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旅行路上的性格拼圖:“J人”和“P人”如何一起旅行

發佈時間:2024-05-16 08:2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晨露 齊徵

初來北京實習的大學生梁峻,自稱典型“J人”。每次出行前他都會精心準備一份手寫框架筆記。筆記不僅記錄了每段行程的大致時間,還詳細標注了與同伴的約定地點、餐飲安排等細節。即使是週末的短途出行,旅遊筆記也滿滿噹噹。

和梁峻不同,武漢大學大三學生李欣作為P型人格的代表,旅行方式主打“刺激”體驗。李欣坦言,除了定好車票和酒店,具體行程往往是當天到了才開始規劃。

“如果説特種兵旅遊是J人的代言詞,那麼City Walk就是P人的世界。”“J人”和“P人”的概念出自MBTI16型人格測試。

J人傾向於快速判斷和決策,喜歡有計劃、有效率地旅行;P人則喜歡靈活開放,追求旅行中的變化和一切可能性。

你是J人還是P人?選擇什麼樣性格的人作為旅伴可大有學問。

J人和P人,天生一對還是歡喜冤家

“我希望旅遊的過程是輕鬆愉快的,所以我會提前做足準備。”梁峻表示,“如果因為我的提前了解,能讓大家避免‘踩坑’,我會感到非常開心和滿足。”

但一次和P人朋友旅行的經歷,讓梁峻有了失控感。在旅行的最後一天,他們即將乘坐晚上10點的高鐵離開。梁峻與朋友計劃晚上6點先在附近用餐並稍作休息,以便提前前往高鐵站。然而,朋友突然提議去山上的夜市逛逛,體驗不一樣的夜生活。

計劃總趕不上變化。上山途中,他們遭遇了嚴重的交通擁堵。當他們終於抵達夜市時,卻發現每個攤位前都排滿了食客。

“到那裏時,已經7點多了,卻沒有找到可以就餐的地方。”梁峻回憶,“更糟糕的是,我們準備離開時,還一直打不到車。這讓我感到焦急,有一種失控感。”

應屆畢業生林佳,身邊多為P型人格的朋友。今年的“五一”出遊,林佳提前一週便獨自扛起了“攻略大任”。她不僅用手機地圖標出各個打卡地點,還在備忘錄上詳細記錄了當地的天氣情況和相應的服裝搭配。“一方面我是十分注重效率的人,另一方面這些計劃讓我更有安全感。”林佳説。

林佳認為,P人的跳躍思維和偶爾的拖延行為,確實有可能帶來一些矛盾。但她同時也發現,與P人一同旅行能明顯降低緊張感,多了一些鬆弛。“P人的心態比較好,和他們旅行能收穫一些額外的體驗。如果是兩個J人出去玩,行程該有多順利啊,可能會順利到有些無聊。”

可是,J人和J人的出遊一定是一帆風順嗎?作為J人的90後於彬,曾和J人朋友計劃國慶假期出遊。儘管提前兩個月就開始規劃,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出遊不再是簡單的計劃執行,而是兩人之間的平衡。“基本上就是兩個人相互妥協,互當一天J人。”

P人和P人的搭配,有時候也充滿驚喜。對於李欣而言,高中畢業旅行是最為難忘的,她和另一位P人朋友跟團去了西藏。到達南迦巴瓦峰時,她們卻作了與眾不同的決定——逃離旅行團。

兩人沿著鄉間公路緩緩前行,一路上,朝著巍峨的雪山放聲高歌。儘管錯過了日照金山的最佳觀賞時間,但夜幕漸臨的藍調時刻為她們帶來了一種別樣的感受和體驗。李欣感慨:“每個人對美景的定義不同。這次我們脫離團隊,卻收穫了最深刻、獨特的風景。”

旅途中有個懂你的旅伴更重要

梁峻認為,J人和P人的屬性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的話,J人能給大家帶來安心,P人能為旅途創造不一樣的驚喜。若用不好,J人可能會使旅程變得緊張,影響體驗;P人則會讓旅程失控甚至造成損失。

于彬也有類似的體驗,她在大學期間曾和初中好友相約去青島旅遊,計劃一同迎接海邊日出。次日清晨,于彬早早醒來,卻遲遲未能喚醒P人同伴。“當時真的很期待看日出,所以行程被打亂有點不開心。”于彬坦言,“但考慮到我們長久以來的友誼,加上我也有心理準備。雖沒看成日出,但也睡了個好覺。與朋友步調不一致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並協調這些差異。”

對於旅伴的選擇,于彬認為,選擇J人還是P人出遊,主要取決於個人對旅行模式的偏好。如果目的地文物景點豐富,于彬傾向於與J人朋友一起進行“打卡式”特種兵旅行;若只是追求放鬆與休閒,她更願與P人朋友享受“慢節奏”的度假式旅行。

“比起旅行夥伴的性格,我更看重的是我們是否有共同的喜好。”于彬表示,自己熱愛參觀博物館,若與對文物古跡不感興趣的朋友同行,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乏味。

00後大學生陳燁很贊同這一點,她強調旅行中常遇突發情況,有個情緒穩定的同伴也很重要。當問題出現時,能夠冷靜地討論解決辦法或調整行程,使旅行更愉快。

談起旅行最需要的心態,李欣認為是包容。“我是一個很容易忙中出錯的人,有時會犯一些很蠢的小錯誤。我希望我的旅伴可以包容我,我也會去包容他人。”

無論是P人還是J人,一段令人難忘的旅行體驗總是建立在與夥伴們平和相處、積極溝通的基礎之上。良好的旅伴關係和心態,是每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中國青年報 張晨露 齊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