為理念的大型現代雕塑藝術主題公園。截至目前,在長春世界雕塑園共舉行了五屆世界雕塑大會及二十屆國際雕塑作品邀請展,擁有世界216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件(組)雕塑作品。這也是長春作為“雕塑城”的由來。
2003年9月,首屆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大會期間,多位官員、知名雕塑家、學者建議長春適當時引進國際雕塑大師作品,長春採納了這個建議。
在知悉長春欲引進雕塑大師藝術品的意願後,法英兩國相關人員來到長春考察雕塑藝術發展情況,對當地雕塑文化予以肯定,長春也派出相關人員拜訪法國羅丹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並與法國蒙特勒伊市(與長春互為友好城市)展開雕塑交流,兩市還通過互換雕塑作品的方式,為引進羅丹的雕塑作品進行“熱身”。
2006年8月,在彼此加深了解後,羅丹博物館正式答應向長春出售羅丹原模翻制的雕塑作品《思想者》。2007年7月26日,《思想者》在長春世界雕塑園落戶。
按照國際慣例,雕塑作品中一具模子可以限量澆鑄出多件同樣的作品,這些作品都被視為原作。《思想者》一共有5具石膏模子,前4具在羅丹生前澆鑄出了21件《思想者》作品。長春世界雕塑園的《思想者》則是羅丹博物館用第5具模子澆鑄的,雕塑上還刻有特殊印記以鑒別真偽。
除了《思想者》外,長春雕塑園入口處還安放了羅丹的《加萊義民》《青銅時代》《巴爾扎克》《行走的人》等4件作品,構成“羅丹廣場”。
從東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角度看,不僅《思想者》來到了中國,還有更多藝術作品落戶中國,這是文明交流的必然。
中新社記者:《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一直眾説紛紜。您的觀點是什麼?
韓璐:“思想者”的形象,最初被羅丹放置於雕塑《地獄之門》的門楣。後來這件作品被獨立出來並放大,成為人們現在熟知的青銅雕塑《思想者》。
《地獄之門》是羅丹以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為主題創作的表現人間地獄的雕塑作品。故而在門楣上低頭坐著望向地獄的“思想者”,可以被看作是但丁本人,面對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而陷入沉思。也有説法,那是藝術家羅丹本人,在創作《地獄之門》的過程中感受到地獄中人類的疾苦而陷入沉思。
無論這個“思想者”具體指代誰,或許都可將他視作“人的代表”。此“思想者”並非簡單以上帝視角去俯視眾生,而是將自己代入到人類的痛苦情感中,共情、思考、感受,這一點可以從羅丹塑造的人物身體語言中有所體會,包括繃緊的肌肉、摳緊的腳趾、深邃的目光、蹙緊的眉頭、壓抑的姿態。因此,“思想者”看似坐在高處,置身事外地洞察人類疾苦,實則是置身於內,對人類的掙扎哀嚎感同身受。
當然,這也是羅丹的藝術不同於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之處,那就是基於對人本身的觀察,用最自然的方式去表述“人”,去塑造人體、表現人性。
中新社記者:20世紀初,羅丹及其作品通過書籍、報紙等傳入中國,對中國藝術界、文學界産生巨大影響。您認為,這背後有何原因?
韓璐:羅丹是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西方現代藝術家之一,這其中美學大家宗白華、大文豪魯迅等人貢獻頗多。羅丹雕塑作品與古典雕塑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再沿襲用理想美去“矯正自然”的方式進行創作。他尊重自然,尊重被創作的對象本身,善於通過創作對象的本源特徵去挖掘真實的美並加以表達。正是羅丹在創作中對於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尊重、還原及致敬,才使其作品凸顯出與古典雕塑從外表到內在的諸多不同,羅丹因而成為開啟現代雕塑大門的重要人物。
《思想者》最初被介紹到中國時,正值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是中國社會和歷史轉型的重要時期,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將國民從五千年的思想禁錮中解放了出來。更重要的是,新文化運動高舉的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啟發了當時的人們在精神上的覺醒。應該説,《思想者》的出現正好契合這一思想解放浪潮。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雕塑藝術如何更好地“破壁”交流?普通人如何欣賞雕塑藝術?
韓璐:雕塑藝術創作的題材選擇、表現手法等,由於地域、民族、文化背景、藝術理念乃至社會政治體制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面貌,也會産生理解上的某種藩籬,但總有一些作品,能夠超越藩籬,直抵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激發澎湃的情感。有時,它們僅憑視覺等感官元素便可將人類連在一起。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都有同理心,情感自然也有某些契合點。那些關注人本身、挖掘人性內核的作品,就好比《思想者》一般,以生命的意義為主旨,把對人類的關注放在首位,如此,其藝術魅力便不限于表像可見的技法精湛、造型準確,更在於內裏對人性光輝的關注、對人類命運的思索。這樣的雕塑藝術才能跨越地域與文化鴻溝,超越語言表達,最終打破壁壘、實現共鳴。
國際上諸多美術館互相合作,進行展品互借、交流,實際上給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眾搭建更多了解藝術、接近藝術、欣賞藝術、喜愛藝術的平臺。長春世界雕塑園依託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拉近了藝術與人的關係,人們徜徉其中,看到的不僅是世界216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件(組)雕塑作品,還有不同的文化表述和多元化的藝術樣貌。
藝術之於人、藝術之於自然乃至生命的和諧構建的關係,是人類生存過程中永恒的話題。對普通人而言,也許不應局限在基於藝術的本體語言去探討東西方藝術,而應用心體會人、自然、藝術共同構建的和諧氛圍。如此,不僅能獲得欣賞藝術的愉悅,還能收穫大自然帶給人們的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完)
受訪者簡介:
韓璐,藝術學博士,現為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荷蘭、波蘭、澳大利亞、美國多所高校訪問學者。雕塑作品多次在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重要國內展覽中入選並獲獎。多件作品被中國雕塑學會、浙江美術館、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長春世界雕塑園及南韓、泰國的藝術機構收藏。發表雕塑藝術理論相關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2部,主持社科項目2項。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