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看視頻、賞技藝、購産品 網上非遺傳承就是這麼“火”

發佈時間:2023-06-26 09:23:03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葉子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非遺項目不僅線上下活動“圈粉”,還常常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甚至火出國門。看非遺傳承人的直播表演、在電商平臺購買喜愛的非遺文創、線上參觀非遺數字博物館……透過網際網路,越來越多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帶動了線上銷售

“咱河南的非遺項目好看、好玩還好吃,真是太潮啦!”6月10日,在河南省南陽市城區解放廣場上的“河南非遺購物節”展廳內,短視頻達人正通過鏡頭向觀眾介紹各類非遺項目,引得網友點讚、下單。當天,河南省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主場活動在南陽開幕,83項傳統美術類、手工技藝類代表性項目和文創産品,以展示、展銷形式帶動了現場和線上銷售熱潮。

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通過新途徑展示傳統技藝,讓更多人了解到非遺的魅力,也借此打開了新的銷售市場。例如,花絲鑲嵌技藝非遺傳承人何青入駐短視頻平臺一年多來,收穫230萬粉絲,售出超20萬件工藝産品。

近日發佈的《2023抖音電商助力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平臺上非遺傳承人帶貨成交額同比增長194%,成交額超過百萬元的非遺傳承人數量同比增長57%,手工麻花、陶瓷杯、紫砂茶壺、花絲鑲嵌項鍊、武夷岩茶是最受消費者喜愛的非遺好物。

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副院長薛可表示,要讓數字化表達“活”下去、非遺數字化內容“潮”起來、非遺數字化展示“傳”出去,以非遺數字化消費帶動全社會對非遺的關注與重視,促進非遺保護與利用。

傳播到千家萬戶

近日,一則好消息在廣東漢劇迷的圈子裏傳開:廣東漢劇融媒宣傳平臺正式上線了。這是依託廣東省廣播電視網路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的技術支撐能力,運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所搭建的宣傳平臺。

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張名片,廣東漢劇大氣典雅、聲名遠揚,流傳下來許多經典作品,是“客家人的大戲”,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廣東漢劇融媒宣傳平臺上線後,將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以及電視大屏+手機小屏、傳統媒體+新媒體、線上+線下的方式,製作、推廣廣東漢劇原創內容。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是融媒體時代宣傳廣東漢劇的新形式,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將讓更多觀眾感受“南國牡丹”之美。

國務院先後公佈了五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門類。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越來越多非遺項目尤其是許多小眾的非遺項目為大家所熟知,“走進”千家萬戶。“藏羌碉樓的營造技藝、瓷胎的竹編技藝、成都漆藝的一筆成畫,川劇變臉的出其不意,原來四川有這麼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還開發了數字藏品,非遺好潮啊!”……在網上,觀眾可以輕鬆看到豐富多彩的非遺內容。

重慶市手工編織協會會長綦濤,認識到網際網路的巨大作用。該協會聯合各省份手工協會發起了西部手工藝術聯盟,開展線上曬貨會、開通國際直播間等,將傳統非遺手工製品傳播到世界各地。“未來,我們將建設虛擬展覽推廣平臺,讓更多觀眾隨時隨地線上訪問、觀看、參與非遺項目的製作過程。”

與旅遊深度融合

短視頻博主“樂天Ryan”是一位借助短視頻將家鄉非遺向外推廣的90後。作為一名貴州人,他選擇回到家鄉,用相機記錄故土。他在短視頻平臺推出“記錄100個中國非遺技藝”系列食品,讓越來越多人了解、認識非遺,也促進了家鄉的形象傳播和文旅熱度。

今年2月印發的《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機融入能進一步豐富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旅遊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

當下,“非遺+演藝”“非遺+飲食”“非遺+特色村鎮”等業態方興未艾,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將為非遺“出圈”增添新的重要渠道。山東省濟南市文旅局發起“泉城非遺推薦官”招募活動,面向全社會招募熱愛非遺、策劃能力強、能自主創作發佈短視頻的非遺傳承人、網路達人、自媒體人等社會人士和團隊擔任“泉城非遺推薦官”,從不同視角、領域出發,搭建起宣傳泉城非遺的傳播矩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應當用好優質文旅類主播等“網際網路+”人才,為非遺傳播“納新”,鼓勵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與熱門主播合作,邀請其推介城市、景區、地方歷史文化,為當地特色非遺項目“引流”“獲客”。(記者 葉子)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