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用雕塑鑄造文化交流之橋

發佈時間:2023-08-06 11:02:06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舒 勇 | 責任編輯:姜一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擇取最能代表中國變革和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表現,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視覺藝術是直觀生動、便於傳播的世界通用語言,可以有效承載、傳遞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實現以情感人、以文載道、以藝通心。中國現代雕塑,在吸收外來藝術語言的同時,始終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成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載體。

立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將藝術創造力與中華文化價值相融合,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是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雕塑是建構國家記憶、展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劉開渠《勝利渡長江》、潘鶴《艱苦歲月》、沈文強《孺子牛》等經典雕塑,記錄著歷史足跡,也向世界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時代意義。近年來,許多美術工作者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人文交流,加強藝術創新,進一步推動中國美術走向世界。在中國國家畫院組織實施的“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中,來自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名藝術家,不間斷地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考察、寫生,歷時5年,完成一批有特點、高品質的創作。像吳為山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塑造了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與中國畫家齊白石跨時空相遇的場景。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不僅展現了兩位藝術巨匠的智慧與風采,也寓意不同文化之間彼此關聯,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新時代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廣闊舞臺,只要在現實的各個維度中捕捉時代脈搏、抓住創作契機,雕塑的厚重便不只存在於物理空間,同時也將存在於歷史時空中,從而賡續中華文脈,將真善美傳遞至未來。

優秀的文藝創作,往往反映著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橋”和“船”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發明,也是具有共識性、標誌性的文化符號。作為交通媒介,各式各樣的橋和船,連接起不同地域的人們,拓展了文化交流對話範圍。作為文化意象,文藝作品裏的橋和船,鮮明而靈動,成為融通中外、加深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載體。橋和船所具有的歷史積澱、人文底蘊與審美價值,啟迪著許多美術工作者,也為我的藝術創作帶來寶貴靈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不斷擴大創作視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精髓,創新藝術語言,發揮雕塑藝術的特點和優勢,助力跨文化交流。比如,大型雕塑《絲路金橋》即依託“橋”這一世界共通的文化意象,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語境,選取1400多年前建成的趙州橋為原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出發,用約兩萬塊“琥珀金磚”搭建起一座聯通中外的藝術之橋。《絲路金橋》連續成為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重要主場外交活動主會場的標誌性景觀,通過藝術之美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文藝的重要表現主題。不少美術工作者從多元視角出發,以個性化語言表達對世界人民團結一心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景。比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後,很多美術工作者以奧林匹克運動為題材,熱忱描繪各國運動員堅定追逐夢想、勇於突破自我的風采,展現了奧林匹克運動在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推動全球團結合作、共克時艱中的重要作用。我也以此為題,創作了《一起向未來》系列繪畫作品。此外,受中國傳統龍舟文化啟發,我還創作了雕塑《命運之舟》,以作品形象闡釋“同舟共濟”的理念和精神。

作為新時代美術工作者,我們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把大美和大愛熔鑄于作品;也要具有博大胸懷、世界眼光,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既有中國特色又便於國際傳播的藝術語言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當下,雕塑藝術迎來蓬勃發展期。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成為用之不竭的文化養料,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成為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雕塑藝術必將成為文藝百花園中璀璨奪目的景觀。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