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40名歌劇演員“出師” “喜兒”“小二黑”再現經典傳唱

發佈時間:2023-08-09 15:37:2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姜壹平

彙報演出現場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中國網8月9日訊(記者 蘇向東)由中國歌劇舞劇院與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訓班》彙報演出近日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精彩上演。這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旨在全面提高歌劇表演人才在民族歌劇表演方面的藝術素養和專業能力,在更大範圍內促進經典作品的傳承和推廣。

彙報演出現場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此次演出是學員們經過一個多月集中培訓的成果展現,通過對《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傷逝》《原野》《紅河谷》五部原創經典民族歌劇中的深情演繹,為觀眾帶來難忘的藝術享受。

這些經典民族歌劇不僅是中國歌劇舞劇院歷史上的重要創作成果,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們蘊含著民族特色、中國文化特色,以及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員們通過傾心表演,表達對經典作品的回憶與敬意,展示對經典歌劇的傳承與創新,更讓觀眾感受到了他們“出師”的成長和風采。

彙報演出現場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本次培訓班從全國文藝院團、文化事業單位、全國高校精選出40名具備潛力的青年歌劇表演人才。7月開班以來,特邀居其宏、遊暐之、喬佩娟、黃定山、方開柳、雷佳、韓麗艷、萬山紅、殷秀梅、徐瑛、胡文閣、閻維文、田青、陳蔚、趙登營、王洪波、鬱鈞劍、孟衛東、鄒文琴、王曉鷹、鄒曉娜、李媛媛等22名國內頂尖的歌劇表演藝術家、歌唱家、戲曲表演藝術家,及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劇作家、導演、舞美設計師,圍繞民族歌劇表演中“聲樂演唱技巧”“人物角色詮釋”“民族風格表達”“劇目結構把握”“戲曲唱腔與身段運用”等核心內容,為學員進行授課和訓練指導。特別是對中國歌劇舞劇院具有歌劇里程碑意義的五部原創經典民族歌劇進行專題教學指導,如由雷佳從聲腔、語速、語調、情緒等方面對《白毛女》進行了精彩的講解分析;由黃定山對《小二黑結婚》的人物塑造和臺詞表達作了深入指導;萬山紅作為《原野》的主課老師,從角色分析、聲樂技巧、舞臺表演等方面給予學員們指導;殷秀梅從舞臺調度、演唱、人物的情感方面為學員講授《傷逝》;陳蔚從音樂、戲劇、文化等多個角度,分析《紅河谷》的特色和難點,指導學員們如何把握好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如何用聲音和身體表達出歌劇的魅力。這種由業界頂級專家、藝術家手把手進行“傳幫帶”的方式,有效地幫助學員們在藝術上更快成長。

彙報演出現場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歌劇演出不僅要求表演者具備全面的音樂基礎知識,還要求表演者具備高超的演唱技能和舞臺綜合表現能力。為了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培訓班還安排了多位著名導演、編劇、歌唱家以及戲曲專家老師給學員們帶來豐富多彩的專題講座,讓未來的歌劇演員多元化吸收與成長。喬佩娟給學員們帶來《民族歌劇專題講座》,強調了中國新歌劇需要有紮實的文本基礎和動聽的、感人的、豐富的音樂,這樣的戲才能成功;徐瑛的《歌劇劇本的創作》專題講座,讓學員們在歌劇表演上獲得訓練和進步的同時,了解了歌劇劇本的創作要求和技巧;閻維文在《歌劇演唱藝術》講座中,分享了他在聲樂演唱方面的經驗和心得,並對學員們進行了現場指導。這些大師專題講座課程內容豐富詳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涵蓋理論課、聲腔(科學)、戲曲演唱、民歌演唱等多方面,形式靈活多樣,讓學員多角度、深層次的學習和掌握歌劇藝術的“十八門武藝”。

為培養出專業技能突出、舞臺經驗豐富的複合型的專業歌劇表演藝術人才,主辦單位還組織學員赴杭州開展了為期8天的采風觀摩學習活動。采風期間,學員們參與了《同心結》《小二黑結婚》《李清照》等多場劇目觀摩活動。這些經歷讓學員們在角色塑造和表演技巧上有了更多思考和啟發。學員們還進行了集體排練和小組演繹,通過互相學習、交流切磋,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水準。

彙報演出現場    中國歌劇舞劇院供圖

本場彙報演出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精心挑選的經典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傷逝》《原野》《紅河谷》中的部分單曲,將民族特色、中國文化特色、鄉土氣息等融為一體,音樂和唱詞細膩感人、直擊人心。學員們以精湛的演唱技藝及飽滿的藝術激情,將喜兒、小二黑、涓生、子君、格桑、丹珠等經典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舞臺上,讓觀眾深深感受到民族歌劇的獨特魅力,同時也為自己的歌劇學習之旅交上了一份精彩的藝術答卷。

作為國家級藝術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牽頭舉辦首屆《中國民族歌劇表演人才培訓班》,從人才梯隊建設、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建設等方面,不斷促進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做出積極貢獻。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