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與壓力管理|對自己忠誠,才能獲得內心的自由
發佈時間:2024-05-09 10:43:3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meiya一個20歲的女孩前來諮詢,她告訴我,與人際交往中,她會控制不住地覺得別人都在評價她。
我問:“別人,具體指的是誰?都是怎麼評價你的?”
她一愣,看起來之前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然後她回答:“我覺得所有人都在評價我,可能他們會説,‘這個女孩長得不好看’‘這個女孩皮膚黑’,或者説‘她不是一個優秀的人’”。
我問:“這些是你對自己的評價嗎?”
她答:“是的。”
之後,我和她講到“投射”這一概念,即我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外界。比如,一個人內心很沒有安全感,如果他帶孩子,就會處處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小心受傷,因為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充滿不安全感的,是很容易受傷的。
我還和她談到,想法不等於事實。
那些評價,是她頭腦裏面對於自己的想法,並不是別人對她的真實評價,她的想法並不等於事實。
這位來訪者的心理特點是:活在假想的被評價的關係中。
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體現得最明顯。
青春期的孩子有個特質:假想的舞臺——他們會過度關注自我形象,認為別人會很關注自己,認為自己在一個燈光四射的舞臺上,一舉一動都受到別人的關注和評價。
這種心理狀態會産生內心衝突。
比如,他買了一件好看的新衣服很想穿,因為他想要展現自己,可又覺得穿上會引發別人的關注和評價,他又不想要這樣,內心就衝突了。
這種內心衝突,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體會。
青春期的重要任務——尋找同一性,又叫身份認同
埃裏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認為人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和課題要完成,如果順利完成,就會獲得一種寶貴的品質,反之,落下的課題就會在下一個階段再次出現,需要你補課。
青春期階段(12-18歲)的主要任務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身份認同)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埃裏克森説:“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
順利完成這個人生課題的人,會形成“忠誠”的品質。
對誰忠誠?對自己的忠誠——我知道自己是誰了,我可以立在這個世界上,我與別人的關係是平等的,而不是評價與被評價的關係。
埃裏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你可以理解為:我知道自己是誰,我堅信自己的價值,而不受外在評價體系的影響。
説實話,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那位來訪者就未能在18歲之前完成。
如何獲得自我的同一性,從假想的被評價的關係中掙脫出來?
1、學會認可自己
在關係中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過度揣測別人的需求和感受,這與來訪者的原生家庭有關。
她的父母是比較嚴厲和苛責的。她考了98分,父母會對她説,你還可以考100分,她如果考試成績不好,父母比她本人更難以接受。她內化了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自己也很嚴厲、苛刻。
當她在諮詢中,開始越來越多地對我説,“我還挺不容易的”“我覺得自己還不錯”,我便知道她開始看見自己,認可自己了。
一個人好不好,沒有統一標準,但是自己覺得自己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阿德勒説:“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當你喜歡自己,覺得自己好時,説明你認可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他會更相信自己,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也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評價體系,而不再依賴外部的評價。
2、尋找或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外部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可非常重要。
環境包括什麼?家庭、學校、職場、經常相處的人際關係。
前文提到的來訪者有如此大的成長和變化,並非全是心理諮詢的功勞,還有外部良好環境的影響。
她在找我諮詢的那段時間,談了戀愛,男朋友是個情緒穩定的人,這段關係起到了滋養和療愈她的作用。
職場發展不順的她,在諮詢期間還遇到了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兩個人一起辭職創業。雖然創業辛苦,但是這個朋友會認可她,鼓勵她,在工作上,她終於獲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遇到認可自己的人和環境,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速地建立起自我的價值感,從而內心變得更加堅定,更容易去超越外在的評價和判斷標準。
可見,一個人要懂得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也要懂得創造適合自己的小環境。
3、把關注點放到更大的地方
那些困在假想的被評價關係中的人,核心可能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太過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如果他能試著把關注點從自己身上移到別人那裏,移到外部世界,他的困擾很可能就能得到解決。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講到,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做三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與我們所談相關的是“他者貢獻”,它並不是自我犧牲,而是“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有貢獻”。
幸福即貢獻感。
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
書中説到非常重要的一點:他者貢獻也可以是看不見的貢獻。也就是説,進行他者貢獻時,即使作出的是別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內心能夠産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是可以的。
比如工作就是一種他者貢獻,我們工作更多的是為了要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而非單純的滿足,在我們做好自己對集體貢獻的同時,就收穫了歸屬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我們對工作的認識和價值判斷,對我們感知他者貢獻是很重要的。
同樣在砌磚,有人覺得自己只是在砌一面墻,有人覺得自己在建造一個美麗的家園。
這兩人的內心感受和幸福感會是天壤之別。
當一個人能夠確認自己對他人有用時,對於別人是不是認可自己,怎麼評價自己,自然就不會那麼看重了。
(作者:meiya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心理諮詢室 | “喜歡”被人欺負的男孩2024-05-21
專家學者齊聚蓉城 “心聲態”健康生活與療愈文化大會啟幕2024-05-21
大咖公開課丨祝卓宏:自我覺察,正念養育2024-05-21
親密關係 | 7種跡象,讓你識破心理操控2024-05-20
第二屆國際心理諮詢與治療高峰會:探討精神分析等三大流派整合2024-05-20
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心理治療學院成立 打造人才培養孵化平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