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發佈時間:2023-05-31 13:37:2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 韻 王笑妃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國家文物局通報“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光明日報記者 李 韻 王笑妃

5月3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商代考古最新發現,通報了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河北商代考古發現與研究、陜西清澗寨溝遺址、北京豐臺新宮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這些新的發現生動還原了商代城市營建、社會制度、喪葬禮儀、手工業生産等各方面歷史圖景,描繪出更加立體鮮活的商代社會。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武安趙窯遺址出土的骨笄 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

發現殷墟時期大型祭祀溝

洹北商城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為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經歷過多次考古發掘,從2022年4月開始的本次勘探,確認了以前認定的“城墻基槽”,實際上是城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毓靈介紹,東、西城壕寬度在9米至13米之間,目前已知最大深度為6.57米,在城壕內部發現了反覆淤積和清淤的痕跡,部分城壕的坡岸還專門用夯土加固。“在東城壕上還發現了兩處進出都城的通道,通道寬約21.5米,外側發現夯土窄墻及立柱,推斷可能存在橫跨城壕的橋梁設施,進一步證明了其為城壕而非城墻遺存。”何毓靈説。這一發現,完善了學界對城市形態的認知,有助於深入探討洹北商城的城市佈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兩處進出都城通道的發現十分重要,“找到了城門,就可以順著城門‘追擊’,為下一步考古建立很好的基點”。

早商時期的鄭州商城有墻也有壕,盤龍城、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等早期商城都有城墻。而到了中商時期,洹北商城及其以北38公里的陶家營遺址則是只有城壕。“這可能是中商時期城址的一個特色:用壕不用墻。到了晚商的殷墟,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城壕或城墻”。何毓靈推測,從早商到晚商,可能存在一個從墻到壕,再到無墻、壕的演變,這或許是因為隨著商王朝實力增強、威懾力變大,對墻或壕防禦功能的倚仗越來越弱。

最新的考古發現還有一個“驚喜”:在探尋城壕東南拐角時,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條疊壓在城壕之上、長達19.36米的殷墟時期大型祭祀溝,溝內堆疊了3層人骨及動物骨骼,初步清理出3具完整的人骨,以及肢解的牛骨、豬骨、馬骨、鳥骨等。經動物考古學家辨認,動物骨骼至少分屬17個動物個體。

“如此長的一條祭祀坑,又集中掩埋如此多的馬匹,刷新了我們對殷墟祭祀方式、規模的認識。”何毓靈説,“祭祀溝建在洹北商城城壕之上,表明晚商時期該區域功能已發生變化。這為我們理解殷墟時期洹北商城廢棄後的狀態、洹北商城故地在殷墟聚落佈局中的功能和地位提供了線索”。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陜西清澗寨溝遺址出土的骨柶 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北商代考古:

復原商王朝治理和防禦體系

“河北商代考古成果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復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禦體系的重要實物資料。”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魏曙光説。

武安趙窯遺址為一處中商時期聚落,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發現墓葬、道路、環壕、陶窯、石砌水道和成排分佈的房址等遺跡。規劃有序的居址與墓地、高等級墓葬、雙室房址、卜甲占卜、殉人……種種跡象均顯示出該遺址是河北洺河流域重要的中晚商時期方國聚落。根據在銅器與陶器上發現的“↑”形符號,學者推測趙窯遺址可能為矢國的都邑。在其中一間房屋內,考古人員還發現室內熱力迴圈結構,可能是最早的“火炕”雛形。

“從南到北,從趙窯遺址到周家莊、西木佛遺址,體現了商文化影響的變化。”魏曙光説。方國類遺存從文化面貌上來看,越遠離商王朝的核心——都邑,文化面貌越疏離,地方因素與北方因素越強烈,但其仍然保持商文化的基本面貌,這點在葬俗上表現最為顯著,此種結構實際上反映了商代的治理體系。

