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黎麗: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為何“跨時空相遇”

發佈時間:2023-06-21 14:54:20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歐陽開宇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倫敦6月20日電 題: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為何“跨時空相遇”?

——專訪旅英文化學會主席黎麗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在英國埃文河畔的小鎮斯特拉特福,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故居裏,有一座莎翁和中國明代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並肩而立的雕像。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是同時期文豪,都于1616年逝世。他們各自以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對東西方文學産生了深遠影響。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旅英文化學會主席黎麗,解析莎士比亞和湯顯祖跨越時空的相遇為中西方文化互鑒帶來的啟示。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不約而同用戲劇反映對現實的思索,成為所處時代的思考者和夢想者,為何歷經數百年,兩位的作品經久不衰?

黎麗:對任何偉大的戲劇作品來説,經久不衰都是其社會功能和藝術功能高度契合時代的表現。兩人在萬里之遙的東西方同時出現,如今在世界劇壇相遇,作品也經數百年歲月的磨洗光芒愈顯。

莎士比亞時逢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文藝復興,他以百科全書般波瀾壯闊的視角,展現了人性解放的時代風采;湯顯祖高舉著“以情反理”的大旗,同樣讓衝破封建禁錮的個性解放精神,在東方的戲劇舞臺上綻放。殊途同歸的人文精神,是兩人戲劇藝術生命得以高飛遠翔的思想核心。

在戲劇藝術的形式本身方面,湯莎都達到了非凡超卓的水準。素材上,兩人都從有歷史厚度和受眾廣度的傳奇故事中攬精集萃,佐以天才的提純昇華,使這些故事及人物獲得永久的戲劇生命力。兩人在戲劇的寫作原則、情節、風格、人物、語言、戲曲形式、理論、詩韻曲律等諸多方面都建樹頗豐。如莎士比亞對希臘戲劇黃金三一律的突破,悲喜劇類的合一,內心獨白創作手法運用;湯顯祖的“主情”戲劇觀,“意趣神色”的創作原則,現實與夢境的虛實交織,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等等。正是這些前所未見的天才獨創,才使得兩人站上了東西方劇壇的藝術峰巔,他們的作品因此也聞名遐邇並廣受人們的讚嘆、欣賞和喜愛。

作為思考者和夢想者,這些作品已然成為兩人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藝術豐碑。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求真思考,對人文理想的至情追夢,都已成為一種超越時代和永恒的精神價值,並在不同的現實語境下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中新社記者: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上,不同種族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為何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在數百年後的今天能夠走到一起?

黎麗: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作為東西方戲劇領域的卓越代表,兩人能走到一起的時空和契機雖屬偶然,但他們的相遇則是當代全球化大背景下,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必然。

雖然本質上各美其美的不同藝術之間不應也不可論高下,但“東方的莎士比亞”的讚譽,能令許多不熟悉湯顯祖的人們,瞬間就領悟到他在東方戲劇史上的崇高地位,起到推進湯顯祖藝術向世界傳播的正面作用。此前,中英聯合舉辦的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活動,更是適時地把對兩人的跨文化研究的深度、廣度和熱度推上了新的臺階。

每個文明都是另一種文明的鏡子,照見對方也反照自己。湯莎跨時空相遇,不只緣于同年逝世的巧合,更是東西方戲劇文明在發展進程中交流共鑒的需要。它開啟了一個以兩人的戲劇藝術為載體的跨文化研究的新平臺。這裡面不僅有東西方的舞臺與舞臺的相接、觀眾與觀眾的溝通、學者與學者的交流,更是一個可以向歷史、哲學、社會、文學、詩歌、音樂、翻譯等眾多領域進行多點多面輻射的廣闊平臺。我們從莎士比亞那裏,看到他獨創的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也從湯顯祖那裏遇見杜麗娘的唸白,兩者藝術形式上心有靈犀的內在關聯就可作為一個“點”。而湯顯祖的“主情論”與中國哲學思想及佛道儒的牽涉,莎士比亞的鏡子的現實反映論與希臘哲學的關聯,也可把兩者納入中西文化哲學思想這個更大的“面”的學術空間。

兩位戲劇大師身後代表的兩種大的文明文化層面上的交流共鑒和互補互惠,才是其更深更廣的社會人文意義之所在。

中新社記者:中英都是文化大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幾年前,中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共同舉辦的活動廣泛吸引中英受眾,並掀起了一股“中國戲劇熱”,為何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相遇能讓中英文化交流更加熱絡?

