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地理位置。
中國網9月23日赤峰訊(記者 蘇向東)繼“中華第一玉龍”紅山碧玉龍之後,紅山文化考古再次驚艷世人!
9月22日,紅山文化多個“首次”考古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 ——‘紅山文化’命名 70週年研討會”上發佈:內蒙古赤峰一次性出土百餘件紅山文化玉器,基本涵蓋了紅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類型,填補了內蒙古地區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其中一件長15.8cm、寬9.5cm、厚3cm的玉龍,是紅山文化百年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玉豬龍。
23日,中國網記者跟隨考古專家,前往內蒙古敖漢旗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遺址現場,為讀者揭秘解讀這些考古重大發現。
冢內大墓出土的至今體量最大的玉龍。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現場一:
“最大玉豬龍是在這個墓穴發現的:
墓主人頭東腳西,雙手被捆綁”
從赤峰市向東驅車2個多小時,于11時左右到達敖漢旗下洼鎮八旗村。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就坐落在村北1.5公里處。
正值中午時分,陽光燦爛,晴空萬里。元寶山腳下,歷經6000年歲月的積石冢靜寂無聲,只有陣陣秋風輕輕拂過。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發掘全景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北部圓冢(由北向南)。
記者看到,元寶山積石冢遺址所在位置,北部是向上的延伸坡體,東北為二凳山,東西兩側分別為元寶山、四棱子山。南部坡下為東西向流經的教來河,隔河遠望,坤天皋山、開花山、九頭山等九座山峰綿延如屏障。三面環山、一面向水,且背山面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選址非常講究。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考古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黨鬱在考古現場。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黨鬱告訴記者,這是剛剛完整揭露的一座紅山文化積石冢,也是內蒙古自治區目前考古發掘出的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
今年5月,考古部門對元寶山積石冢啟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已明確該遺址是內蒙古首次發現的集墓葬與祭祀為一體的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建築遺存。截止目前,累計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1座、石堆3座、灰坑1座、祭祀坑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各類遺物200余件。
最大的玉豬龍就是在這個墓穴發現的。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最大的玉豬龍就是在這個墓穴發現的。”站在遺址北部圓冢區域一處帶有臺階狀的墓道邊上,黨鬱用手指向下面一個豎穴土坑石棺墓。土坑很深,墓穴四週散落著大小不一的青色石塊。
“出土時,墓主人頭東腳西,雙手被捆綁。”黨鬱説,這種墓葬規格較高,隨葬品多為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大件玉器,如玉豬龍、斜口筒形器、玉冠飾、獸面帶齒飾等。
“還不能斷定墓主人是男性還是女性。人骨遺存時間太久了,需要進一步通過DNA等科技手段檢測。”
6000年太久遠了,目前無法確知墓主人的身份。“打個比喻吧,如果説牛河梁(遺址)是王國的首都,這裡就是一方諸侯。”黨鬱對記者説。墓主人的權利和身份可見十分尊貴。至於為何雙手被綁入葬,黨鬱解釋説,紅山先民的入葬禮儀非常複雜,沒有明確的研究結果,禮儀上大概是為了讓逝去的墓主人更好地得到永生。
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遺址考古現場。南部坡下為東西向流經的教來河,隔河遠望,坤天皋山、開花山、九頭山等九座山峰綿延如屏障。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遺址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據介紹,遺址北部的圓形積石冢的外冢墻直徑23.5米,晚期積石堆直徑可達28米。外圈冢界墻,由東西兩側向南延伸時形成直墻,在南部圍成方壇,方壇墻體寬約2.35米。西側墻體破壞嚴重,而東部墻體已發掘的部分長約27米,向南疊壓在一座清代廟宇的遺存下。最南部經勘探和探溝試掘可知全長約45米。方壇兩墻間距20.3米,方壇內活動面積約六七百平方米。
冢墻邊堆積的扁缽式無底彩陶筒形器。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記者看到,保存較好的北部冢墻體大約有六至七層的臺階狀墻體,殘高約0.4~2米。由於墻體整體向外擠壓傾斜,每層臺階上密密麻麻堆放的彩色陶罐大多破碎,到處散落著殘片,不知這些陶罐有什麼用處,又有什麼寓意?
