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望臺 | 陶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 盤活少數民族文化遺産資源

發佈時間:2023-06-16 09:37:3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秦金月 | 責任編輯:謝榮宇

中國網北京6月16日訊(記者 秦金月)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題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如何更好推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發揮民族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中國網文化頻道記者專訪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民博專委會”)主任委員、秘書長,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陶穎。

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陶穎(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保護非遺 民族博物館在行動

陶穎認為,認識民族博物館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厘清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係。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歷史、文化在物的象徵和精神生活上的反映,是有形的物化形式和無形的精神文化遺産,是歷史、文化“活”的再現,是通過一定儀式和活動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各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博物館裏的文物是那些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的文物。但事實上,我國的少數民族中,許多文物沒有載體,有的靠口耳相傳,有的是表演藝術,有的是傳統手工藝,有的則是節日和宗教活動,這部分也恰恰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範疇。

陶穎説,有些民族,如赫哲族、佤族,在歷史上沒有自己的文字,更多的是靠口頭傳承或刻木記事,那麼從事文物保護的工作者想要在這些民族中找到歷史較為久遠的文物,蒐集物證是很困難的。

當各地的綜合性博物館對我國少數民族文物的關注、徵集、搶救、收藏、保護和展覽的力度不夠時,當地的民族博物館可以在這些方面做到有效補充。

“要強調的是,在民族類的博物館裏,有很多文物實際上和非遺是分不開的。”例如我國各民族的文字、服飾、樂器、生産生活用品等,人們通過日常的生産生活,就把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下來了。

“所以在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一些博物館裏,非遺的相關物證特別的多,通常會有一些非遺專題的展覽。”

陶穎以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的一件水族馬尾繡背兒帶為例。這件文物是水族婦女背負兒童的工具,于20世紀80年代徵集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背兒帶製作使用了水族獨特的馬尾繡技藝,三都水族把這種背兒帶稱為“歹結”(水語音譯),其中“歹”的意思是背兒帶,而“結”是馬尾。背兒帶用多個繡片拼縫而成,有著豐富的刺繡紋樣,最醒目的是背帶心上一個展翅的大蝴蝶圖案。整個背兒帶繡制精細,構圖均衡飽滿,極富張力。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水族馬尾打籽繡背兒帶(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陶穎介紹,馬尾繡是水族傳統手工藝中的絕活,工藝繁雜而獨特,其中馬尾繡背兒帶最能集中和完整體現這一工藝的精湛水準。從準備刺繡的底布開始,到一件馬尾繡背兒帶的完成,共需52道工序,往往歷時幾個月甚至幾年。

馬尾繡背兒帶在水族生活禮儀中具有特殊意義。如水族女子出嫁後,生育第一個孩子時,外婆(或舅母)會送開工尾繡背兒帶以及馬尾繡銀佛童帽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是探視新生兒的必備禮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出嫁後生第一個孩子時,才能享受此殊榮厚禮。此後,不管生育多少個孩子,娘家都不會再送馬尾繡背兒帶,會一直使用先前送的背兒帶。通過贈送背兒帶,母親希望女兒婚姻幸福,母賢子孝。

正因馬尾繡的工藝獨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2006年水族馬尾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而馬尾繡背兒帶更是將水族馬尾繡的藝術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所藏的這件馬尾繡背兒帶,刺繡精美,展現了水族婦女嫺熟的刺繡技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等文化特徵的珍貴資料。

陶穎認為,“民族博物館很早就進入了非遺保護的領域。當我們對非遺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時,對於這部分文物的物證的保護和傳承,在一些民族類博物館裏就已經開始了。”民族博物館通過其宣傳教育的職能,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使廣大群眾加深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了解,從而增加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盤活民族文物資源非常重要

民族文物作為特殊的文物資源,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弘揚了民族精神,也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史的有力物證。如何盤活這些文物資源,更大發揮它們的效用?民博專委會為各會員單位搭建了一個交流交往的平臺。全國民族和民族地區博物館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學術交流,相互利用各自的文物資源進行展覽推廣。

陶穎以上海紡織博物館為例,講述了這家博物館與各地民族博物館竭誠合作,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覽,有力弘揚了民族文化,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上海紡織博物館是民博專委會副主任單位,從2013年6月起,先後與貴州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成功接洽、合作,舉辦服飾類系列展覽共計38個,對彝族、苗族、侗族等38個民族服飾進行了展示,累計接待觀眾逾百萬人。讓不同民族的服飾走進上海這座繁華都市,讓更多市民了解到了豐富多彩的我國各民族文化。

“絢彩中華——中國少數民族配飾文化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展出(2015年12月6日--2016年1月23日)(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炫彩中華——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展出(2016年5月17日-2016年7月16日)(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通過上海紡織博物館提供的平臺,不僅有國家級、省級的博物館參與展示,甚至也有縣級博物館走進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陶穎認為,“對於民博專委會來説,這是會員單位發揮良好作用的一個典型案例。有了這樣一個平臺以後,不僅民族地區的展覽到上海去了,各民族地區博物館相互之間的展覽交流也都盤活了。”

