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的選址與佈局

發佈時間:2023-08-10 16:43:1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令福 | 責任編輯:蘇向東

都城集政治統治、文化禮儀、軍事指揮與經濟管理等功能為一體,其地位可謂“國之大者”。中國的古都數量很多,具有國家級地理意義的都城主要有五個,即西周至唐代的洛陽與長安(今陜西西安)東西二京,元明清時代的南京與北京南北二京,中間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處於轉折時期。東西二京時代,長安為最佳選擇;南北二京時代,北京為最佳選擇。這就是中國古都選址變遷的基本規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具有“法天象地”的“擇中”理念,具體表現在選址追求的“天下之中”與城市佈局的“中軸對稱”。

西安與北京:中國古代都城的最佳選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前中國進入“古國時代”,良渚文化的聚落中心“古城”已經具有首都的性質。可惜此時期的“古國”統轄範圍不大,所以都城規制不大,分佈呈現“滿天星斗”。西元前21世紀開始的夏商“王國時代”,都城遷移頻繁,只有商代後期都城在安陽殷墟得到考古與文獻的雙重證明。

西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以洛邑(今河南洛陽)為陪都。西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秦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秦王朝,其都城咸陽是古都西安城市發展史中的重要一環。西漢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漢定都洛陽。魏晉與北朝政權多以長安、洛陽、鄴城(今河北臨漳)為首都,南朝多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西元582年,隋文帝創建新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唐朝更名為長安城,隋唐時洛陽也曾為都。

五代至北宋時代,除後唐外,後梁、後晉、後漢、後周與北宋均定都開封。遼、金時代開始在北京建都,南宋定都于臨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建都北京,名為大都。明朝初期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京師,後把首都遷到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清朝定都北京,並傳承了明朝的南北二京制。

從中國都城選址的具體歷程來看,中國古代前期從周經秦漢隋唐到北宋時代,都城變遷的規律有三點:其一,以東西二京制為主,沿黃河、渭河的東西向線為中華政治主軸。其二,周秦漢隋唐時代的東西二京為洛陽與長安,北宋的東西二京向東發生了位移,變成了汴京與洛陽。當然也可以把兩宋都城由開封轉移到杭州的歷史變遷,看作是東西兩京時代向南北兩京時代的轉折期。其三,周秦漢隋唐東西二京時,以長安為都的王朝相對更強盛。長安是中國歷史前半期最繁榮昌盛的王朝西周、秦、西漢與隋、唐的都城,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

中國古代後期元明清時代,都城變遷的規律也為三點:其一,以南京與北京的南北二京制為主,沿大運河的南北向軸線為中華政治主軸;其二,北京為都的時代不僅時間相對較長,而且王朝相對強盛;其三,元朝與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除以北京為首都外,還在自己的發祥地建有陪都。

西安、洛陽、北京、南京與開封這五個城市曾經作為中國歷史上主幹王朝的都城,為中國歷史作出過特殊貢獻,具有國家級的地理意義。中國傳統時代都城的最佳選擇有兩個,前半期是長安,後半期為北京。這一趨勢也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發展的“西安時代與北京時代”。古都北京、西安是多個統一王朝的都城,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名揚世界的國際大都會。

中軸對稱:中國古都城市佈局的基本追求

首都城市建設的佈局規模等有相關規制。對古代都城建設影響最大的為《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一是方形城市形態,四邊城墻各設三門;二是都城要素對稱布設,比如左祖右社;三是“面朝後市”可以理解為朝廷在南、市場在北,存在一個南北向的中軸線。

秦都咸陽初建於渭河以北,秦昭王時擴展到渭南,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興修阿房宮。《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説秦都咸陽佈局是法天的:“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三輔黃圖》也説:“始皇窮極奢侈,築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在秦都咸陽的規劃中,咸陽宮象徵著天上的“紫宮”,即天上的紫微垣。其位處北天中央,北極居其中,眾星四布以拱之,也稱天極。“紫宮”為天上的昊天大帝所居,對應于地上“天子”居所當然也應如紫宮一樣,位於國之中央。而天子所在宮城為禁地,故後來稱其為“紫禁城”。

西漢長安城在秦都咸陽渭南宮室及上林苑的基礎上修建起來,後來陸續建設了七座具有衛星城性質之陵邑,漢長安城也成為橫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漢長安城大體以安門大街為中軸線。據考古學者秦建明勘察測量,通過安門大街的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漢高祖長陵兩座封土中點、清峪河(也稱“清河”)大回轉,直至天井岸村天齊祠遺址,總長74千米。這條基線與真子午線的夾角誤差僅為±1度,與我國大地原點僅相差2分經度左右。

隋都大興城平面近方形,單邊城墻約九公里,規模巨大;東西南三面城墻均設三門。在城市形態與“旁三門”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記》,同時以南北向朱雀大街為軸線,具有“中軸對稱”的佈局特點。大興城由宮城、皇城與外郭城組成,宮城在都城北部正中,東有東宮,西有掖庭宮,如同雙翼東西護衛。皇城位於宮城南面,是宗廟和軍政機構所在地,其中太廟與太社位居東南與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為朱雀大街,寬達150米,是當時世界城市中最長的中軸線,又稱“天街”。朱雀門東西各有五條街道,沿街的裏坊數目東西基本相等。又分別建設有一個商業區,而且位置對稱,被稱為東市和西市。

