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化內涵是傳統節日的靈魂

發佈時間:2023-06-21 09:49: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春枝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原標題:文化內涵是傳統節日的靈魂

包粽子、話傳承、獻愛心……端午節到來之際,各地相關紀念活動漸次拉開序幕。

散落在歲時“點”上的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價值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節日即紐帶,聯結著傳統與現代、過去和未來,潤物無聲地滋養著世代人民,成為民眾安頓個體精神、休憩心靈的重要“節”點。每當節日臨近,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總會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過節過的是什麼?是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延續,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中國傳統節日根源於古代農耕文化,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文化創造,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最具活力和影響力、最具民族特色和個性的傳統文化,其中寄託著無數美好的願望,已積澱成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傳統節日的靈魂就是其文化內涵。

從端午節説起,不少人稱其為“粽子節”,這有一定道理。多數中國傳統節日都與古老祭祀儀式有關,比如春節祭神,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祭屈原等,節日食品獻祭形成了眾多相關的飲食文化。據傳,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源於投江的屈原,為了防止他的遺體被魚蝦啃食,人們將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狀,用竹葉係好,投入江中喂魚。從某種程度上講,粽子是端午節文化的物質載體。這與中秋節被叫做“月餅節”相類似。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過節理解為“吃吃喝喝”,甚至一味地渲染“吃”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風貌,寄託著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想情懷,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主題與文化內涵,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寄託著中華兒女特有的家國情懷。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故事通過“過節”這一特別形式一代代傳承與延續。因此,過傳統節日重要的是要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引導廣大群眾在積極參與中體驗節日習俗、展現中國精神、增進文化自信,煥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近一段時間,為迎端午,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從社區組織的居民包粽子比賽,到景區、傳統文化基地開展的青少年端午研學實踐,再到多地舉辦的端午詩會、龍舟大賽等,社會各界通過各種各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搭建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平臺載體,推動傳統節日走進人們生活、浸潤人們心田,讓大家在熱鬧的活動中沉浸式感受豐富厚重的節日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與人民群眾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是中華億萬兒女共同的節日,我們有必要把組織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擺上重要位置,通過在傳統節日及相關傳説起源地等區域打造一批傳統節日活動示範點,以點帶面、多點成線,整體推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提升水準、形成聲勢,努力營造良好節日氛圍。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裏,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也正是基於這一道德自覺,儘管時代在變,但家國情懷始終是傳統節日不變的底色。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挖掘展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要堅持突出培育家國情懷,引導人們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要充分發揮傳統節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讓傳統節日成為愛國節、文化節、道德節、情感節、仁愛節、文明節,推動節日文化活動千姿百態、精彩紛呈、健康向上。

傳統節日有創新才有生命力

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是通過民俗活動表現出來的,民俗活動越豐富,越有利於傳統節日的傳承。因此,要圍繞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髓,創新其表達方式與傳播形式,增強節日文化活動的群眾性、廣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讓傳統文化貼近人民,融入生活。

旅遊是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切入點。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可以通過增加體驗類文旅産品供給,融“傳統文化風俗”于“旅遊度假場景”,將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有機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等旅遊空間,創新打造多樣化的旅遊産品。比如傳統節日類研學遊就受到了廣泛歡迎。

傳播傳承節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徵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過節新形式不斷出現,不少年輕網友選擇線上上體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元宵節,他們在微信群裏約一場詩詞“飛花令”;清明節,他們在網路空間參與線上祭掃活動;還有更多的人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分享自己家鄉熱鬧的節日場景,又透過別人的鏡頭走進了不一樣的過節現場。如今,各地在組織線下節日活動的同時,往往借助各種線上平臺,推出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滿足不同群眾的個性化需求。各地群眾縱然相隔百里、千里,也能通過雲平臺身臨其境。新媒介為傳統節日插上了傳播翅膀,把不同時空的人會聚在同一片歡樂的海洋。

傳統節日有創新才有生命力,既要創新表達方式與傳播形式,還要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傳統節日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跟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演進密切相關,它不可能獨立於社會大環境,而是會隨著時代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是一個必然趨勢。比如重陽節,長期以來,避禍除邪消災、強身健體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內涵,但是隨著時代進步,我國對重陽節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強化,倡導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賦予其老年節的時代內涵。再如清明節,原本主要是祭祀宗族先人,後來增加了對黃帝、炎帝等中華民族先祖的公祭活動,近些年逐漸擴大到對革命先烈的祭祀紀念,這種變化把祭祀對象從家庭、家族擴展到國家先烈,禮敬先人、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涵因此變得更加豐富。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厚植新時代青年愛國情懷、塑造新時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導新時代青年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一些學校利用傳統節日打造“紅色思政課堂”,不僅有效推動了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更加深入人心,還帶動孩子們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弘揚了革命精神,傳承了紅色基因。

傳統節日要與時俱進,就要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但是“賦值”應建立在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之上,背離或扭曲節日文化內涵的“賦值”是沒有生命力的,也終究會被淘汰。

(作者:張春枝,係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