“這些彩陶是扁缽式無底彩陶筒形器,有祭祀功能,講究無底通天。”黨鬱説,這些筒形器都是一次批量生産,朝向人們能觀賞的一側,往往有彩繪,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內部和另一側,僅僅是簡單修整,非常粗糙,與同期的紅山文化生活用陶器有明顯區別,是考古工作者識別紅山文化墓葬的一個重要標誌物。
現場二、
出土文物首次亮相
玉龍造型生動、玉鷹振翅欲飛
珍貴文物玉豬龍握在手裏,隔著保護層,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溫潤。
眼前的玉龍,紋理清晰、造型生動;另一個斷翅的玉鷹昂首直立,振翅欲飛。遺址現場,敖漢旗元寶山積石冢出土文物首次亮相,來訪的專家學者紛紛駐足端詳、細細查看。
遺址現場展示的出土玉器
著名考古學家、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觀看最新出土的文物。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此次出土器物以無底筒形器和玉石器為主,其他也見打制石器、細石葉、蚌貝類及骨器等。生活用陶極少。玉石器此次共計百餘件,種類有環、璧、方璧、璜、斧、鑿、錐、鉞、蠶、蟬、龍以及各類鑽芯、玉料、切割的廢料等。對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發現,祭祀用玉和墓葬內的葬玉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材差且殘但器型豐富,數量較多。而墓葬內用玉則料美工精,不乏重器。
遺址現場展示的玉鸮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有些陶器的發現是牛河梁沒有的,紅山文化的文物花紋更簡潔。”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賈笑冰説。
“真是一個奇跡!”同行的記者小夥伴難掩激動,“一瞬間仿佛穿越時空與史前先人對話!”
紅山文化發端于距今6500年前後,在距今5800年進入古國文明階段,以玉器傳統、禮制建築聞名中外,其所處的西遼河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並稱為中華文明三大源頭,是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內有分佈較為密集的紅山文化遺址,被認為是紅山文化時期社會上層統治者居住的核心區域,見證了紅山文化孕育、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全過程。
元寶山遺址目前正在同步開展古環境研究、大範圍地形圖航測、碳十四測年、碳氮同位素分析、陶器相關檢測、積石冢的建築復原及營建順序的製作等工作。據最新的測年數據表明該遺存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5000年。
隨葬出土玉器。
黨鬱表示,元寶山積石冢壇冢合一的建築本體,冢內積壇內發現的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形制不一的無底筒形器、玉石器、彩陶器、蚌貝器物等,為深入了解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形態、組織管理、人地關係、玉器加工,進一步探討紅山古國文明階段禮制文明初步形成、古國初期的文化歸屬和中國禮制文明的源流等都具重要意義。
“元寶山積石冢的發掘,還首次顯示出河套地區的石城建築、藏玉于墻的文化源流應與紅山文化存在傳承關係。”黨鬱説,“進一步深入發掘與研究可進一步確認紅山文化中華文明直根系的地位。
在接受中國網記者的採訪中,多位專家表示,在如滿天星斗般的中華文明中,紅山文化是其中璀璨的一顆,其反映的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文化特質,奠定的龍圖騰、玉為尊的文化傳統,形成的天人合一、尊祖崇宇的宇宙觀和社會觀,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紅山文化的形成、發展、變遷及其後續影響,是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與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專家在現場交流研討出土的陶器 攝影 中國網記者 蘇向東
近年來,中國考古界掀起了“紅山文化熱”,而2023年張家口一系列紅山文化遺存的發現,使得河北有望成為下一個非常重要的紅山文化研究區域。
如今,隨著紅山文化遺址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踏上申遺的新征程,“紅山文化熱”正從中國考古界向全國蔓延。
正如記者在踏訪紅山文化遺址的過程中,無論是赤峰英金河畔升起中華五千年文明曙光的“紅山遺址群”,還是遠山環抱、隱身於玉米飄香、一望無際的田野裏的“魏家窩鋪遺址”,在一個個紅山文化遺址地,都能看到一個風行全國的網紅打卡指示牌,上面寫著:“6000年的風也將你吹到了這裡!”
而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也終將乘著6000年的風來這裡親眼目睹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的升起!(完)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