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一線執業心理諮詢師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五條建議

發佈時間:2024-05-22 10:53:4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曉光

作為一名一線執業的心理諮詢師,我深切感受到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根據我們的接訪記錄,孩子諮詢需求主要集中在情緒失調(難以自我調節的抑鬱、焦慮等)、學業倦怠(厭學、拒學等行為問題)、各種沉迷與成癮(手機依賴、遊戲沉迷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用小刀劃自己手臂、考試時不停地抓頭髮等)、親子關係緊張(親子衝突、離家出走等)等方面,且來訪的學生呈現低齡化態勢,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在此背景下,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我想提供5個關於心理健康工作可參考的觀點。

一是需要重新定位心理健康的工作目標。傳統上,心理健康工作往往被理解為幫助人們避免心理問題,然而這種目標設定有局限性也不現實,因為“不得病”不等於“健康”,孩子“不出事”也不等於“心理健康”。其實,心理健康工作不是讓一個人“不得病”,而是應該讓一個人“更健康”。

就常見的“厭學”而言,屬於心理“發燒”的一種“症狀”,但是引發厭學的“炎症”各不相同——學生哪怕失戀都可能出現不願意學習的厭學狀態,其本質還是學生的適應性問題。所以,我們的工作目標不是消滅厭學這一狀態,而是需要處理引發這一狀態的原因——心理“炎症”。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更積極的心理狀態,比如提供怎樣的條件和支援,才能讓學生更適應當下的環境壓力,更能呈現積極的成長狀態。

二是提升家長和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預防和識別心理問題的專業能力。通常孩子來我們這裡做諮詢的時候,往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症狀,發展為嚴重性心理問題,甚至已經患有神經症或處於精神異常狀態。這是一個長期作用的結果(突發創傷類問題除外),需要長時間的干預或治療,但是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機遇,也會影響家庭的整體狀態。如果可以早點發現問題,就可以在問題萌芽狀態時進行有效干預,減少心理問題對孩子造成的實際影響。可惜許多家長和教師都缺乏識別、判斷心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時,孩子已經抑鬱了,情緒低落、意志受損,卻常常被認為是懶、不懂事、不好好學習,結果在孩子需要支援的時候又進行了批評,導致孩子的抑鬱情緒狀態發展為抑鬱症。

三是需要建立統一的心理健康工作體系。許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心理測量工具,而且各學校的測量方式不盡相同,對心理“陽性”的評價指標也存在差異。所以,一名學生在同樣的心理狀態下得出的心理測量結果經常是不一樣的,所對應的干預方式和方法更是完全不同,這不利於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早發現、識別,也難以做到有效的早期干預。因此,各學校需要在這方面做具體的研究和實踐,建立相對統一的工作標準和流程,這有助於心理諮詢師更有效地服務於學生和學校。

四是注重孩子社會支援系統的建設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他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家庭情感關係、同伴關係、學校個人適應表現等支援性環境的建設,這是學生的“心理免疫系統”;另一方面,學生對社會情緒情感的承受能力也需要培養,這樣才能逐漸調節自身情緒,合理應對情感期待,這是心理健康的承載能力建設,也是每個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五是加強心理教師的專業培訓和心理行業工作的準入規範。心理諮詢是一項專業工作,自然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然而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許多孩子曾經因為心理諮詢師的不專業而受到二次傷害。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於心理教師的專業培訓,確保他們具有識別和解決不同心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心理諮詢師的行業監管,確保他們能夠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

總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學生的發展性問題、亞健康問題、障礙類問題會互相轉化,不同心理疾病、學習困難、適應不良等問題經常伴隨共患。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註定是一項複雜且艱巨的重要任務,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和實踐。(王曉光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山西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