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站內搜索

AI話春節|歷史演變中的歡樂記憶

發佈時間:2025-01-23 16:00:5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葛蕾 | 責任編輯:葛蕾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0:00 / --:--

中國網1月23日訊(記者 葛蕾)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歷經漫長歲月,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它起源於上古時代的歲首祈歲祭祀,人們敬天法祖,通過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隨著朝代更疊,歲首的時間與稱謂幾經變化,直至漢武帝時確立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逐漸完善為如今的農曆。

如今,春節憑藉獨特魅力成功入選世界非遺,這是對其文化價值的高度肯定。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更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向全球展示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

上古時代——一歲農事終了,虔誠祭祀

在上古時代,春種秋收,當一歲農事終了,人們便迎來了最重要的時刻。大地歸於寧靜,勞作的人們懷著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他們將收穫的穀物、捕獲的獵物恭敬地擺上祭臺,祈求天地神靈與祖先庇祐,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再次迎來豐收。

魏晉南北朝——過年守歲被文字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文化多元交融,守歲這一獨特習俗首次被文字記載下來。每至除夕,闔家老小圍坐一堂,屋內燭火通明。他們以這種方式,告別舊歲,迎接新春,稱之為“守歲”,傳承至今。

唐代——春節成為政府法定假日

大唐盛世,文化繁榮,春節的地位也愈發重要,被正式確立為政府法定假日。每至此時,整個長安張燈結綵,處處洋溢著喜慶氛圍。民眾們身著華服,逛廟會、賞歌舞,在歡聲笑語中,同賀新春,盡享太平盛世的歡樂。

宋代——過年放鞭炮

宋代,科技與文化蓬勃發展,民間開始普遍流行放“編炮”,也就是如今的鞭炮。每至除夕與春節,大街小巷爆竹聲此起彼伏。從繁華市井到寧靜鄉野,人們手持爆竹,點燃引線,“劈裏啪啦”聲中,舊歲的晦氣被驅散,新的一年滿是希望。

後蜀——過年貼春聯

後蜀時期,新年氛圍濃厚。皇帝孟昶于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揮毫潑墨寫下吉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寥寥數字,飽含對新年的美好期許,為新春添了一抹別樣的文化韻味,也被後世視為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明代——正月初一吃餃子

明代時,春節的飲食文化中增添了新習俗。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包餃子。一家人圍坐,搟皮、調餡、包制,將滿滿的心意融入其中。餃子既象徵著團圓美滿,又飽含著對財富與吉祥的祈願。

辛亥革命後——定農曆初一為春節

辛亥革命後,農曆正月初一正式被定為“春節”。這一舉措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千年的節慶傳統,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春節在新時代煥發獨特魅力,延續至今。

2024年12月4日,春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走向世界舞臺,閃耀人類文明之光。

從遠古走來,穿越歷史長河,春節,這一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無數回憶與希望,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出品人:王曉輝

總策劃:薛立勝 閔令超

策劃:蔚力 趙萱 姜壹平 葛蕾

編導:葛蕾 張靜 楊俊康 秦金月 張芃芃

AI視頻:王岳 劉明 楊振海 賈珣 

視覺:呼丹 李晶 王瑞娜

後期製作:李汀 王哲 劉昌 

推廣:孟超 王雁青 

本期作者:葛蕾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