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58座山體、156條內河,閩江穿城而過,福州有著獨特的山水稟賦。
多年攻堅行動,讓黑臭溝渠復見碧水,郊野山坡變成休閒公園,文化遺産更添光輝……從水系治理到文脈傳承,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的主辦地,擁有1200多座公園的古城福州,向世界展示了“千園之城”的迷人風貌。在這裡,民眾嚮往的城市版園林生活正成為現實。
“水城”重塑串“珠”成園
沿福州烏龍江而下,流花溪公園裏,溪水碧波盪漾,睡蓮、美人蕉等交錯生長,一條長約9公里的步道伸展于成蔭的綠植叢中。然而,多年前這裡還是大家掩鼻嫌棄的“臭水溝”。
曾幾何時,城市內河淤積、污染等問題多發,困擾著福州的居民。2016年9月起,福州市全面啟動城區水系綜合治理,拆除內河兩側6至12米內的建築,清理河道,全線埋設截污管道,提升綠植景觀……
不僅僅是治水,福州還探索在河道網路上建設公園。以整治後的內河步道及綠帶為“串”,延伸出的塊狀綠地為“珠”,經過1000多個日夜,福州建起了379個濱河串珠公園,打造出680公里長的沿河綠道。
全城動員的治水建園獲得一眾好評。福州倉山區高宅村居民高開光在河邊生活了一輩子,談及福州的變化他感觸很深:“內河清了,家門口就是公園,每天大家順著河道散步,日子過得舒坦多了。”
串珠公園進而從河濱延伸向道路兩旁。林蔭道旁小、散、碎、邊等地塊皆可成園。福州金山大道旁的亭廊、步道及遊樂設施等,從無到有只需一兩個月,供民眾出行休憩。
“十三五”期間,福州累計建設生態型、社區型、文化型等各類串珠公園1202個,新增福山郊野公園、晉安湖等15個大型生態公園,各類綠道1295公里。串珠公園的建設一直在路上。
古今相融文脈興園
在福州,一些公園一開園就成了網紅打卡點。
今年2月開放的冶山春秋園位於鬧市中心,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打卡。冶山為閩都文化之根,但曾長期隱沒在住宅區中,鮮有人知。近年,福州開展歷史文化風貌區整治行動,讓冶山遺址得以重現光彩。
“建遺址公園首先考慮的是將文化古跡完整展示出來,再通過補植烘托遺址的園林氛圍。”福州市規劃設計院工程師蔣勵欣説,既要保護遺産,又要與當代城市風光、居民生活融在一起。
拆遷山體周圍的建築、修復古建和摩崖石刻、保留唐代馬球場等考古現場……歷時4年建成的冶山春秋園,既古又新。
一群文化愛好者自發組成了一支志願服務隊,為遊客義務講解福州歷史文化。隊長陳元春研究閩都文化多年,他欣慰地看到,眾多歷史古跡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如今為人熟知了。
文化是園林的“魂”。在福州,一批批歷史文化園林陸續面世。剛開放的南公園曾是清朝靖南王的私家花園,如今備受年輕人追捧,漢服遊園會、文創快閃等新潮流紛紛入駐。福州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一期工程也在今年竣工,通過多媒體互動手法復原閩越人開疆拓土的歷史場景。
從“賞園”到“享園”
城市始終懷著對園林的嚮往。福州西湖公園曾是市內為數不多的公園之一。早在20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民眾對休閒遊樂空間的需求,一場擴建行動就在西湖展開。
到2020年底,福州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39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4.95%。今年4月,福州入選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考核指標得分最高的就是民眾對公園綠地的滿意度。
從“推窗見綠”到“出門進園”,公園真正融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
跑步健身、唱歌跳舞等成為公園的標配活動。在福州高新區工作的曾女士下班後,時常到附近的旗山湖公園跑步、打球,“比起健身房,戶外的公園空氣好多了”。像她一樣的上班族不在少數。
近年來,“園林+”功能不斷完善,球場、文化館等設施進公園。每年約有100場園林公益課堂,包括園藝、地方文化講壇、親子互動課等。
建園行動以來,小到增設桌椅、公廁,大到建園需求,民眾積極建言。福州市園林中心主任楊曉説,最重要的是讓群眾切實得到綠色園林的福利。為此,福州市推出“綠色銀行”小程式,讓民眾參與共治。
福州市市長尤猛軍説,福州在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堅持山水城市的發展定位,突出“顯山露水”的城市格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未來,還需進一步提升園林空間活力,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園林空間名片和文化活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