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我國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調研:老手藝激活新動力

發佈時間:2023-06-25 16:51:4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馮莉等 | 責任編輯:蘇向東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和鄉村振興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組織開展了“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工作,確定並公佈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民間文化論壇》非遺與鄉村振興研究課題組從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入手,先後赴河南開封朱仙鎮、西藏昌都卡若區嘎瑪鄉、青海同仁隆務鎮吾屯、雲南玉龍塔城鄉等地,就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及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調研,據此為推動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對策建議。

1.非遺植根鄉村,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國非遺種類豐富,且數量眾多。國務院自2006年至2021年公佈了5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10個類別,總計1557項,3610子項。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共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非遺代表性項目多來自民間,根植鄉村,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非遺是鄉村文化的精髓與典型代表。廣大鄉村是我國非遺的主要孕育之地。非遺涵蓋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鄉村社會群眾生存技巧和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更是鄉村社會生産、生活的重要支撐。以非遺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不僅養育了人民,還記錄了歷史,涵養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

在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藝人和普通老百姓都能講述其輝煌的歷史和曾經的繁華:“朱仙鎮是個大碼頭,運糧河特寬闊,河裏的船又大又華美,船上裝載了南北來的貨物。來朱仙鎮進貨的外地客商很多,南到湖廣,西到陜甘,北到河北,東到山東,全國各地的商人都在朱仙鎮留下了足跡;那時朱仙鎮的年畫作坊有300多家,年畫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家家戶戶都要請老灶爺,都要貼年畫……七十二座廟,七十二道衚同,七十二道街,七十二傳人。”

一方水土,産生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許多民間工藝的原材料和製作技藝都離不開特定的區域,比如定瓷、紫砂壺、蘇繡等,成為特定的地理文化標誌,也因此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民間廣泛流傳的《格薩爾王傳》《瑪納斯》《江格爾》以及《苗族古歌》等史詩,是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的精髓,是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精神源泉,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而且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

非遺“兩創”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在新時代,如何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國家層面,對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提供了諸多政策法規保障。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發佈《關於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2017年,制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發佈《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關於支援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工藝高品質傳承發展的通知》《關於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調研發現,各地組織了非遺工坊、非遺培訓、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完善非遺傳承與活化機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實施“山花英才”培育計劃,重點培訓民間文藝各領域骨幹會員、領軍人才、優秀創作人才。2023年上半年,先後組織了全國範圍的剪紙藝術、沙畫藝術、石雕藝術、唐卡藝術等領域的高級研修班,為非遺傳承人搭建學習、討論、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在非遺傳承實踐中,傳承人及各地各部門也在積極探索發展之路。蘇繡傳承人姚建萍用一根繡花針繪出一幅鄉村振興“錦繡圖”,她説:“這些年,通過培訓設班、長期結對等方法,把民族地區的刺繡産業振興起來,幫助更多的繡娘提高技藝、增加收入,一大批村民通過自己的手工勞動過上了好日子。”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民協名譽主席袁長流表示,當地木雕産業,從民間藝人的手工作坊逐漸發展成規模化的工廠,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工作和收入。他們還計劃通過舉辦各類型培訓班,進一步提升民間藝人的手工技藝和市場意識。

隨著移動網路的普及,非遺也走出地域局限,不少地方的年輕傳承人立足特色非遺,發展手工藝品電商,線上上直播“帶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唐卡畫師周拉讚布成立了唐卡藝術有限公司,經營花畫、抽紗刺繡、雕塑等工藝品,還通過社交平臺展示和推介非遺技藝。

2.非遺傳承人,融入鄉村建設

非遺傳承,關鍵在人。鄉村振興,關鍵也在人。關注傳承人群體,是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

鄉村非遺傳承人的作用不可或缺。西藏昌都市卡若區嘎瑪鄉,是嘎瑪嘎赤畫派最早的傳承地,現在從事唐卡繪製的有73戶共202人,重要的非遺傳承人有嘎瑪德勒、平措倫珠、桑珠羅布、其美次仁、洛珠巴松等畫師,他們傳習唐卡的主要方式是家傳和拜師,各自培養弟子幾十到幾百人不等。但家庭中的傳習不是封閉的,而是通過姻親、鄰里、鄉親構成的熟人社會締結師徒關係,形成一定地域的文化傳承脈絡。正是依附各地獨特的習俗傳統和地域文化,非遺千百年來得以在民間、在鄉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鄉村文化振興中,鄉村非遺傳承人的作用不可或缺。實現鄉村非遺人才振興,不僅需整合外部力量下沉鄉村進行支援幫扶,更要注重培養和鼓勵農民自身的內生性發展動力。

