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安在檢驗一隻薄胎碗的厚度(7月14日攝)。手工薄胎瓷是江西景德鎮手工制瓷的極致之作,制瓷匠人在“利坯”工序中完全靠手拿捏刀具,將拉好的坯體一點點削薄,直至達到可以透光的程度。因薄如蛋殼,薄胎瓷也被稱作“蛋殼瓷”。熊國安是景德鎮傳統薄胎瓷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2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手工製作薄胎瓷至今,已與薄胎瓷打了49年交道。他製作的作品,厚度可僅為0.15毫米。製作薄胎瓷,熊國安喜歡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夜燈下,隨著泥屑從刀下不斷飛出,胎體變得越來越薄。這是一場人與瓷的對話。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通過聽敲擊坯體的聲音來判斷厚度(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準備開始“利坯”(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利坯”(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查看一隻薄胎杯坯。滴水後,杯壁在燈光下顯出蛋殼一樣的通透效果,這是匠人檢驗厚度的傳統辦法(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查看一隻薄胎杯坯(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利坯”(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製作薄胎瓷(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利坯”(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這是“利坯”前杯坯(右)和“利坯”後杯坯的對比圖(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熊國安在展示他製作的薄胎碗(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