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到數字文學博物館體味古都文韻

發佈時間:2023-08-09 09:25: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已粲 呂菽菲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光明日報記者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呂菽菲

千百年來,文學一直流淌在南京的血脈裏。1500多年前,當時的南朝政權在建康(今南京)雞籠山下設文學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館。2019年10月31日,南京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世界文學之都”。2022年春天,在文學館遺址之上,世界文學客廳建成開放。同時,以世界文學客廳為樞紐,一個環繞雞籠山、面積約6.1公頃的開放式數字文學博物館也正式開啟。

數字文學博物館的一大特點就是開放。一條環繞雞籠山的2.1公里文學小道,串聯起數字文學博物館的11個文學地標。它們分別是華林園(和平公園西園)、文學館舊址、十竹齋舊址、西邸文學集團、半山石景園、文選亭、文思亭、文遠亭、山水文城·鳥臺、豁蒙樓、詩國南京。

每個文學地標的標識牌上,都印有二維碼和該地標的箋譜圖。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進入導覽小程式,起始頁面伴隨著音樂會跳出手繪地圖,點擊地圖上任何一個文學地標,都會跳出“去打卡”和“去學習”兩個導引。點開“去打卡”,導航會引領你去各文學地標打卡;點開“去學習”,會跳出與該文學地標相關的歷史文學知識;用小程式首頁底部的“AR識圖”掃描箋譜圖,會出現AR特效、H5文學答題互動、文學插畫、文學廣播劇等內容,帶你在數字化世界領略南京的千年文脈。

11個文學地標的文學內涵、載體風格、數字化表現形式都不一樣,但在設計上都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的特點和現代人“慢旅遊”的需求,讓線上線下的互動體驗融知識性、趣味性、休閒性,以及靈動感、時尚感、浪漫感於一體。

每個文學地標的設計都藏有巧思。比如,第一個文學坐標,位於和平公園西園(歷史上皇家園林華林園所在地),設計人員重新設計了花窗,並鏤空嵌入《世説新語》《文心雕龍》等八部文學名著的內容,回廊內則用自然聲效吸引人們走進來,當聲效系統感應到有人進入,亭子中央區域就開始播放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之水歌》,聲景設計得非常巧妙。雖然每處文學地標都設有聲景裝置,但只有進入特定的接收點,遊客才能聽到特別的雨聲、鳥鳴聲、讀書聲,這樣就會避免對別的遊客造成干擾。

不僅聲景設計得巧妙,視效也很搶眼。比如,地處雞籠山北最幽深處的鳥臺,有一個“文學屋檐”,以線條勾勒出中國古建屋檐意象,並用聲景交互的科技手段營造出“飛鳥入山林”的意境,遊客在檐下小憩時,會聽到用古音朗誦的《紫釵記》《牡丹亭》,起身離開,誦讀聲即停。

如今,通過運用智慧文本分析、時空GIS系統建構、數據關聯分析等方式,這座數字文學博物館連結起南京1000多個“文學之都地標”,形成文學空間網路,讓南京的世界“文學客廳”從一個館走向一座城,也讓文學有了更多人間煙火氣。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9日 1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