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農村題材影視創作展現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發佈時間:2023-08-10 09:59:1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薛晉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文藝觀潮】

作者:薛晉文(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鄉村振興視野下百年中國農村題材電影傳承與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作者係太原師範學院美術與影視學院二級教授)

近日,“2023鄉村振興主題電影推薦活動”啟動,吸引了多家出品單位積極參與,也引起了輿論對農村題材影視創作話題的討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鄉村生活日益富裕,農民素質日益提高,鄉村生態更加宜居,鄉村文明內涵更加深刻,鄉村文化魅力越發彰顯。與鄉村面貌呈現欣欣向榮景象相對應,農村題材影視作品深挖現實生活的素材富礦,在故事內容、主題立意、人物塑造等方面與時俱進,實現了從聚焦脫貧攻堅向關注鄉村振興的創作轉向。《去有風的地方》《我和我的家鄉》《人生之路》等作品成出圈爆款,不僅為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提供了認識農村、了解農民、感知農業的窗口,更變成中國影視創作傳遞鄉土文化、闡釋鄉村價值、助力鄉村發展的有效路徑。

揭示高速發展的中國潛能

作為現實題材創作的重要類別,農村題材影視創作與時偕行,通過講述農村故事,反映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面貌和政策理念。回望農村影視發展史,傳統農村影視創作多聚焦農村修路、架橋、通電,或者農民外出務工、開辦鄉鎮企業等故事。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的《老井》《溝裏人》,新世紀之初的《女人的村莊》《喜耕田的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而當下的農村題材創作更多著眼于基層領導幹部與廣大農民群眾一起利用電商資訊開拓農産品市場、通過科技革新助力農業生産、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生態旅遊等鄉村振興過程中涌現的新故事、新現象、新趨勢,講述其中蘊藏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經驗。

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傳統村落的轉變,也看到了一種鄉村發展的方向:雲苗村內外各方協調統籌,一方面營造美麗鄉村環境,招商引資,為旅遊業創造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寬農産品及手工産品的銷路。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講述村官黃文秀聯繫專家幫助村民種植砂糖橘提高收入、帶著村裏人自製的美酒參加展銷會拓寬市場銷路、組織村民成立合作社實現産業化經營等經歷,對如何建設生態美、産業優、文化興的美麗鄉村的課題給出了富有青春價值與時代精神的解答。這些作品深入現實生活肌理,對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及農村治理經驗進行總結,特別是對農村未來的發展之路進行討論和思考,不僅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思路,更為新時代農村題材影視創作開掘了深遠的主題意蘊。

 描摹豐富立體的農民形象

農民是創造中國奇跡的重要主體,他們既是農村社會歷史成就的創造者,也是農業發展與時代變革的見證者,理應成為農村影視創作表現的核心對象。早期農村題材中的人物形象多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為主。他們勤勞勇敢,以傳統農耕活動為主要生存手段,過著達觀知命的生活。而新時代農村影視塑造的新農人形象大多擁有城市工作求學的經歷,眼界開闊,思想先進,掌握了一定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生産組織方式,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嚮往精神富足,努力在自我更新、自我實現中建設鄉村社會。《山河錦繡》的村支書趙書和比較典型:地處秦嶺腹地素有歷史矛盾的兩個村莊,因為天災被迫合併重組為一個新村,趙書和兩手抓,一手抓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國事”,一手抓兩個村子不同宗族之間隔閡的“家事”,帶領村莊徹底擺脫了貧困。無獨有偶,電視劇《我們這十年》“心之所向”單元裏的人物同樣富有魅力——李心遙、方新桅年輕且有高學歷,他們帶著豐富的經歷和學識從都市回到鄉村,開闢新農人紮根鄉村成就自我的人生新賽道,書寫鄉村振興的美麗詩篇。

新近涌現的農村題材創作不獨講鄉村振興過程中人們物質生活如何躍升的故事,同時聚焦農民精神世界越發豐盈的過程。比如電視劇《人生之路》裏的主角高加林愛讀書,勤思考,對山溝外的世界充滿渴望和好奇,堅信知識的力量,堅信追求就有希望。萬千觀眾被他的積極堅韌所震撼。很多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寫出了農民生活的充實、精神的豐盈、心靈的成長,表現他們對人生命運、現實生活、國家發展的獨特見解,刷新了觀眾對農民形象的固有認知。

弘揚崇德向善的新風正氣

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隨著農民群體的更新迭代以及農村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社會的道德觀念、鄉風民俗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破除陳規陋習,厚植新風正氣,成為新時代農村建設面臨的嶄新任務,也是農村題材影視創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幸福到萬家》的主人公何幸福幹每件事都要問為什麼。從推動萬家莊禁止鬧婚陋習,到爭取徵地補償,再到幫助村民集體訴訟解決村裏企業水污染問題,她的每一次追問,都將文明的種子植入萬家莊村民的心田,逐漸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她的每一次追問,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熱切關注,讓觀眾領悟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必然”的道理。還有電視節目《山水間的家》裏不只展現了鄉村的農家飯菜香、田野花草香,更渲染了一種瀰漫于中國鄉村的文明氣息。比如節目主持人走訪作家周立波的家鄉、小説《山鄉巨變》的故事原型地湖南益陽清溪村,介紹這裡依託名人名作文化內涵打造作家書屋滿足村民精神需求的做法,呈現出鄉村“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文化氛圍。還有《我和我的家鄉》《山河錦繡》《富春山居》等作品,表現農村基層幹部群眾愛國敬業、開拓進取、誠信友善等品質,講述他們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社會開花結果的故事。這些作品努力挖掘鄉土社會在新時代再出發的強大內生動力,發揮影視藝術對人心的形塑作用、對社會風尚的示範作用,彰顯了鄉村社會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隨著鄉村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明鄉風吹遍廣袤大地,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鄉村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吸引著越來越多人了解探尋。《去有風的地方》裏,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感到疲憊迷茫的許紅豆來到雲苗村,被當地村民的勤勞與韌性所感動,再度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逐漸從“早晚要離開”的看客轉變成“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參與者,把自己的火熱青春融入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之中。這樣的故事展示了都市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以及中國人關於家園的文化想像,喚醒了中國人靈魂深處對鄉土的深沉情感,為農村題材創作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由是觀之,優秀農村題材影視作品能紮根鄉土、反映農情、直抵人心、引領風尚、推動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上,理應涌現更多真實見證、生動講述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故事的優秀影視作品。所以,廣大創作者應再接再厲,在農村影視沃土上盡情施展才華,推動農村影視創作百花齊放,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15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