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館給我“充電”我為博物館“發光”

發佈時間:2023-08-08 11:22:0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殷澤昊 李菲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博物館青年志願講解員】

博物館給我“充電”我為博物館“發光”

——暑期“博物館熱”中的青年志願講解員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李菲

8月7日,湖北武漢,鄱陽街139號。紀念八七會議召開96週年的活動在這裡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舉行。

00後青年、紀念館志願講解員楊昕瑩負責開展儀式的講解工作,她為這個活動準備了近兩個月。暑假以來,這位湖北經濟學院的在讀大學生總牽掛著這場“與歷史的赴會”,把這段歷史講給更多人,是她正在做且一直想做下去的事。

夏季旅遊正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都迎來了客流高峰。許多博物館都活躍著像楊昕瑩一樣的青年志願講解員,他們有不同的愛好,但對知識有著純粹的渴求;他們有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但熱心參與文博事業的發展;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這個夏天,他們最終都去往一個地方——博物館,去那裏給自己“充充電”,也用自己的光熱給博物館帶去能量。

這是一場洋溢著青春朝氣和文化味道的“雙向奔赴”。

1.“擴”聽眾的“包圍圈”

暑假來臨,浙江傳媒學院的于明浩和同學們在國家博物館志願講解“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他們手中有一份長達57779字的講解稿,但在他們眼中,難題不是它。

講好展品的故事絕不能機械地背誦講稿,可究竟要怎麼做才有更好的講解效果?“要引經據典,要聲情並茂?”開始講解之前,他能想到的只有這麼多。

第一天講解,于明浩就看到了一位似乎“有魔力”的同行姐姐。這位姐姐總是被聽眾包圍,人們跟著她從這頭走到那頭,而且“包圍圈”還越來越大。“情到深處,那位姐姐還表演了一段朗誦,大家紛紛鼓掌叫好。”于明浩坦承,他從未想過,講解會有如此程度的魅力。

於是,從第一天起,于明浩就開始觀察這位講解員前輩的講解方式。“她總會從聽眾的視角出發,讓聽眾參與到她的講解中。”幾天下來,于明浩逐漸摸清了吸引聽眾的竅門,並嘗試著付諸實踐。

于明浩舉例,在講解清代名畫《芝仙書屋圖》時,他沒有使用以往“檔案資訊”式的講解方法,而是抓住這幅畫印章多的特點,把問題拋給觀眾——為何這幅畫有如此多的印章?在和聽眾的互動、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揭開這幅畫由多位畫家合作而成的特點。

“講解的本質就是溝通,這是與人交流的學問!”于明浩説,在學到新知、增長見識的同時,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他最大的收穫。

同樣學到這門“學問”的還有中國計量大學的大二學生姚洲,他向記者分享了在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館志願講解的工作“治愈社恐”的過程。

“文史知識欠缺”“表達能力不強”“不適應社交場合”,姚洲反覆用這幾句話描述曾經的自己。但當他第一次站在展區,面對遊客的那一刻,就是他自我改變的開始。

“第一次講解緊張到出冷汗,神奇的是自此之後,這種緊張感就消失了。現在,我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從容大方。”姚洲發現,接受眾人的矚目並非想像中那樣“恐怖”。相反,當他看到參觀者臉上疑雲不再、豁然開朗的表情時,心中多了幾分自信。

2.“兜”意外到來的學問

一次值班時,楊昕瑩注意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直在紀念館的大廳裏來回踱步。

“你們紀念館的面積有多大?”老人突然走到楊昕瑩身旁,打聽一些普通遊客不曾提出的問題。

“他是誰?為什麼會對這類問題感興趣?”楊昕瑩心中疑惑。

一番交談之後,楊昕瑩了解到這位老人過去從事研究工作,已退休多年,他專程從外地來參觀紀念館。

“出於對紅色文化的熱愛,他想將全國各地紅色博物館的數據整理成冊。”楊昕瑩告訴記者。

“老人都這個年紀了,遊歷了半個中國,臉上卻看不出絲毫疲憊,還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呢!”楊昕瑩驚嘆。

“他先前在這裡走來走去,竟是自己用腳步丈量博物館!後來他見我們忙完了,才來問問題,想要一些確切數據。”楊昕瑩告訴記者,自己對老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實一開始我不掌握數據,沒幫上他的忙。後來我通過查閱資訊、詢問老師和同事等,才回答了他的提問。”楊昕瑩告訴記者,每天遊客都會提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是未經準備的,不能依靠已有的講解詞進行回答。但正因如此,自己逐漸養成了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用更新的知識、更好的服務將紅色歷史文化傳遞給更多人,架起一座歷史與現代之間的橋梁。

“背講解稿—被問到知識盲區—查閱資料”,幾乎每一個講解員都要經歷這個從被動輸入知識到主動吸收知識的過程。姚洲和同學張嘯東都是莆田市博物館的志願講解員,他們負責“莆田歷史文化陳列”展廳的講解工作。一起工作的第一天,姚洲就見到一名參觀者給張嘯東提出一個似乎不好回答的問題。

“‘這是什麼建築風格?’嘯東講到‘涵江二十五坎’的時候,參觀者突然對他提問。我還以為嘯東會被難住,沒想到他立刻回答——紅磚外墻、西式拱門以及中式長廊,這是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建造而成的。”這個場面姚洲一直記得。

後來,姚洲向張嘯東請教從容應對“危機”的經驗才知道,這個知識點出現在其他專職講解員的講稿中,張嘯東不僅當時記錄下來,事後還去翻閱歷史資料。

“嘯東學的是電腦專業,遊客提的是建築問題,但是他能自如對答。面對參觀者,只有‘織密’自己的知識網路,才能不放過任何一個‘漏網之魚’。”姚洲説。自那以後,他除了做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講解,還會在空閒時間,學習更多“藏在”博物館裏的知識。

3.“撒”文化記憶的種子

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共産黨員周文雍和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每次看到這段故事,楊昕瑩的內心都深受觸動。

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動人的故事無人問津就是遺憾。起初,楊昕瑩在講述這段歷史時,有些參觀者會直接走開,這讓她非常沮喪:“如果參觀者因為我的講解有些乏味而離開,就是我的責任。”

在一次講解時,楊昕瑩突然來了靈感。她用陳鐵軍的口吻大聲吶喊:“我們要舉行婚禮了!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結婚的禮炮吧!”周圍的參觀者都被她吸引過來,她接下來的動人講述也讓參觀者不願離去。其中,一位20多歲女青年的臉上還出現兩道淚痕。

那一刻,楊昕瑩感到“仿佛完成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至於那聲吶喊的靈感來源,她自己也很難説清,也許是某一次翻閱相關資料時看到的描寫,也許是某一次欣賞相關影視舞臺作品時看到的場景。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博物館裏“泡”得久,才會有那一刻的迸發。

“當我們把展陳的故事和背後的精神傳遞出去,博物館才真正發揮了它的功能。”楊昕瑩這樣認為,而于明浩對講解員使命的理解則是“文化的傳遞者”。在他看來,參觀者是通過他的講解來了解浩如煙海的古代繪畫文化,“這既是重要的使命,也是重大的責任”。

走訪中,不少博物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青年志願講解員們經常帶來驚喜,他們有的能迅速和參觀者打成一片,有的能像説單口相聲那樣吸引參觀者,還有的能用語言的魅力讓參觀者“還想再來參觀”……不論有怎樣的特點,他們總能把博物館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把文化記憶的種子種到更多人的心裏。

本期選題支援:陸健 龍軍 夏靜 禹愛華 張銳 馮家照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12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