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陜西發現春秋秦大型建築遺址 為了解研究秦雍城提供科學資料

發佈時間:2023-06-21 14:48:4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潔、張哲浩 | 責任編輯:姜一平

陜西發現春秋秦大型建築遺址

為了解研究秦雍城提供科學資料

光明日報西安6月20日電 記者李潔、張哲浩 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22年6月至12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對位於秦雍城城址區東端的瓦窯頭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春秋時期大型建築遺址1座,出土器物標本500余件。

雍城是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國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秦雍城遺址位於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城南,由城址、秦公陵園、中小型墓葬及城外離宮遺址、祭祀遺址等部分組成,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瓦窯頭建築遺址位於秦雍城城址區東端,遺址現處於臺地上。

此次發現的春秋時期大型建築遺址僅存基礎部分,由南北向建築與東西向建築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南北向建築基礎由3道南北向平行的夯土墻組成,東西向建築位於南北向建築北端,建築基礎由4道東西向平行的夯土墻組成,推測東西向建築可能為兩排房屋。

考古人員在挖掘中發現,該建築下還壓有時代稍早的遺跡,暴露出來的有紅燒土面1處、水井2口、灰坑1座。紅燒土面附近出土了數量較多的製作車馬器的泥范及製作骨器的鹿角、牛角等原料。此外,遺址中還發掘出時代晚于建築的東周時期灰坑6座、灶坑3座,漢代灰坑4座、墓葬2座,唐宋至明清時期房址4座、道路2條、水井1口、水渠1條、灰坑16座。

遺址出土器物以春秋時期建築材料為主,均為泥質灰陶,主要有槽形板瓦、筒瓦、半圓形瓦當等,在建築材料表面發現大量刻畫符號,數量達183件。槽形板瓦一端寬,一端窄,瓦面略呈弧形,兩側向上圓角折出,切割痕跡明顯,截面呈凹槽形,表面飾繩紋。筒瓦瓦背飾以凹弦紋隔開的繩紋帶及素面帶,相間分佈,瓦溝素面。刻畫符號既有文字“五”“十”“又”“工”“木”“火”等,也有難於辨認的符號。部分文字或符號出土有多件,形制相同,刻畫符號長1.3釐米~6.6釐米、寬1釐米~5.4釐米,這些刻畫符號可能是物勒工名的早期形態。

瓦窯頭建築遺址出土的板瓦、筒瓦及瓦當等建築材料,製作工藝較為原始。板瓦、筒瓦兩側邊部凹凸不平,切割痕跡明顯;槽形板瓦瓦面帶有弧度,兩側圓角折出;筒瓦瓦溝泥條盤築痕跡明顯,與瓦當相接處有手指抹痕。出土的刻畫符號部分與秦雍城馬家莊一號建築群遺址出土的相同,表明二者時代相近。

相較而言,馬家莊一號建築群遺址出土的建築材料尺寸更大,製作工藝進步,出現了兩端寬度接近的槽形板瓦,瓦面平整,兩側直角折出,且馬家莊一號建築群的時代為春秋中期,廢棄時間為春秋晚期。結合秦國遷都雍城的時間,《史記·秦本紀》載“德西元年(西元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鄭宮”,確定瓦窯頭建築遺址的時代為春秋中期早段,稍早于馬家莊一號建築群遺址,是目前發現和確定的秦雍城時代最早的建築遺址。

瓦窯頭建築遺址規模大,殘存面積近2000平方米,屋頂覆蓋有瓦,是春秋中期規模大、等級較高的單體建築。與秦雍城中部宮廟區的馬家莊一號、三號建築群遺址相比較,遺址偏居城址區東端,佈局結構簡單,無回廊、散水等設施,建築材料不及後者尺寸大、工藝水準高,原建築應該非宮廟類建築。遺址規模、形制結構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21號建築基址、秦咸陽城府庫建築遺址相似,時代分別為春秋早期偏晚、秦代,由此推測,此遺址也是一處府庫建築遺址。

通過考古發掘,可以讓公眾對瓦窯頭建築遺址的規模、形制結構、時代、性質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也修正了該遺址為雍城最早的大型宮室建築遺址的觀點,為了解研究秦雍城城市設施、佈局、沿革及東周時期建築技術提供了科學資料,同時為遺址保護展示創造了條件。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1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