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去油脂博物館探尋“千年油脈”

發佈時間:2023-08-09 09:23:5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銳 李玲玲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玲玲

炎炎夏日,在武漢輕工大學校園此起彼伏的蟬鳴鳥叫聲中,記者走進了中國油脂博物館——一座被橄欖樹與油茶樹、向日葵和芝麻等各色木本與草本油料作物簇擁著的建築。這是我國唯一的油脂博物館,被業內人士譽為“千年油脈一館承”。

中國是最早種植油料作物、制取和使用油脂的國家之一。“油脂”散見於我國歷代典籍中。《禮記·內則》中出現了“脂膏”一詞。唐代孔穎達疏:“凝者為脂,釋者為膏。”《本草綱目》載:“凡凝者為肪為脂,釋者為膏為油。”換言之,液態稱之油,固態謂之脂。

中國油脂博物館負責人王麗英介紹,油脂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先秦始萌,油脂閃耀于文明之焰;春秋爭鳴,油脂溢彩于輻輳之間;唐代興盛,油坊應運而生;近世變局,油廠新生維艱;新中國成立,油脂工業蓬勃發展;進入新時代,油脂科技日新月異。

目前,中國油脂博物館共有藏品8000余件,其中銅器、瓷器、陶器、石器、木器等300余件,糧油票4000余枚,火花2800余盒,文獻近1000冊,另有油料標本、作物及油品近1000種。博物館設有古代油脂、近現代的油脂工業、油脂行業名家簡介、油脂學會名校名企、油脂科技及糧油安全、企業油品等展區。

中國油脂博物館裏,既有各式或拙樸或精巧的油燈,也有古色古香的明代臥式木榨,還有各種現代榨油機器,而最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館裏展陳的油票。

上海1966年四兩油票、陜西1972年三市兩油票、宜昌1984年二市兩油票、濟南1993年七百五十克油票……小小的油票,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物資匱乏的艱難歲月。

今年5月,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會長、中國油脂博物館終身榮譽館長王瑞元,專程來到武漢,向博物館捐贈了7000余份珍貴藏品。其中,有一批油票極其珍貴。

王瑞元介紹,捐贈的油票中面值最小的只有五分五厘,是1965年河南鎮平縣印發的供“四清”工作隊隊員在農民家吃飯時使用的臨時食用油票。當時每人每月僅供應半斤食用油,算下來每人每餐0.055兩(五分五厘)。1965年城鎮居民每人每年6斤食用油的定量供應,與2022年每人每年53.2斤的敞開供應形成鮮明對比。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同樣,一滴油也可以反映我們國家在數十年間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黃鳳洪説,如今我們的食用油不僅完全夠吃,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為生動開展油料作物知識科普,2023年,中國油脂博物館啟動油料文化園建設。油料文化園面積約6200余平方米,共種植油茶樹、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作物360余棵。7月初,隨著油料文化園裏一株株向日葵張開了笑臉,這裡成了學校師生和外來遊客的熱門打卡地。王麗英透露,待收穫後,博物館還要引導學生們親自體驗榨油。

武漢輕工大學黨委書記王立兵表示,學校作為糧油食品領域特色高校,希望通過此項活動讓大學生體驗農耕文化、感受種植樂趣、培養親農情感,在勞動實踐中增長才幹,涵養愛校榮校情懷。

據統計,自2021年10月開館以來,中國油脂博物館對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每年開放300余天,迄今已接待參觀者30000人次。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王麗英錶示,中國油脂博物館正致力於打造中國油脂文化的展示基地、油脂技術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基地、油脂科技的研發與創新成果展示基地、油脂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爭取在油脂領域為實現高水準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1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