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田海:中國何以存在“關公崇拜”?

發佈時間:2022-07-19 14:20:21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馬秀秀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柏林7月18日電題:中國何以存在“關公崇拜”?

——專訪德國漢堡大學教授田海

中新社記者馬秀秀

近期,德國漢堡大學漢學教授田海(Barend ter Haar)的著作《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中譯本出版。此書結合大量史料遺跡及田野調查資料,考察關羽的成神之路,追溯相關信仰的歷史演變,揭示了口頭文化的關鍵作用。

歷史上,中國的“關公崇拜”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如何看待“關公崇拜”與西方宗教信仰的異同?田海教授圍繞上述議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並對當下德中人文交流給出建議。

以下是採訪實錄摘編:

中新社記者:為什麼會想到通過“口頭文化”研究關羽?

田海:因為我想了解中國的社會結構,如果不了解祭祀活動、祖先崇拜等,就很難了解其社會層次。20世紀80年代時,我發現“關公崇拜”在中國很普遍,而彼時西方相關研究又很少。所以就想通過研究關公,了解中國宋朝以來的社會發展。

當時我在日本留學,對關公廟的“分佈”比較感興趣。這種“分佈”是一種客觀資訊,可據此分析“關公崇拜”在何時何地比較發達。後來我發現“關公崇拜”比小説《三國演義》出現得更早。借助客觀的“分佈”資料來研究文獻等對“關公崇拜”的影響,是我的最早動機。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研究暫且擱淺。2010年,我決定重新進行這項研究。那時,關於關羽已有很多出自中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好的研究。我一面參考這些研究,一面重新整理學生時代及之後收集的資料。

結合識字率來看,識字率較高的社會,更多民眾會看懂《三國志》這類歷史小説和文獻。而過去中國的識字率較低,很多人不見得能看得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價值觀念如何受到影響?鋻於此,我把口頭文化作為分析重點。

點擊進入下一頁

2019年,馬來西亞舉辦國際關公文化節。晉劇《關公》出國演出,在關公祭典上亮相。中新社記者陳悅攝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口頭文化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根據您的研究,中國為何存在“關公崇拜”?

田海:在我看來,口頭文化是傳播資訊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雖然寫字、畫畫等方式也能溝通,但就感情傳達而言,還是要通過見面和聲音表達態度。口頭文化研究需要大量資料,“關公崇拜”就是一個資料豐富的題目,可用以分析口頭文化如何影響中國歷史。

在我看來,“關公崇拜”其實是比較偶然的事情,與關羽的歷史成就沒有太大關係。一方面,關羽的出生地在鹽池附近,鹽池和商業有關,交通物流發達,而這種地理位置有利於崇拜的“口口相傳”;關羽又是“兵人”身份,有故事背景,而且民眾願意相信他跟他的朋友劉備、張飛(結拜兄弟之後)要重新建立漢朝的理想。其實張飛也有故事背景,但張飛的出生地沒有商業交通方面的便利;劉備是“應該成為皇帝”的人,歷史上皇帝一般不會成為“神”。

另一方面,失敗的人比成功者更有意思,這是很多文化中都有的現象。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小説中,都是最後失敗的人更有故事。人們常常談論他們為什麼會失敗、本來應該成功等。而且失敗的人一般少有後裔,所以很少有人可以決定後人對當事人的看法,比較有利於形成討論。

點擊進入下一頁

2017年,在關公故里山西運城市,500名書法家在300米長卷上同時書寫“關”“義”“忠義仁勇”。中新社發鮑東升攝

中新社記者:歷史上,中國“關公崇拜”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何影響?

田海:按照我的分析,“關公崇拜”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是地方性現象,先在關羽出生地山西附近産生,後在更廣的北方傳播。同時,我發現“關公崇拜”在南北方的傳播形式不同。在北方,關羽一般都是某地方共同體的象徵,如某個村、城市或軍隊崇拜他;在南方,也有傳播和信仰關羽的人,但範圍相對有限,成為共同體的象徵,一般是明朝的事。

第二個階段是清末關羽成為“新的玉皇大帝”,這與民間的扶箕活動有關。這種扶箕活動下的“關公崇拜”也傳播至台灣島。此前關公在台灣只有軍隊和官員會崇拜,但清末後“關公崇拜”在台灣越來越盛行,這是比較新的現象。

“關公崇拜”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産生了很大影響。一是形成了民間故事為人樂道,二是對地方戲産生影響。這是兩個可以研究的方向。此外,還可以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去訪問“關公崇拜”盛行地區的長者,看看他們有什麼故事或印象。于我而言,在遙遠的歐洲,只能用文獻來研究。但另一方面,文獻的廣泛存在也表明瞭“關公崇拜”的重要性,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記錄。

點擊進入下一頁

福建省長汀縣客家鄉村“鬧春田”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的正月十二(舉河村)、正月十四(舉林村),村民都會把關公的塑像抬到泥田裏,奔跑打轉、喜慶狂歡,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新社發肖遠泮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關公崇拜”與西方的宗教信仰有何異同?

田海:“關公”與天主教的“聖人”雖不能説完全一樣,但也比較相近。人類需要奇跡。基督教徒也需要奇跡,不過他們的奇跡強調的是耶穌上帝;天主教也有很多普通人成為聖人的奇跡,這方面與關公的奇跡相似。在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中,有很多難以解釋的偶然現象,宗教為解釋這種現象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從這方面來看,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相近之處。

點擊進入下一頁

山西運城關公故里巨型銅像。中新社記者韋亮攝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您如何看待文化交流在兩國關係發展中的作用?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中德雙方應作出哪些努力?

田海: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中之間的交流。畢竟只用文字、視頻等溝通是不夠的,要了解對方,增強文化交流,需要真正到對方國家。尤其在有不同意見和看法時,更需要通過溝通來了解對方,通過文化交流改善關係。

在文化交流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重要,歐洲遊客到中國觀光,中國遊客也來歐洲,這自然是好現象。此外,學術交流、媒體工作也很重要,學術常常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而媒體則需要更通俗簡單地傳遞一些思想。

具體而言,比如德國漢學家有基本的講中文的能力,可以幫助德國與中國實現更好的溝通;而研究西方歷史文化的中國學者,也可以來德國訪問。此外,兩國加強對方國家作品的翻譯工作,也有助於一國更好了解對方國家。(完)

受訪者簡介:

點擊進入下一頁

田海(Barend ter Haar),德國漢堡大學漢學教授,曾先後任教于荷蘭萊頓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2013-2018年任牛津大學邵逸夫中文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傳統中國的宗教文化、薩滿文化、當代中國宗教、中國文學等,代表作有《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天地會的儀式與神話:創造認同》等。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