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屈原筆下的“香草美人”從何而來?

發佈時間:2023-06-21 14:42:02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喻珮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靈修美人,以媲于君。”《楚辭》中的“美人”從何而來?“香草”在楚地有何妙用?故事要從楚國的“香薰”——銅熏杯説起。

在湖北省博物館“楚國八百年”展廳,除了精妙絕倫的青銅器鑄造,觀眾最感興趣的還屬2000多年前楚人的“精緻生活”。楚人喜居高臺,臨水築室。《楚辭》描繪楚人房舍梁用桂木,蓀草(菖蒲)涂壁,筵席鋪設,香椒、辛夷、白芷充盈其間,香氛氤氳,驅蚊除蟑。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的銅熏杯。新華社記者 喻珮 攝

展廳中“房舍家居”單元,展出了一件2002年出土于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的銅熏杯。這件文物高14釐米、口徑12.5釐米,敞口、平底,杯壁鑄有卷雲紋等紋飾,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銅熏杯與豆形銅燈、獸面紋銅鏡等文物共同陳列,充分展現出熏香已是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即使是楚人的日常生活器具,也常常見到新意迭出、精美絕倫的作品。在另一側的展廳內,20世紀80年代先後出土于湖北的兩件熏杯並列展出,以呈現不同的青銅鑄造工藝——鳳紋銅熏杯裝飾相互蟠纏的鏤空鳳紋,鑄造細密;錯銀銅熏杯通體嵌入銀絲,技藝高超。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鳳紋銅熏杯(左)和錯銀銅熏杯。新華社記者 喻珮 攝

“在考古報告中,此類器物被稱為鏤空杯、熏杯、筒形器等,有的熏杯出土時殘存有植物。”湖北省博物館資訊中心主任、中國屈原學會理事楊理勝介紹説,鳳紋銅熏杯出土于湖北荊門包山2號墓,墓主人為楚國左尹,職位相當於後世的副宰相。

它們是楚國貴族的愛物,也是曾國國君的珍寶。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一件望山1號墓出土的熏杯,其墓主人正是“國寶”越王勾踐劍的主人悼固。此外,在曾侯乙墓出土的15000多件珍貴文物中,也少不了銅熏杯的身影。一件九龍纏繞、器口鑲嵌綠松石的熏杯,彰顯“美人”風範。

楊理勝説,關於“香草”“美人”的最早的記載來源於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王逸認為,屈原在作品中,常以“香草”譬喻忠臣,以“美人”譬喻君王。因為《楚辭章句》在楚辭研究上的崇高地位,後世學者多有信從,“香草美人”的説法得以流傳。

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一處居民樓懸挂艾葉。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以辭賦表現楚地的方言聲韻、人情風物。香草香木是《楚辭》中的主角——蘭、芷、杜衡、蕙、杜若、辛夷等。山川草木,被用來表情寓志,比興托物。而對植物的善用與寄情,則説明屈原時代的人們已經對身邊的各種植物有了豐富的認識和理解。

楚人的“植物情緣”沿用至今。如今,兩湖地區的端午節習俗中常見戴朱索、佩菖蒲、懸艾于門、飲雄黃酒、採制藥物等,旨在辟邪除疾。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濕潤的南方地區,人們依然愛好用傳統香草凈化空氣、熏香衣物、驅蚊除蟑。

記者:喻珮

編輯:李爭艷、劉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