黎麗:湯莎的紀念活動在中英受眾中産生吸引力,原因是兩國的民眾與戲劇家之間的文脈相親。對英國受眾來説,莎士比亞雖早已走向世界,但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家的,是他們在全球具有頂級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也是英國文化無可替代的經典核心。因此當他們聽説遙遠的東方大國,出現了一位有同等歷史分量的戲劇家時,自然會激發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而對中國人來講,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可與莎翁比肩的偉人,同樣會激發出強烈的自豪感和高漲的熱情。

另一個因素是英國有熱愛戲劇的風土人情。當看到倫敦的上百家劇院、與紐約百老彙並稱世界兩大戲劇中心的倫敦西區、《歌劇魅影》《貓》《獅子王》這些當紅名劇流水般的常年熱演、遍佈英國的戲劇社團等場景,就能理解為何湯莎相遇能讓中英文化交流更加熱絡。

此外,有熱度和深廣度的文化交流需要切入點,名人百年紀念的活動可謂是百年一遇的切入點。在這個切入點上掀起的“中國戲劇熱”,對中英雙方的受眾來説,吸引力是“1加1大於2”的,因為這一活動的內涵外延的連接、互動和伸展,既豐富了莎士比亞,也豐富了湯顯祖,更激發了中英受眾的更多有關雙方戲劇藝術的興趣、靈感和話題。

中新社記者:除湯莎跨越時空的相遇,中英文化交流還有哪些經典的現象和特徵?

黎麗:從中西文化交流大的歷史切面看,雙方的相遇交往歷經了起起落落、陰晴圓缺。從萊布尼茨的《中國近事》到絲綢、茶葉、瓷器與園林,我們能看到中國風席捲西方的往事;從嚴復的《天演論》到火車、電燈、莎士比亞與現代派藝術,也能體會西方近現代影響東方的大潮之盛。如今,中英文明交融出現各種風潮和大勢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問題。比如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在世界戲劇史上地位的評價,西方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定位問題,先鋒派藝術和中國傳統戲曲的比較,西方流行音樂與中國民樂的文化價值等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反映出什麼文化現象,都值得學者深度研究。

中新社記者:東西方文化交流是相互切磋、加深理解的一個過程,如何讓文化遺産惠及當下和未來?

黎麗:東西方文化相互切磋是文化交流的思路與方式,而文化遺産則是交流對話的載體和平臺。過往的歷史中文化遺産惠及文化交流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從20世紀50年代起,長城接待過數百位世界領袖和外國政府首腦。30多年前,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留下的“中國的長城是最美的”讚語,已然成為文化遺産惠及中英友誼的歷史鑒證。

説到當今文化交流,記得數年前被《泰晤士報》盛讚為“文化風暴”的兵馬俑展出時幾近萬人空巷,一大早就有人排隊候票。還有很多例子都彰顯出文化遺産在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能量。

中國是個文化遺産大國。在英國或西方社會民間兩種文化交流相遇的各種場合,經常會看到那些世界級或國家級的項目如京劇、茶藝、太極拳,龍舟、崑曲、古琴、非遺美食、舞龍舞獅、國畫、書法等精彩亮相。中國文化遺産中的這些得天獨厚的庫存,始終是一個承載著和平、幸福、理性、包容、健康精神的積極力量,不斷以和風細雨、潛移默化的方式起著增進中外文化交流親和力的紐帶作用。

東西文明文化的不同是經過漫長時光演化形成的。雙方要能領會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包容、尊重、接納對方文化的境界也需要長期磨合。這既需要滴水穿石的努力,也要有鐵杵磨針的耐心。(完)

受訪者簡介:

黎麗,旅英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旅英文化學會主席,主要研究英國文學作品翻譯、跨區域文化傳播、華僑文學發展等方向,曾在《人民日報》《美術》《歐洲時報》等海內外報紙雜誌發表文章近百篇。其翻譯作品曾在大英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舉辦的“英國文學作品翻譯比賽”中獲獎,曾受邀為《歐洲時報》撰寫《中英關係40年》系列專欄文章,並參與組織、策劃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年會等多項大型文化活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