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和而不同”為何是文明發展必要路徑?

發佈時間:2023-06-21 08:53:28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張茜翼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海口6月20日電 題:“和而不同”為何是文明發展必要路徑?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姚新中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特點?當前全球文明發展面臨哪些挑戰?為什麼説“和而不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要路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姚新中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特點?

姚新中: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多樣、一體的。人類早期四大文明分別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其中只有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曆史,綿綿不斷流傳下來。

中華文明多點起源,上古中國不僅有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還包含其他文明。考古學家將中國文明起源比喻成“滿天星斗”,這些閃閃發亮的星斗如何形成一個整體,成為今天我們所認知的中華文明?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趙汀陽教授提出了一個“漩渦模式”理論,將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方式解釋為有著強大向心力的漩渦,起源於不同區域的不同文明相互吸引、同在共存逐漸形成一個超級文明體,而漩渦本身也因新的文明加入而變得越來越強勁,並由此構成了巨大的歷史時空。中國就是因這一強大的漩渦而誕生,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向心力,是後期大規模政治與文化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標誌著它所代表的中華5000多年文明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圖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莫角山遺址。王剛攝

佛教的傳入中國,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一種系統性的外來宗教,能夠融入到原來以儒道為主的中華文明之中,本身就凸顯了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能夠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具有多樣性,而且在不斷交流、互動、包容中也具有趨於和諧、一體的特點。尤其是中華文明。

中新社記者: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如何與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姚新中:回答這一問題須從“和”開始。“和”的思想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內涵和基本特徵。儒家之“和”並非局限在家庭親情,還具有政治學層面的廣泛意涵。《尚書》《禮記》等經典都明確把“和”作為善法良治的必要工具,把“和、仁、信、義”作為天下一體的主要支撐。“和”政治學是儒家天下觀的核心內容,是早期中國思想家所高揚的旗幟,倡導的“世界秩序”價值原則。

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以精闢的語言對“和”的世界觀意義進行總結和提升,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哲學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一思想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重要依據,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也是推動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動的強勁動力。

中華文明與更遠地域的文明交往歷史悠久,有詳細文字記錄的可追溯到絲綢之路。西元前13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橫貫東西的古絲綢之路。2000多年來,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守望相助,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一段段佳話和傳奇。

如今,中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文化、教育、衛生、旅遊、地方交流等合作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共同構建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正讓延續千年的友誼更加深入人心。

“和而不同”蘊含著全球文明新發展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文化密碼,是在百年之未有之大變局中推動全球文明發展的價值導向,因為“和而不同”不僅承認萬千世界具有內在差異,不同文明形態具有多樣訴求,不同民族國家發展遵循不同路徑,且通過共存、互鑒、互補來更深刻地理解“異同互動”“不同之同”,體會從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從而為實現人類文明新發展奠定哲學的基礎。

中新社記者:當前全球文明發展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尋找出路?

姚新中: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包括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的挑戰,以及由此引發的戰爭與和平的不確定性。科學技術如生命科學、AI技術、量子計算等挑戰,以及如何從人類文明發展走向來應對挑戰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挑戰,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對抗的不確定性。氣候變化與環境惡化的挑戰,以及全球治理體系與功能赤字的不確定性等等。

多樣的文明形態、多樣的文化系統如何能匯成人類文明發展的浩蕩主流?如何從“多樣”“不同”等前提導引出“萬邦和諧”的新天下秩序?古代中國的“和”哲學所闡發的政治觀、國際觀、天下觀,是以“德治”為基礎的世界觀。“和”並非使用暴力去征服,而是以“修德”為出發點,來構建一個和諧的政治體系,以期達到“近者悅,遠者來”的目的。

“和而不同”對當今世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其本體論根據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只有正視“萬物”“多途”“並行”的存在論前提,才有可能尋求它們之間的共性,從而形成共同的訴求、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命運。

這不僅需在空間上,考慮不同文化體系、價值關懷如何能和諧並行,且要在時間層面上,考慮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的不同價值訴求,深刻認識文明形態間“和而不同”的重要性,理解歷史發展階段“和而不同”的規律。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説“和而不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要路徑?

姚新中:全球文明匯集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並在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與提升,因此,是人類價值訴求的多元一體。如何從多元達到一體對於全球文明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儒家“和而不同”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促進全球文明新發展的一個中國方案。

應對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唯一途徑,只能是以“和而不同”來推動全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因為“和”的精神不在於排斥而在於包容,不在於拒絕而在於尊重,不在於執一獨斷而在於互通互鑒。“和而不同”承認萬千世界具有內在差異,文明形態具有多樣訴求,傳統與現代在觀念與實踐中具有不同樣式,並通過“求大同存小異”、共生共長、美美與共來實現“不同之和”。

“和而不同”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智慧,是中華文化為人類進步所作出的重要思想貢獻。當今世界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而不同”既可提供共克時艱的基本方法,也能指導探索人類文明新發展的有效路徑。(完)

受訪者簡介:

姚新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雜誌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副主編、北京大學世界倫理中心執行主任。2001年入選英國高校傑出人士;2002年入選英國皇家亞洲學會(Fellow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2003年入選《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2004年任英國牛津大學The Ramsay Research Centre高級研究員;2008年至2013年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創建中國研究院並任院長。曾獲評北京市高校先進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比較哲學、儒學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