目前,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唐卡非遺傳承人,正在積極探索唐卡的傳承路徑,從早期創辦家庭學校為起點,陸續發展為唐卡畫室、唐卡研究院、唐卡學校、唐卡商業公司等多層次多維度的豐富模式,以非遺保護為基礎和抓手,推動文化與産業的互融互促。

重視青少年的非遺傳承。調查發現,非遺傳承人多是從小開始,長時段浸潤在非遺氛圍中,通過耳濡目染、口傳心授和專業研習,逐步了解並熟知非遺的真諦,並擔負起非遺傳承的使命。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勒巴舞的非遺傳承人強調從小傳習。傳承人們告訴調研組:“我叫李文先,7歲開始學勒巴舞。”“我叫陳四才,四五歲的時候爺爺就帶我跳勒巴舞了,慢慢就會了。”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在大量調查剪紙非遺傳承人後提出,非遺傳承要從娃娃抓起,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非遺傳承培育。目前中國民間剪紙整合項目組已經啟動青少年非遺傳承的相關調查和研究。

唐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羅布斯達認為,初學繪畫年齡在7-13歲為佳,最好不要超過18歲,否則難以訓練。青海唐卡傳承人更登達吉認為:“畫唐卡是有最佳年齡限制的,年齡越小,學起來越快。”

“壯家山歌唱千年,如今山歌進校園。”2023年4月,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成為“廣西山歌傳習基地”,山歌傳承人進校園,培育“劉三姐小傳人”。浙江省海寧市斜橋鎮中心小學、甘肅隴東學院、唐山灤州市中山實驗學校、內蒙古包鋼實驗一小等學校長期開展“皮影藝術進校園”工作,取得了皮影技藝傳承經驗和創新成果。多門類、多樣態的非遺及其傳承人,正以多種方式走進校園,走近青少年。

3.非遺傳承面臨“培育”“創新”困境

非遺傳承人培育時間長,與之配套的學校教育缺乏延續性。非遺傳承是一個長期學習與實踐的過程。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太運13歲進入開封當時著名的門神作坊“雲記”做學徒,學徒至少需要在門神作坊幹四年才可以出師。他在“雲記”當學徒的時間較長,大約有五六年。也就是説,根據非遺傳承的傳統模式,掌握非遺技能的前期投入成本較高,回報較慢,有的甚至看不到直接的收益。

以唐卡學徒為例,學習造像量度階段沒有工資,生活費主要依靠家裏和老師共同承擔,學徒有時要靠勞務交換的方式抵償。而唐卡學校不僅學習時間長,基本費用也較高。課題組此前在西藏丹巴繞旦唐卡藝術學校調查時了解到,一位學徒每年最基本的生活開支約3萬元,僅包括住宿、餐飲、交通、學雜費等,未將服飾、日用、社交等費用計算在內。因此,並非所有學徒都有經濟條件堅持到最後獲得畢業證書。

當前,非遺與學校教育結合的實踐探索主要呈現以下新動向:非遺保護與傳承實踐在教育領域逐漸開展;非遺學學科建設取得一定進展;非遺元素以多種形式融入九年義務教育;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推廣非遺項目。但這些舉措還只是處於嘗試階段,尚未真正形成規模和體系。有的地方非遺走進了幼兒園、小學,但受升學壓力限制,中學階段很難開展非遺常規教學。和其他技藝訓練一樣,非遺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如何將傳統的傳承模式與現代學校教育體系有機結合,並將小學、中學等不同學段貫通起來,是當前非遺傳承人培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非遺品質的堅守和創新活化效果不夠理想。非遺根植于傳統鄉村社會,隨著社會變遷、生産生活方式變革,不少地方非遺的文化內涵被抽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互構共生關係遭遇解構,呈現“無根化”狀態。隨著高齡傳承人群日漸退出社會舞臺,許多非遺項目面臨“人亡技絕”危機。年輕傳承人群的文化結構與文化意識水準參差不齊,對非遺的興趣熱情不夠強烈,在當今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下,長期專注從事非遺傳承也有現實困難。從守護技藝到培養人才,從保持品質到活化創新,非遺傳承與發展面臨一系列新的難題。