此外,民博專委會還在積極促成民族文物的研究出版工作。民博專委會和遼寧民族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的《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典》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28冊。這套叢書旨在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成就,展示我國各民族文物收藏、保護和研究成果,促進館際間的業務交流與合作。系列叢書的編撰出版,是對我國民族文物的一次摸底,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産的一次全面展示,對於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典》系列叢書(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陶穎表示,一些市縣級的博物館體量小、財力不夠,出版一套圖文並茂的圖典並不容易。但在民博專委會搭建的平臺上,這成為一項可以實現並且可以持續做下去的重要工作。

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大型銀雕屏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民族博物館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只有買醬油的錢,沒有打醋的錢”,陶穎談到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在工作過程中遭遇的瓶頸問題,也感到非常困擾。

陶穎介紹,“不同民族博物館的上級主管單位都不一樣。不歸屬文旅部或國家文物局系統裏的民族博物館,享受不到文旅部和國家文物局對文物保護的相關經費的支援,因此也大大制約了這些博物館的發展。”

據陶穎了解,多個地方的民族博物館在改制之後,重新納入到文旅體系中,享受到了配套的政策資金支援,博物館的條件得到了大幅改善,運作更加良好。

缺乏相關支援,博物館就無法更全面地履行自身職能。

以文物展示手段為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個行業開始大範圍使用新技術,博物館也不例外,文物的展示手段需要更加多樣化、多維度。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政策、資金上有一定的支援。“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通過某個專題展覽、某個大的平臺,到博物館裏去,讓更多都市的年輕人看到。在文物的展示手段上,我們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

陶穎呼籲,只要博物館履行了自身的職能並且達到了國家文博相關標準,應當考慮享受相關配套的政策和資金支援。

民族博物館須加強對外交流工作

採訪中陶穎也談到,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走出國門、走向海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從上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至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就帶著自己的展覽去過日本、南韓、前蘇聯、澳大利亞、美國、哥倫比亞等國家和地區,積極宣傳中國優秀的各民族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暨工藝展在美國洛杉磯展出(2011年11月)(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霓裳之匯--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展”在哥倫比亞波哥大展出(2016年12月--2017年2月)(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但這些展覽多數落地于當地的文化發展交流中心、大學裏的博物館,沒有和當地的知名博物館開展過有效的互動。”陶穎不無遺憾地説,“宣傳和展示中國各民族文化,反映中國多元一體的文化現象,我認為如果只是到國外的這種邊緣機構展示,受眾是不夠的。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感覺很遺憾的地方。”

此外,陶穎也發現,現在從事博物館行業的年輕人了解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途徑變少了。“到了民族地區,通過旅遊看一下,唱唱跳跳就完了,缺乏深度的了解。”陶穎説,“一方面,年輕人下到基層的機會少了;另一方面,傳統的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存在的現象也改變了。現在很多民族地區的織染繡技藝、歌舞技藝,更多的是以傳承人展示的方式出現,可能生活中這項技藝已經不常用了,年輕人就很難在生活中實際體驗到我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

更加深入當地了解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熟練掌握新技術對文物進行多維度的展現,積極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推廣至海外並形成長期有效深入人心的文化推廣模式,這也是新一代民族博物館人面臨的新課題。

“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展廳內部(2020年8月15日——2022年6月24日)(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各族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少數民族敬獻黨和國家領導人禮品展”(2017年9月——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文化記憶——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首次亮相(2016年“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文化記憶——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在民族文化宮展出(2018年1月5日——2020年1月9日)(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供圖)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民族文化宮由毛主席提議、周總理親自審定設計方案,1959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是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是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輝煌勝利的標誌,是新中國各民族團結、統一、發展、繁榮的象徵。

民族文化宮現在設有展覽館、中國民族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國家民族畫院、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業務和職能部門共15個。其中,博物館收藏民族文物5萬餘件,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有24種我國各民族文字文獻及漢文圖書文獻60余萬冊,國家民族畫院藏有著名畫家及我國各民族美術作品4000多幅。其中有些堪稱博物館界的孤品、絕品;國內外罕見的各種民族文字寫本、刻本以及年代久遠的稀世真品貝葉寫本、菩提葉寫本等。

近年來民族文化宮推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目前已推出並上線四個專題展覽。分別為“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鑒往知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民族工作文獻檔案特展”,“各族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少數民族敬獻黨和國家領導人禮品展”和“冊府擷珍——民族文化宮典藏古籍精品展”,通過500余件珍貴文物、古籍和檔案資料,回顧了黨的百年民族工作奮進歷程,詮釋了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從各個角度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動人故事。此後還將陸續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的主題展覽,通過文物古籍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在2016年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旅遊局、中國貿促會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推出的“文化記憶——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産展”首次亮相。此後這個主題展覽在寧夏、甘肅、青海、廣西等多個省份亮相,集中展示了“一帶一路”沿線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皮影、年畫、蠟染、扎染、各民族面具、藏族唐卡、新疆艾德萊絲綢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在內的多項展品,有力地向海內外宣介了“一帶一路”沿線中國的各民族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