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將於3月30日在北京舉行。屆時,評選將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
在本次入圍的20個項目中,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大家可能還不太熟悉,但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都是倣照它而建成的。鳳陽的明中都未建成就遭到廢棄,飽經風雨侵蝕,如今僅剩下斷壁殘垣的遺址,考古發掘讓我們重新認識到它曾經的輝煌。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下詔在自己的家鄉建造新都,定名為“中都”,規模十分宏大,但卻在6年後即將完工的時候,又以耗費為由停止了修建,在洪武十一年確定了南京的“京師”地位。遭到罷建的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師規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深刻影響了明清時期南京、北京的城市佈局。罷建時,已初具規模,城垣、宮殿、中央官署、壇廟,及建成時留下窯址、石料廠等共同構成了現今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自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聯合,在明中都遺址開展了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收穫,特別是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區主殿的佈局,還發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基址裏出土的體量最大的石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志:在前殿接近於中心的部位發現了這塊石礎,它的體量巨大,用料邊長達到了約2.8米,礎面約2.5—2.6米,覆盆的直徑達到1.8米,這應該是我國古代宮殿基址裏面,出土的體量最大的石礎。
由於史料記載簡略,明中都前朝主殿的形態一直成謎。歷經7年的考古,累計發掘面積達到9600余平方米,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屬建築的佈局。宮殿總體呈工字形,由前殿、後殿與穿堂組成,前殿與後殿均面闊九間、進深四間,宮殿臺基前高後低,與北京太廟的做法相似。明中都在設計之初就嚴格遵循傳統的對稱原則,著重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佈局。宮城規模84萬平方米,較北京故宮的72萬平方米,還大了12萬平方米。
故宮博物院 吳偉:在後殿西側我們還發現有相連的連廊、門房和角樓的建築基址,與今天北京故宮明代這個位置的建築組合也十分相似。
目前通過考古已經明確,明中都有三重城垣,最內是宮城,第二道是禁垣,外郭城是最外面的城,面積達50平方公里,周長約30公里。原規劃有12座城門,後縮減為9座。在宮殿前殿的中後部位,還發現有一處土質十分純凈而特殊的黃土臺。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志:這個黃土臺它是位於整座宮城的幾何中心上,如果把宮城拉兩條對角線的話,它的交點就正好落在黃土臺上,是皇帝龍椅寶座的位置,應該是有著象徵意義的。所以,它的出現應該是和整座城的選址、定中等理念密切相關的。
明中都是明清第一座真正體現京師之制的都城。明中都中軸線相關遺址的發掘揭示,將宋開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聯起來,為其填補了關鍵空白,這種串聯也體現出中華文化基因世代相傳和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特點。目前,明中都遺址已經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伴隨著發掘和保護,讓世人又重新感受到這座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皇宮的恢弘氣魄。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