智慧財産權得不到有效保護也是非遺轉化、利用中的亂象之一。調查中,常遇到傳承人原創作品被借走或買走後署以他人名字參展、獲獎、銷售,或是新創作的作品未經傳承人允許被公開、傳播、臨摹,以及作品被拍攝後出版不署名、署他人之名等等侵權行為。面對市場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傳承人以個體形式維權時,力量十分微弱。這種亂象極大地侵害了傳承人利益,挫傷了其創作積極性。

非遺融入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政策支援、産業渠道、社會配套等尚不健全。將非遺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需要在理論層面上深化研究、在政策層面上有力支撐、在實踐層面上多方協同。當前,在如何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植根于鄉村和社區文化生態方面,相關的理論研究仍較為匱乏,政策措施不夠完備、系統,難以支撐具體的實踐探索。在産業渠道、配套服務等方面,也缺少切實可行的社會支援。一些地方為非遺創新打造“孵化器”,實施“非遺+”戰略,然而當前大多停留在宣傳推廣層面,真正落地見效者較少。在幫助傳承人對接市場、打造非遺産品産業鏈方面,仍然缺乏針對性舉措,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地方沒有把非遺發展納入鄉村文化建設、鄉風文明等整體發展規劃,未能有效發揮非遺在鄉村社會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

4.守護歷史、立足當下,讓非遺為鄉村未來注入發展動力

立足全局,制定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宏觀戰略與政策體系,推動鄉村高品質發展。非遺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有利於鄉村産業的高品質發展,讓鄉村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生的詩意之地。要站在全局高度,因地制宜,聚焦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城鄉區域人文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規劃與配套政策體系。規避同質化、低品質的文化産能競爭,提高農民的非農業收入途徑。在發展特色加工品産業的同時,更要拓展産業形態,挖掘本鄉本村的生態、休閒、文化、教育等多元價值,使得本鄉本土的非遺衍生産品和民俗文化活動,在鄉村振興、農旅融合中得以發展;調整優化産業結構,讓非遺在新的産業形態中差異性地傳承生長,並以自身特色優勢與發展活力切實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注重弘揚非遺的當代價值,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以非遺資源賦能鄉村振興,需立足整體發展觀創新發展。公眾的廣泛參與是非遺保護傳承的持久動力,在非遺保護中,不僅要重視傳承人主體性,更要培育非遺受眾和消費人群。與非遺相關的民俗文化應在生活語境及其自然生態環境中保護與發展,並融入鄉村産業鏈條,推動鄉村産業結構優化轉型,促進農村地區實現多元社會分工,創造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區域品牌。可依託非遺資源建設非遺工坊、開展技能培訓,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更多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通過非遺小鎮、非遺旅遊、非遺節慶等特定文化空間、文化景觀、文化活動的建構和培育,完善並推廣非遺相關生産習俗活動的消費體驗模式,延長生産和消費産業鏈。

尊重傳承人保護、傳承、發展和創造的主體地位,重視青少年在非遺傳承中的作用和意義。村落帶頭人、非遺傳承人等都是推動鄉村振興實踐的重要人力資源。要尊重傳承人的主體地位,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通過非遺傳承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調節群眾關係、促進地方公共事務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青少年是非遺傳承和發展的生力軍,應挖掘非遺傳承的現代模式和方法,重視培養青少年的非遺情懷、意識和技能。通過整理村史、編撰鄉村讀本、開設鄉土講堂、開發非遺校本課程等方式,將非遺傳承制度化融入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可在學校設立非遺傳習、實踐基地,組織非遺研學等,讓非遺教育成為青少年學習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

調動村民參與非遺傳承的積極性,建立共用機制,拓展鄉村文化産業鏈條。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建立多元主體的利益共同體,建立保護農民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共用機制。可將鄉村非遺活化利用與鄉村文化産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全體鄉民的積極性,培育他們參與“非遺+鄉村振興”的主動意識。可定期開展産業政策、服務標準等技能培訓,幫助村民運用電商平臺,拓展“非遺+鄉村特色農産品”的銷售渠道。關注鄉村旅遊、電商農業等衍生行業,重點培養村民的生産經營能力、技術推廣能力和傳播行銷能力,探索為鄉村非遺人才進行職稱評定,並在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産品推介、財政扶持等方面予以傾斜。

(作者:《民間文化論壇》非遺與鄉村振興研究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馮莉、王素珍、張志勇、劉冬梅、李航、邵卉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