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在臨摹中發展 在繼承中出新——寫在“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開幕之際

發佈時間:2023-04-12 10:08:3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許馨儀 于園媛 | 責任編輯:鄭偉

在春風和煦的四月,走入中國美術館,對於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的第一感受就是“廣”——取法有廣度。中國美術館8個展廳共展出276位作者的552件臨、創作品,這些作品取法上至商周,下迄清末,甲骨、鐘鼎、簡帛、碑版、刻石、法帖均有涉獵,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前書法界倡導研習傳統經典的階段性成果。

貫通古今汲古為新

進入展廳,遠遠就看到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所題“與古為新”四個大字,把整個展覽的主題揭示開來。左手邊映入眼簾的是大幅“篆”字幕簾,此展廳的所有書法作品即都是篆書。整個展覽,作品以篆、隸、楷、行、草的書體順序佈置,條理清晰。

書法家于麗芳以筆代刀,用蒼樸古拙的筆法臨摹了《甲骨文合集》的其中一片,將這塊武丁時期骨片上自然質樸而不失天真爛漫的筆法,展示得淋漓盡致。商代宰豐骨匕記事刻辭、四方風刻辭,西周大盂鼎、毛公鼎……跟隨著明晰的歷史脈絡,觀看書法家精心臨寫的件件作品,仿佛超越時空的維度,踏入了書法世界。

漫步在展廳之間,不由得注意到,有一些作品尤為受青睞,如《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孫過庭《書譜》,臨寫者都有數位。這些作品雖然紙質不同、尺幅各異,但仔細看來,都屬於“實臨”作品,即筆法、結構、章法等儘量接近原帖,爭取相似,體現了書家紮實的臨帖能力。

北魏楷書學習範本《李璧墓誌》書風雄強茂密,獨樹一幟,在本次展覽中也被多次擇為臨帖對象。這些臨摹作品,雖然初看多近於“相似”,但每位作者都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筆法心得,又是各有各的看點,觀眾往往細細比對,更添了一份閱讀的趣味。創作者之一陳剛介紹:“我本次以實臨為主,結構突出魏碑型特點,雄強多變、斬釘截鐵,線條的斧鑿之跡表現明顯。”而另一位創作者石海松則感言:“我的臨摹作品基本上是忠實于原碑的,但字比原碑大一些,削弱細節表達,強調整體性,我又做了一些調整來增加厚重感和線條的豐富性,讓它更加耐看。”

此次展覽還設置手卷、冊頁展臺,作品以花箋小字書寫,給觀眾精緻舒適的觀展體驗。此外,每組作品旁邊都貼心地附上了二維碼,掃碼即可觀看創作者錄製的感言視頻,聽取他們在臨寫過程中的積累與品悟,增強了觀眾的臨場感、互動感。

臨創結合以成我法

展覽最大的亮點,是“臨”與“創”的有機結合。臨摹到創作之間的鴻溝,究竟該如何打破?有一些書家臨帖時便選取了“意臨”的方式,在“實臨”基礎上參以己意,不求酷似,但求融入個人性情,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所説:“臨書要如李光弼入郭子儀軍,旄旗一變。”如書法家毛澍林所臨名篇顏真卿《祭侄文稿》,將原書磅薄恣肆、一氣呵成的氣勢通過筆意傳達,但又不求“肖似”,寫出了獨有的章法脈絡和情緒氣息。

本次展覽的精心佈置,也給書法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觀賞臨創轉化的極佳機會。展廳中的作品成組陳列,左臨右創,創作以臨帖風格為基準,保持了整體上的一致性,“一臨一創”兩幅作品,同時考察書家們的臨古能力和創作水準。

書風相近,理解昇華,“創”比“臨”又多了一層考驗。一些書家特意選取了與臨帖作品有所關聯的內容來進行創作,例如,王嘉巍實臨了顏真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創作作品則是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自書太子少師告》,力求最大化呈現《祭侄文稿》風格特徵,以貼近原帖作者的生活時代和意趣。

一次“沉下心來”的展覽,得到了觀眾們的普遍認可,從中也可以看到,中國書法家協會以繡花之功精心辦展、以禮敬之心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求。本屆展覽從中國書協38家團體會員選送的3366位作者作品中嚴格評審,既是一場對中華文明的探源,也是一次落實文化自信自強的體現。中國書協主席孫曉雲表示:“在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經典碑帖反映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臨帖廣泛汲取經典名篇精華,準確把握藝術發展規律,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內涵,進而延續發展文化譜係,轉化融合時代審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書寫時代正大氣象,是書法實踐的必經之路,更是攀登高峰的重要根基。”

《光明日報》(2023年04月11日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