河北商代考古發現,也勾勒出商王朝在太行山東麓的防禦體系。河北南部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為商王朝重要戰略地帶。武安趙窯、周家莊、西木佛三處商文化遺址,皆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廊道上,同時也處於太行山兩側交通的陘口之上,既是十字交通要道,也是軍事要塞。“這為我們理解商王朝控制北方地區提供了資料,趙窯、周家莊、西木佛等一系列發現,呈現出在緊挨著中心區的河北一帶,商王朝在多個重要地點有所佈局,它對北方的控制是非常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良高説。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北京豐臺新宮遺址大坨頭文化墓葬出土的靴形足彩陶尊 國家文物局供圖

陜西清澗寨溝遺址:

陜北首次發現方國一級的商代大墓

寨溝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是一處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遺址。寨溝遺址發現商代高等級墓地9處,包括“甲字形”大墓7座,其中最大一座長近70米,是陜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商代晚期“甲字形”高等級貴族墓地,當屬於方國一級的墓葬。

寨溝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等,與殷墟貴族墓葬的隨葬品相似。孫華表示,這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説明商王朝對這一地區有強大的影響。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戰偉介紹,墓葬中發現了一件體形碩大、製作精美的雕花骨器,“器身使用大型哺乳動物的肋骨製作,通長45釐米,正面雕刻五組獸面紋,並以綠松石點綴獸面的角、眼、鼻部位,背面印刻有一條夔龍”。這類骨柶(匕)主要出土于殷墟商王大墓,顯示出寨溝遺址與安陽殷墟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

商代晚期,商王朝周邊方國林立。甲骨文記載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北部和西部存在70余個方國,它們與中原的殷墟遙遙相望,共同組成了商王朝政治版圖。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所説:“當時商王朝有很多的方國,實際上像三星堆那樣大小的方國遍佈商王朝。”但目前還有不少方國沒有找到確切的地點。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雷興山説,“帶墓道的大墓其墓主都是地位很高的人,往往就是方國的國王。因此在一個地點發現帶墓道的大墓,幾乎就意味著發現一個方國”。

晉陜高原是商代方國重要分佈區域之一。商王朝西部、北部的方國應在汾河以西,可能就在李家崖文化分佈範圍內。“我本人認為,寨溝遺址很可能就是鬼方的遺址。”王巍如是説。

四項考古成果還原商代北方社會圖景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東城壕北通道遺跡 國家文物局供圖

北京豐臺新宮遺址:

中原文化與歐亞草原文化的交融

新宮遺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是一處夏商時期聚落遺址。在這裡考古人員首次發現了燕山以南地區的雙環壕聚落遺存,年代相當於夏代晚期至早商階段,也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最早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之一。

環壕聚落外東南方向發現27座豎穴土坑墓葬,佈局規律、墓葬方向一致,部分墓葬還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繪陶器、玉玦、綠松石項鍊、紅瑪瑙串珠、扣針形帶翼喇叭口金耳環等隨葬品,顯示了墓主較高的地位等級。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韓鴻業介紹,新宮遺址大坨頭文化遺存顯示了中原地區、歐亞草原等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生動再現了青銅時代燕山南北與北方草原地帶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歷史。內蒙古中南部、晉中、冀中、豫南、遼西地區等文化均對其有影響,但其中北方文化的影響最大。徐良高指出,新宮墓葬中出土的瑪瑙珠、綠松石體現出商代存在長距離的文化交流。“靴形器在西面的寺洼文化中可以見到,而彩繪的花紋是中心地區流行的樣式,靴形足彩陶尊是多種文化交流的産物,證明了商代早期之前已經發生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孫華説。

從商代的城市形態與佈局,到商代的祭祀活動,再到商王朝對方國的治理與文化交流互動、對周邊地區的文化輻射……通過最新的考古發現,商代北方地區的社會樣貌有了越來越多的清晰細節。雖然目前還有很多謎團尚未解開,但一個立體、生動的商王朝正在逐漸被復原。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31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