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民歌是浙江民歌版圖中的一部分(資料圖)。 浙江溫州泰順竹裏畬族鄉提供
中新網金華7月19日電題:民歌還能“出圈”嗎?晚會化現象值得關注
記者童笑雨
《孤勇者》“出圈”成兒歌、音樂人周傑倫新專輯在網際網路上掀起音樂狂歡、大街小巷的抖音神曲……這一幕幕讓人相信:這是流行音樂的時代。
反觀曾紅遍大江南北的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瀏陽河》等,卻鮮少在日常生活中被聽到,更多只在晚會上出現,民歌似乎已經過時了。
而在浙江金華,卻有一批人願用近兩個月的時間幹一件看似“冷門”的事:民歌人才培訓。
7月18日,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原生民歌演唱人才培訓”在金華開班。來自中國13個省(區、市)的30余名學員將在這裡開展為期8周的培訓。
為他們授課的,是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音樂學院、浙江師範大學等中國相關院校的27名業內名師。
作為民間藝術代表,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瑰寶,是人們在生産、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本土化音樂藝術形式。
然而,相較于流行音樂,民歌的傳播渠道較為局限,逐漸走向“曲高和寡”,面臨兩難的境地:一是民歌在觀眾心目中漸趨於晚會化;二是很多熟悉的經典民歌在流行音樂時代裏被淡化。
據媒體報道,在某主流音樂平臺發佈的年度榜單中,2021年度歌曲前十為《白月光與硃砂痣》《尾號6208》《星辰大海》等流行音樂,年度歌手也為流行歌手,鮮見民歌的影子。
陜南民歌傳承人彭光琴演唱民歌。 彭光琴提供
民歌的“市場”在哪?或者可以從晚會中找到它的蹤跡。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陜北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等曾登上央視晚會。此外,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國原生民歌節等活動的舉辦,也擴大了民歌的影響力。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民歌仍未“出圈”。以浙江為例,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仍是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採茶舞曲》,嘉善田歌、畬族民歌等浙江民歌,對於大眾而言基本處於“默默無聞”狀態。
民歌過時了嗎?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唐建軍並不認同。
在他看來,原生民歌,是傳統文化的根和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音樂的舞臺上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在田間地頭或是高山海邊誕生的民歌,各有各的美。
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郭克儉認為,民歌的美,不僅在於演唱者的歌喉,還在於其旋律和歌詞。“有些歌詞真的像一首詩。”
民歌還有生命力嗎?郭克儉回答:有!
當下不少歌曲,都是改編自民歌。如民歌《天黑黑》在大陸、台灣都廣為流傳,著名歌手孫燕姿的同名流行歌曲也是取材于這首福建民歌。《十送紅軍》源自贛南民歌,義大利歌劇《圖蘭朵》中還引用了江南民歌《茉莉花》。
改變民歌現狀,此次原生民歌演唱人才培訓,或是一個開始。
記者了解到,參與培訓的學員平均從業年限約16年,近半數學員具有中級或相當於中級以上職稱,半數以上學員屬各級非遺傳承人群範疇。在課程安排上,此次活動包含了集中授課、分組教學、研學創作、彙報演出等環節,各位學員將在浙江進行采風創作。
讓民歌重新進入大眾視野,不是僅靠一次培訓就能完成,可以靠“兩條腿”走路。一是做好傳承工作,二是傳統文化要“傳”也要“創”。民歌歌手也要根據時代發展與現實需要,提高創作能力,在不破壞它原本地方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推廣。
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20世紀50年代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正是中西合璧的典範。在推動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當下,民歌的現代表達會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