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023國際瑜伽日“中印傳統文化傳承互鑒的新路徑”論壇成功舉辦

發佈時間:2023-06-21 16:06:07 | 來源:中印對話 | 作者:卞秀紅 | 責任編輯:姜一平

6月20日,2023年國際瑜伽日暨中國(昆明)南亞文化藝術周、中印人文交流論壇系列活動在雲南昆明舉行,來自中印兩國的嘉賓圍繞“中印傳統文化傳承互鑒的新路徑”主題展開討論,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人民畫報社)南亞傳播部主任、《中印對話》主編喬振祺主持該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欣指出,瑜伽的一些調身、調息和調心的方法在印度人民的長期實踐中,已經證明是一種鍛鍊身體、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印度瑜伽與中國的儒、釋、道、醫、武術作為亞洲的優秀文化遺産,在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挖掘和弘揚。

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拉蓋什·古瑪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文化交流提供了許多新途徑,中國多家出版社已聘請翻譯人員,進行中印經典文學互譯工作,邁出了增進兩國相互了解的重要一步。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兩國攜手共進,將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利益。

雲南民族大學中印瑜伽學院(國際太極學院)副教授于欣力指出,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往來共同構成我國對外交往的三大支柱。中印人文交流的接力棒已經傳遞到青年人手中,青年交流與思想激蕩必將成為中印人文交流的希望和主旋律。中印兩國傳承文化文明,賡續友好友誼,需要年輕人搭建心靈相通的平臺,為促進中印人文交流貢獻智慧和力量。

廣東印太和平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宋海嘯表示,印度佛教哲學家龍樹對漢傳佛教的影響,折射出中印兩個古老民族之間的互相借鑒和共同發展。龍樹的哲學觀念隨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大程度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志成提出,當代人可以用全新的管理學角度來理解印度先哲帕坦伽利的《瑜伽經》,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困難、困境以及環境的不確定性,充分利用瑜伽這一有效工具,對自己的生活進行科學管理,更好地獲得人生啟迪。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孟加拉國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郭穗彥表示,人民之間的美好感情將是推動中印關係改善的重要力量。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中印人文交流,如改善簽證政策、開通直航航線、推動學術交流、加強貿易合作、發展跨境電商等,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山東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祝麗表示,出版物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增進文明互通互信的重要載體,出版業肩負著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神聖使命。基於山東教育出版社在中印出版交流方面的豐碩成果,建議要賡續中印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文脈,打造文化學術精品;以圖書出版和文化交流為重點,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

印度德弗文化大學助理教授亞丁表示,2000多年來,中印兩國通過佛教僧侶、政治使節、文化學者等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聯繫。歷史上,印度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産生了重大影響。今天,敦煌壁畫、白馬寺、雲岡石窟等地依然是中印兩國文明互學互鑒的見證。(撰文/卞秀紅)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