隋大興城的建設與佈局還充分利用了原隰相間的自然地形,在高地上布設各類建築時運用了《周易》“六爻”的理論,顯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區。城市建設者宇文愷從天然地形中找出6條東西向的高坡,以象徵乾卦的“六爻”,並按卦辭來規劃城市建置。《周易》乾卦卦辭“九二”為“見龍在田”,象徵著“真龍”出現在地上,因此在“九二”高地上布設宮殿,“以當帝王之居”。這就是宮城的設置。“九三”在宮城南,被《周易》認為是“君子終日乾乾”的地方,把政府機關安排在這裡,象徵著文武百官努力工作。“九五”高地,《周易》認為是“飛龍在天”之區,一般人居住不得。故特意把玄都觀和興善寺安排在這裡,作為供奉神聖的場所。這就給現實地形賦予了人文精神,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經過元代開創、明代改建與清朝傳承,基本實現了《考工記》的理想設計,為中國古典都城建築的集大成者。這可從北京中軸線的功能上來直接體現。北京中軸線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佈局建築的對稱軸,諸多重要建築位於此軸線之上或者對稱布設在軸線兩旁。傳統軸線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正陽門、天安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神武門、景山最高點萬春亭、鼓樓,直抵鐘樓的中心點,串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長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軸線為中心,形成了東西對稱的格局,比如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的“左祖右社”。北京傳統中軸線對於天安門廣場及周邊建築的布設、奧林匹克公園的建設等都産生了巨大影響。

天地之中: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基本理念

《荀子·大略》説:“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是説都城選址的核心原則為“天下之中”。而我們認為,中國古代都城最佳選址追求的“天下之中”,就體現在尋找中原農耕文化與西北邊疆遊牧文化的區域中心點。

中國最早的“天下之中”是洛陽,《史記·周本紀》記周公復營洛邑的原因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裏均。”這是指經濟地理上的得天獨厚,與後來的“陶為天下之中”基本相似。西周王國領有的“天下”主要在中原地區,與後來秦漢北逐匈奴、開闢西域所有的“天下”有所差異。北京後來被認為是“天下之中”,也就是説帝之所居為中。金海陵王遷都燕京的一大原因就在於“上京臨潢府僻在一隅……不如都燕,以應天地之中”。明人陳敬宗《北京賦》認為:“聖皇之建北京也……均萬國兮會同,而適居天下之中央也。”《清通志》也説:“今之京師實又居天下之中。”

中原內地漢族農耕文化與西北邊疆騎馬民族遊牧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中華內部並立互補的主旋律,而其統一與對立的焦點地區在歷史上也有變化,早期秦漢隋唐時代的主角主要是匈奴與突厥,交流的主要區域在西北;宋元明清變成了蒙古、契丹與女真,交流的主要地區在北方與白山黑水的東北,向東北有一定的轉移。從“內制外拓”兩方面來看,西安與北京因為面對著中國歷史前半期與後半期軍事鬥爭的焦點與重點區域,又便於控制中原,從而成為各自時期首都的相對理想選擇。中國古代都城史被有的學者劃分為西安時代與北京時代,道理就在於此。作為國都,維護國內統治和融通對外關係是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個條件。面對來自中國北疆的壓力,作為位於邊疆和內地結合部的都城,中國史前半期西安是最合適的,後半期北京則是最合適的。都城的具體規劃佈局理念上,主要體現在上節所述《周禮·考工記》的“中軸對稱”。《呂氏春秋·慎勢》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這是“擇中”原則的具體化:都城從“擇中建都”到“擇中建宮” 再到“擇中建殿”,在都城建設中以宮廟為中心。這種具體建築“宮殿居中”與都城選址的“天下之中”共同構成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天地之中”的基本原則。

在具體都城建設過程中,中國古代也有根據山川形勝進行特殊化處理的情況,如《管子·乘馬》所説:“凡立國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強調城池不必方正規整,道路不必整齊筆直。這種利用自然的便利條件建設都城的理念,體現在上節所述秦咸陽、隋大興等都城“法天象地”的建設上。

通過研究中國古代的都城選址及建設,我們獲得了以下啟示。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著中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這個地理單元的基本格局就是東南黃河與長江兩大流域為主體的農業地區與西北內陸草原綠洲為主的遊牧地區。這個地理格局與中國古代軍事、經濟重心的轉移,決定了西安與北京是中國古代都城的最佳選擇。選擇在北部邊疆與內地之間的中心區域,也就是“天下之中”建都,奠定了中國強盛王朝的發展及中華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完整,也勾勒出中華民族持續不間斷發展,一脈相承,走向繁榮昌盛的歷史。

中國古代都城“擇中”的人文設計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的核心理念。左祖右社的設計體現中國人具有“人文追求,尊重歷史,敬畏祖先”的思想。“法天象地”是中國古代三才理論的具體實踐,反映了人與自然相結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山川形勝在城市規劃佈局上的具體利用,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

(作者:李令福,係陜西師範大學西北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